风险社会中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研析与引导调适

2023-09-03 12:10
法制博览 2023年16期
关键词:舆论大学生

王 婧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化的高级阶段,无论是科技内在悖论中被改造的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社会与自然,还是置身于碎片性制度中,被迫进行自我选择和承担责任的个人,皆折射出风险社会中多维度的悖论和问题[1]。社会舆论是人们对特定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等的态度和观点的集合,而作为制造、传播和消费舆论的网络空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舆论的制造方式、传播路径不断改变,加剧了人们获取、了解和应对社会舆论的风险性。这种矛盾在大学生群体中尤甚,对日常生活稳定、安全的渴望和对不断变换、高风险化外部世界的困惑;价值理性与交往理性的缺失与潜在需求,与工具理性现实至上的冲突;寻求人的主体地位却不可控地加速异化等[2],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群体的观念、影响其行为。高校不仅是大学生舆情线下与线上传播的场域中介,也担负着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职责,因此,探究风险社会中高校在大学生舆论防控中存在怎样的困境,以及探讨其引导观念如何更为有效地调适,至关重要。本文从大学生的心理、高校教育环境,以及社会场域三个维度,探讨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互动的动因,认知分歧的风险,以及风险防控和舆论引导之间的内在关联,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可调适空间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中的危机与引导困境

当前网络技术加重了大学生的思维定式,催生同质化群体,并可能引发“群体极化”现象,不仅降低了教育者的引导效力,还增加了教育者引导难度。网络算法分发是当下信息传播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通过获取、分析客户数据,实现用户潜在兴趣和需求的推测,进而向客户推送配置信息,通过循环不断精准匹配。强大的算法按照用户的特征,将无序、分散且海量的信息,进行过滤、筛选,重新组合排列,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推送,在不知不觉中构建了一个封闭的信息环境,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范围日益狭窄,个体的兴趣和偏好被不断强化,继而产生认知偏差和思想固化。当网络舆论通过网络算法分发进行传播,极容易将附着情绪渲染、真假难辨且含价值偏向的信息,以大学生熟悉且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递,从而让大学生产生“主观选择”的错觉,而实际上深受网络算法分发的影响。不同偏好的大学生在算法的推动下形成了群体的圈层隔阂,其间充斥着所偏好的同质化信息,禁锢群体思维,使之难以从内部产生批判性思维,同时阻碍外部的主流价值引导。

高校的网络舆论导控面临失效的困境。风险社会网络舆论本身具有突发性、几何倍速传播和跨地域性等特点,而社会各要素的交互性增强,风险的叠加致使系统性风险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原有的应对措施逐渐失效[3]。面对突发的网络舆论,高校存在反应被动、响应迟懈的情况,且仍有采用堵、拖延、避而不谈等方式应对。当大学生群体被网络舆论引发的情绪与利益诉求无法获得及时反馈,内在的叛逆意识和负面臆测会被强化。而原本符合法理的逻辑反馈与教育管理和纪律约束手段相叠加,往往会凌驾于学生群体的认知框架,容易忽视或漠视学生的情感与意愿,造成激化学生群体性情绪,乃至升级为群体行为。

二、风险社会大学生网络舆论及引导困境归因

(一)宏观社会环境归因

有学者认为通过网络舆论实现权力的监督和苦难的救济,皆体现以人民利益为本的人民民主核心,是群众广泛参与人民民主、表达民意,获得认同感、公平的尊严感,追求公正的自豪感的重要路径,虽具有一定的负向风险,但其正向作用体现了人民民主的优越性,故不可因噎废食,而应加强风险预警、回应、引导、监督和治理建设[4]。因此,通过网络舆论,报道、揭露社会问题,监督、推动治理和解决,成为许多人推崇的方式,认为便捷、透明且凝聚了集体的诉求和力量。在此背景下,作为普遍存在理想主义和参与性的大学生,对网络舆论产生过高的期待,却容易忽视飞速发展的网络中各类推陈出新的媒介和新型互动方式,与正在完善中的网络安全治理机制存在客观的滞后性规律。此外,网络时代人人皆可为传播者的特点,以及把关人的缺失或滞后性,让网络舆论中夹带私人意图,以真假参半的信息诱导公众情感变得有机可乘,易导致公众舆论的集体迷失。

(二)中观高校教育环境剖析

高校教育环境涵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环境要素,对大学生信念系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然当下许多高校陷入教育环境失衡、教育者权威性消解等困境[5]。究其原因,一是“教书”与“育人”联动性不足。高校对学生的舆论导控主要由学工和班主任负责,长期以来存在人工有限、单向性、无延续性、维度单一和方式简单、粗糙等问题。现有学生管理和教育部门间缺少联动性,如学科教育、通识教育(含思政类)与学工之间虽皆以学生为目标,但缺乏对网络舆论引导的学理性认知,亦缺少对网络舆论引导的统筹联动与行动策略。二是教育者权威性消解困境的背后,互联网成为知识资源和信息的新载体,丰富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在某些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形成了师生的一种“反哺”和“倒逼”。在互联网中大量驳杂信息的影响下,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信念系统充斥着困惑、矛盾甚至冲突,这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专业、学术的要求,更是带着完美主义色彩的“社会治理”的要求。

(三)大学生心理需求分析

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有着不同偏重的心理需求,如平等参与、猎奇探究、彰显个性、减压宣泄等,而产生群体性情绪乃至上升为行动的核心是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公正世界信念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Lerner 提出,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恶有报”的因果逻辑,即人们对所处世界有一种期待的心理,希望世界是公正的、是得其所应得的。人们从情感上希望生活稳定有序,行为结果的因果关系是可预测的,这种信念可以使人们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具有适应性功能[6]。而风险社会的突发性、风险性和跨地域性等特点,打破了过去社会中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当相悖的事情发生,人们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并付诸力所能及的行动进行“纠错”,以确保信念的维持,对大学生群体有较强影响力并可能造成群体极化现象的网络舆论往往属于这种情况。通过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并有付诸行为的内动力,但存在现实与想象不匹配、期望值过高而导致的无助感和挫败感,往往会通过网络舆论参与公共事务,行使网络舆论监督、推动社会公正,来满足自我效能感。

三、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与治理策略

(一)共建公平、公正的网络舆论生态

自由表达权和行使监督权不应被滥用,既需要法律的制约,也需要责任意识的普及,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与社会责任观相辅相成。我国自2017年6 月1 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从法律层面对网络空间中的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公民权益等进行了监督和管理,将网络空间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线上和线下的公平、公正提供法律依据和保护。网络舆论是为了通过积极的舆论监督和建设性的批评报道推动社会进步,所有参与者应培养起责任意识,基于事实进行传播;遵守伦理,不侵犯他人隐私、不传播有违公序良俗的信息。在倡导网民的责任意识外,需要构建多元力量共同治理,有效引导舆论的同时,也能减少控制成本。首先,各级政府和主流媒体需要建立舆情监测和处理机制,对网络舆论中涉及社会治理的问题,要能及时发现、调查和反馈,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地应对网络舆情及线下调查,有效解决问题,是安抚民心、平息网络舆论的上策;其次,执法部门和主流媒体需要做好法律科普宣传,坚决维护司法系统的公平和公正,杜绝夹带个人私欲,以网络舆论要挟、扰乱和破坏社会治理系统的行为。

(二)构建适应时代的教书育人新模式

风险社会下应对网络舆论的冲击,高校首先需要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定义媒介素养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类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质疑能力、创造能力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当下,许多高校虽意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但只将其作为功能性补充,无法实现教育赋权,大部分师生媒介素养水平仍十分有限,对媒介深层结构的认知和理解不足,导致无法更为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充满风险的网络舆论。因此,普及和提高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应纳入到高校教育和教师培训中。其次,高校应推动教书(教学)和育人(学工)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和学工的联动和配合,及时发现、迅速了解和有效引导大学生群体中的网络舆情。推动教学和学工的深度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在风险社会多变的网络舆情中互为助力、联合引导学生的必然要求。教学与学工首先需要对风险社会下学生群体的特点有所认知,达成调整育人目标和理念的共识。其次根据现有机制构建联动管理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学生信息共享。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教书育人协同发展,师生内化社会责任感,外化实践行动,维护公平、正义,推动民主法治的不断完善。

(三)锤炼意志知行合一无惧风险

面对多变的风险社会网络舆论,大学生可在2019 年4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寻找到方向。一是大学生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二是要引领大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大学生要苦练本领提升责任担当能力;四是要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增加青年社会责任感;五是要强化文化自信和使命[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社会责任的相关论述,融合了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将个人知识、技能的增长与道德、亲社会能力的培养贯通相结合。拥有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等强烈的责任感,意味着有自我发展、亲社会意愿以及自我实现的内动力,将有助于大学生全面、长远的发展,亦是社会持续进步的内核。因此,培养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应对风险社会网络舆论,需要社会层面的凝聚共识,鼓励多元协同社会责任的培育;高校作为青年迈入社会的最后一关,要整合资源、推动教书育人的结构融通;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觉、自愿、自主地内化社会责任感,将自我成长与社会进步相结合,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舆论大学生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