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青 唐宇婷 叶梓懿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广西桂林 541100
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新冠”疫情,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举国力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17年来,民众对防控疫情的责任感与防控方式与时俱进,彰显了公共卫生治理中公众参与这一社会治理主体的重要作用,其中青年的力量不可忽视,青年积极投身疫情防控,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力量,青年志愿服务成为了疫情治理中的一股新力量[1]。
新冠肺炎不仅给我国居民健康及经济社会运行带来影响,给政府公共治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也带来严峻挑战[2]。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公共卫生统筹能力、服务能力、应急管理能力、法治保障能力及全球公卫共建共治等能力的现代化[3]。
新一轮医改进程中,医疗卫生资源的民生化均等化被视为公共卫生治理核心问题,随着公共卫生治理从计划范式逐步向民生、公益化演进,社群力量将作为治理主体逐步整合[4]。公共卫生治理中应急管理能力的应急性,以及向公益化演进的特性,表明公共卫生治理仍需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卫生治理的目标是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有序化,多元化,参与的每个主体和社会组织各有优势,为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公民也是参与公共卫生治理的主体之一,公民能有效凝聚力量和保障公民权利,弥补公共卫生治理尤其是突发事件中的政府失灵,我国疫情防控事实证明,正是公民在疫情防控中的责任和担当、奉献精神,形成的强大精神动力,疫情才能迅速得到控制,可以说,公众参与的程度,直接关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效能[6]。
当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全球治理的命题应回到“为生命服务”这个宗旨上来,中国的“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的治理理念必然是最优选择,这一理念切实将“人民”作为目标,坚持人民至上,深化治理可持续性的内涵[7]。青年志愿者将为实现“人民至上”的目标提供助力。
联合国将志愿者定义为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2003年至2020年,从非典到新冠,我国青年志愿者一次又一次展现出青年担当。在一线或基层防控,志愿者精神代代传承并与时俱进,正在广大青年中广泛传开,变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8]。
《国际青年发展指数报告2021年》显示,中国青年在“公共参与”、“健康与生活”一级指标中,中国排名均处于前15%,充分展现中国青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9]。
有学者指出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将成为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指标[10]。我国公共卫生治理凸显为“人”服务这个目标,与青年志愿服务的公益、无偿、助人等精神不谋而合。青年志愿者具有强大潜力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公共卫生治理。
①公共卫生治理范式向民生化与公益化演进过程提升服务能力、民众的多元诉求,需要青年志愿者。志愿者与公共卫生治理都有一个重要的内在本质元素,即人和人群。政府呼吁多元治理,社会共同参与,然政府处于转变职能的过程中,公民和社会的自主性不足,而志愿者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志愿者的志愿性、无偿性为公共卫生治理展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更有利于拓宽公民利益的诉求渠道,增强公民自主性。
②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存在复杂、不确定性多,爆发时间快且牵连面广等特点,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体系需要青年志愿者。越来越多青年投身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国志愿服务系统14~35岁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9 000万人[11],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2020年1月23日武汉全市公共交通工具停运,武汉慈善总会发起志愿服务队号召,武汉市民自发响应组建起百人车队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输送医疗物资和定点捐赠,有效弥补了政府发布封城令后至专业团队投入运营的空窗期[12]。疫情同时也会对群众心理造成创伤,后疫情时代心理抚慰问题随之而来,志愿者可有效弥补基层治理中人员不足的问题,为筑牢群众心理防线贡献力量。
③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在网络的正能量、新风尚方面需要青年志愿者。自媒体的兴起对公共卫生治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良媒体和别有用心的国际恶意抹黑言论容易煽动群众引发舆情。青年是网络空间主体,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超10亿,青少年网民达1.58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38亿[13]。青年志愿者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信息生产等,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减少因各种小道消息、口误风波等造成的舆情,在舆论上占据主导权。
志愿服务者群体有利于补充服务社区或社会组织抗疫的人力资源,有利于服务的连续性和持续性。青年志愿者是应对新冠这个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力量[1],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参与一线防控的核查、咨询、登记等工作,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助力社会治理新发展。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特点,多地采取“一刀切”、封城管制、“隔离观察”等措施,这些属于强制、硬性措施,而志愿者的服务就成为支持和配合的柔性治理措施。如广东湛江徐闻县招募“关怀湖北人”志愿者,帮助购置生活物资,提供信息、网络和心理支持;广州花都区一家湖北籍人员除5岁小女儿均确诊为新冠,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出招募,一位女青年志愿者积极报名,担任“临时妈妈”[14]。
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的参与方式,志愿者精神能够培育公民精神和推动社会服务供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主轴[15]。志愿者提供服务,在输出和获得的过程中,既能给予服务对象心理上的慰藉,同时也成全了自己,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尊重的需要、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是人较高级的需要,志愿者正是用高级的需求满足服务对象最基本的需求,是一种健康的社会参与方式。
各地各领域青年掀起志愿服务风尚,如231名苏州大学学子发起了“携手抗疫、共筑姑苏”、800名浙江师大学子为“疫”线人员子女提供“云”辅导、团唐山市委组织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启动“为逆行者分忧”活动,青年志愿者用自己的方式,既丰富了在校课余生活,也对一线抗疫人员实现了关怀,既培养了独立个体的成长和社会责任意识,志愿服务所带来的社会也在不断催生社会公民意识,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是对中国精神的诠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从不缺乏“志愿文化”,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等,都表达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追求[16]。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倡导的无私奉献、友爱互助,是对中国精神的有益继承。
人文关怀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民众的多元诉求满足、公众心理防线的构建、正能量的引导、疫情防控的人性化、公民精神的培育等都时刻体现青年志愿者为公共卫生治理注入的对“人”的服务和关怀。这些服务和关怀体现在疫情时期不同阶段表现形式不同,从应急时期关注资源分配、物质需求,到中期关注疫情防控柔性管理,到后期帮助公众心理疏导、信任重建、社会支持,从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到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重视,成为不同时段志愿者开展为“人”服务的目标。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青年志愿者服务民众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青年志愿者也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治理新力量,而志愿服务内涵还需不断深化和拓展,在为“人”服务实现人文关怀的进程中还需不断努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源泉,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不断焕发生命力。以儒家思想道德标准“仁、义、礼、智、信”为代表,“仁者爱人”中的仁爱思想既强调个人修养,也强调对他人友爱、尊敬,对他人进行帮助,对弱势群体同情。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启示我们要保持志愿服务的道德性和人文性。“仁”、“义”、“爱”的精神本质与志愿活动无偿性对应,为我们协调“义”与“利”之间的困境、协调物质付出与精神回馈之间的困境提供了方法论[18]。如果缺乏仁爱之心,缺乏志愿服务本质内涵,志愿行为就会沦为“利益工具”。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尤其需要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青年志愿者更加健全的人格和追求更美好的道德情操。成为新时代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相结合的践行者。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要求青年贴近群众、走进群众,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着力点,确保志愿服务的目标始终在为“人”上,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方式开展人文关怀。志愿者应设身处地思考服务对象的需求和诉求,“想当然地认为志愿服务对象最需要文具、食物、衣服,而事实上物质往往不是儿童最主要的需求,要走入他们的内心与之交流,心理援助和精神交流才是迫切的”[19]。
疫情时代,如果前期社会对防疫的关注是应对措施、资源配给等方面,那后疫情时代关注将逐步转入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灾害的人文关怀等层面,每个历史阶段后社会秩序重建及社会心理重塑,人文关怀都显得极其珍贵、影响深远[20]。
如以队伍形式开展,疫情期间,在前线,全国5.2万支青年突击队、111.8万余名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各行各业青年冲向抗疫最前线,抗疫情、搞建设、抢生产、保运输、促防控,成为全民抗疫中最牢固的青春城墙[21]。以组织形式开展,在后方、在单位,群团组织青年志愿者以另一种方式开展人文关怀。赴前线抗疫人员在前方与病毒作战,在后方,群团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关心关爱抗疫人员及家属,时刻了解抗疫人员心理状况与家属需求;疫情期间住院患者陪同人员减少的情况下,为缓解患者焦虑,组织通过医务社工与志愿者们及时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心理支持和增值服务。
①政府应拓宽志愿者参与公共卫生治理路径,为更多的青年志愿者搭建平台,让青年找得到志愿服务通道。建立志愿服务大数据服务平台,实施精准志愿服务,切实有效满足民众和社会需求。
②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要提升志愿者热情,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就必须满足志愿者实现自我需要,从而建立并完善志愿者表彰激励机制,如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奖学金评学评优”维度之中,又如给予志愿者生活饮食上的基本保障等。激励机制的建设,让志愿者充分感受到参加志愿服务给予的尊重,从而整合力量,形成合力,才能确保志愿服务活动健康、有序发展[22]。
③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尤其是医疗卫生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学生作为接受教育和人文积淀青年群体,具有较强的自学适应能力,在公共卫生志愿服务工作上具有一定优势[23]。而在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加之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容易造成群众恐慌,给公卫治理带来负担,因此,志愿者自身应利用自学和适应能力强的优势,积累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和相关技能,以便更好的服务。后疫情时代心理问题也将成为社会治理的难点,志愿者需对相关群体进行慰问、心理疏导,以缓解社会的心理负担。
青年志愿者作为主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志愿者热情奉献,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与公共卫生治理呼吁多元主体参与、向民生化、公益化演进的目标不谋而合。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公共风险越来越复杂,志愿服务同时体现传统人性和现代精神追求的人类社会实践,将志愿服务有机融入公共卫生治理,是一项深入的现代化社会治理建设[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