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华芳 徐东峰 张庆迪
临床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以气流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肺气肿, 发病初期多不存在显著临床症状, 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 临床表现为喘息、咳痰以及咳嗽[1]。Varmaghani等[2]根据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MOOSE)指南的meta分析系统搜索2004 年1 月~2015 年5 月期间世界各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 显示男性总患病率为15.70%(13.80~18.59%), 女性为9.93%(8.73~11.13%), 全球男性患病率比女性高约5%。若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则可能导致肺通气功能障碍, 诱发肺心病或呼吸衰竭, 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损害[3]。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数为老年患者, 对该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 且治疗周期较长,因此患者治疗依从性普遍较差, 最终导致治疗效果并不理想[4-6]。目前, 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是主要的治疗方法,β2激动剂和长效抗胆碱能药物经常被使用(前者通常与吸入皮质类固醇一起使用)。除了改善症状外, 这些治疗方法也被认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疾病[7]。适当使用长效维持性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皮质类固醇和肺部康复可减轻症状, 优化功能表现, 并减少发作频率[8]。但药物种类多样, 仍然缺乏最佳最有效的治疗方案[9-11]。基于此, 此次研究选取12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分析了氨茶碱联合常规治疗的临床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2月~2022 年10月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 例。对照组患者男35 例, 女25 例;年龄最小49 岁, 最大79 岁, 平均年龄(61.21±6.35)岁;病程1~10 年, 平均病程(5.62±2.21)年。观察组患者男33 例, 女27 例;年龄最小47 岁, 最大80 岁,平均年龄(60.52±6.52)岁;病程1~10 年, 平均病程(5.92±2.6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关诊断标准[12];②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突出;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④患者有不同程度咳嗽、肺部哮鸣音以及喘息等症状。
1.2.2 排除标准 ①研究对象存在精神障碍;②治疗不依从患者;③合并重要脏器类疾病患者;④研究对象存在慢性基础性疾病, 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⑤对此次研究涉及药物存在过敏史;⑥临床资料缺失。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对症治疗, 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祛痰、吸氧以及抗感染等。持续治疗10 d。
1.3.2 观察组 于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应用氨茶碱治疗, 将0.25 g 氨茶碱注射液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 中实施微量泵注射, 2 次/d。持续治疗10 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10 d 后进行评价, 症状完全消失, 即痊愈;症状缓解, 即有效;不满足上述标准, 即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13]。
1.4.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0 d 后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情况, 相关指标包括FVC、FEV1 以及FEV1/FVC, 共计测试3 次, 最终取平均值[14]。
1.4.3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0 d 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74)实施评价, 分为4 个维度,即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 各维度评分均为100 分, 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15]。
1.4.4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0 d 后的血气指标, 包括PaO2、PaCO2,采集未吸氧静息状态下动脉血3 ml, 应用血气分析仪检测[16]。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高于对照组的8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FEV1、FVC、FEV1/FVC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FEV1、FVC、FEV1/FVC均高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FEV1(1.62±0.43)L、FVC(2.70±0.42)L、FEV1/FVC(69.13±9.12)%高于对照组的(1.33±0.38)L、(2.32±0.36)L、(60.22±8.1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FEV1(L) t P FVC(L) t P FEV1/FVC(%)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0 1.03±0.27 1.33±0.38a 4.985 0.000 1.85±0.26 2.32±0.36a 8.198 0.000 54.01±7.33 60.22±8.12a 4.397 0.000观察组 60 1.02±0.28 1.62±0.43ab 9.057 0.000 1.86±0.25 2.70±0.42ab 13.312 0.000 54.21±7.19 69.13±9.12ab 9.951 0.000 t 0.199 3.915 0.215 5.321 0.151 5.652 P 0.842 0.000 0.830 0.000 0.880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 物质生活 心理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0 68.75±6.42 72.42±6.91a 64.64±6.64 69.06±6.97a 56.97±6.75 68.76±6.75a 52.75±6.97 68.86±6.48a观察组 60 69.42±6.06 86.06±5.75ab 65.85±6.75 82.75±4.09ab 57.85±6.85 81.64±5.43ab 53.86±6.88 80.70±5.88ab t 0.588 11.753 0.990 13.122 0.709 11.517 0.878 10.481 P 0.558 0.000 0.324 0.000 0.480 0.000 0.382 0.000
2.4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PaO2、PaCO2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PaO2高于本组治疗前, PaCO2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PaO2(72.16±17.07)mm Hg 高于对照组的(64.35±16.22)mm Hg, PaCO2(31.22±7.46)mm Hg 低于对照组的(38.59±7.65)mm H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比较( ±s, mm Hg)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比较( ±s, mm Hg)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PaO2 t P PaCO2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0 53.27±13.26 64.35±16.22a 4.097 0.000 46.72±10.95 38.59±7.65a 4.715 0.000观察组 60 53.79±12.46 72.16±17.07ab 6.733 0.000 46.24±10.03 31.22±7.46ab 9.307 0.000 t 0.221 2.569 0.250 5.343 P 0.825 0.011 0.803 0.000
临床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 以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疾病类型, 亦成为当下世界卫生组织关注的重点病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可治疗、可预防的慢性疾病, 常常是由于患者长期接触有毒颗粒或气体, 使得患者肺部出现损伤, 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患者常常出现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等情况, 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呼吸以及运动, 降低了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发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当中,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则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严重时则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临床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特征以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主, 且多为肺部慢性炎症, 患者呼吸受阻明显,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随着病程延长和病情加剧, 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7-19]。内在因素可分为多种, 比如遗传因素、气道反应性增高、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新生儿期、婴儿期等因素, 导致肺部不良发育, 继而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较高, 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20-22]。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两组FEV1、FVC、FEV1/FVC 均高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FEV1、FVC、FEV1/FVC 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两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两组PaO2高于本组治疗前, PaCO2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PaO2高于对照组, PaCO2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可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氨茶碱联合常规治疗效果显著, 分析原因:氨茶碱属于甲基黄嘌呤药物之一, 对呼吸中枢可产生兴奋作用, 显著提升了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且对呼吸抑制具备良好的缓解作用, 此外对膈肌收缩具备良好的刺激作用, 有效解除了神经冲动[23]。氨茶碱联合常规治疗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时, 可发挥协同作用, 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氨茶碱联合常规治疗可发挥突出效果, 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同时可纠正患者的血气指标, 利于患者病情康复, 建议广泛应用在临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