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林萌萌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合肥 230601)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翻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1]因此,翻译唐诗能为西方读者打开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扇窗户。而《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地位显赫。国内关于《唐诗三百首》英译的研究,多从通感隐喻[2]、词语演变[3]、典故词翻译[4]、植物隐喻翻译[5]以及模糊数字翻译[6]等方面进行。而对《唐诗三百首》中叠词翻译的研究则较鲜见。叠词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唐诗的一个重要文体特征。蔡华[7]指出,叠词是声、形、意多向度的聚合体,可充分演绎诗歌的形象性、音乐性和抒情性。正是由于叠词丰富的语言特征,给译者及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罗忻晨[8]探讨了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翻译《唐诗三百首》叠词的方法,但研究不够深入全面。因此,本文拟以《唐诗三百首》的许渊冲译本(简称“许译本”)[9]和Witter Bynner(宾纳)与江亢虎的合译本(简称“宾译本”)[10]为研究对象,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比分析两个重要英译本中对原文中叠词的翻译方法,进而对隐藏在不同翻译方法背后的译者个人因素、翻译目的进行探讨,以期对后续叠词翻译研究有所启发。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甚广的唐诗选集。《唐诗三百首》的英译本较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本文选取其中两个影响较大的译本:一是许渊冲先生与其他译者合译的双语版《唐诗三百首新译》(300 T’ang Poem: A New Translation)。此译本于1988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并于2006年修订再版。此译本以喻守真版《唐诗三百首》为底本,是流传很广和接受度高的双语版本。二是在西方学界享誉盛名的唐诗译本——由美国诗人Witter Bynner 与中国学者江亢虎于1929 年合作翻译,名为《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The Jade Mountain: A Chinese Anthology: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此译本是以孙渚所编《唐诗三百首》为底本。Burton Watson[11]指出该译本让目标语读者获得了与源语读者一样的阅读体验,认为该译本或是目前最好的英译本。
《唐诗三白首》中含有大量叠词。通过对原文梳理、归纳得知,叠词主要有两种功能。其一,使诗的节奏鲜明,有增强韵律之效。如《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此例中,叠词“历历”意为树木清晰可见,叠词“萋萋”意为芳草浓密茂盛。由于叠词的使用,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能引发读者联想与思考。其二,丰富表达内容,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如《古从军行》中“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此例中,两个叠词“夜夜飞”“双双落”通俗易懂,从侧面烘托出从军生活的艰苦和萧瑟凛冽的边塞环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译者行为批评是由周领顺教授提出的翻译批评理论体系,其中“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用于对译者行为、译文质量进行评价[12]81。“求真是指译者为实现务实目标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真相的行为;务实是指译者在对原文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需要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12]76。“求真”和“务实”是评价译者行为时需要考虑的两个方面,二者构成完整的动态连续统一体。同时,译者作为意志体有两种属性:语言性和社会性。当译者扮演“语言人”的角色时,则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传递原文的意思,追求文本的求真度;当译者意志体增强时,即译者扮演“社会人”的角色时,则在翻译过程中要兼顾读者和社会,必须考虑务实性要求[12]92。与“求真”“务实”一样,“语言性”和“社会性”也同时处于连续统的两端,即译者在开展翻译活动时,可能会受到不同角色的影响,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从而达到不同的效果。周领顺[13]31指出,对译者行为进行评价时必须考虑三个基本的要素:文本求真度、效果务实度和译者行为合理度。文本求真度是指译文对原文的求真程度,效果务实度是指译文服务于社会需求的程度,译者行为合理度则是基于求真度和务实度之间的平衡。三者存在互相制约的关系。
本文采用黄锦华[14]的汉语叠词分类方法,将诗歌中的叠词分为单叠型(AA 式叠词)、部分重叠型(ABB 式叠词和AAB 式叠词)以及双叠型(AABB 式叠词)三类。经过对原文语料中叠词的梳理发现:许译本中涉及叠词136 处,宾译本中涉及叠词130处(见表1)。其中,许译本中单叠型叠词共计85处,约占62.5%;部分重叠型叠词共计46 处,约占33.8%;双叠型叠词共计5 处,约占3.7%。宾译本中单叠型叠词共计91 处,约占70.0%;部分叠型叠词共计36 处,约占27.7%;双叠型叠词共计3 处,约占2.3%。由于两个译本英译时选用了不同的底本,本文筛选出两个译本中共同收录的诗歌,梳理后发现叠词使用共计61处。单叠型AA 式叠词共计39处,约为64.0%;部分重叠型叠词共计19 处,约为31.1%。其中,ABB 式叠词为11 处,约为18.0%,AAB 式叠词为8 处,约为13.1%;双叠型AABB 式叠词共计3处,约为4.9%。
表1 许、宾译本中不同叠词类型统计结果
进一步分析发现,两个译本主要采用了五种翻译方法:(1)叠词译法、(2)解释译法、(3)借助介词译法、(4)拟声词译法以及(5)省略译法。叠词译法指译者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将诗句中叠词译为两个相同的英文单词。如许译本将唐诗《留别王维》中诗句“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译为“Lonely,lonely, what is there to hope for?/ Day by day I come back without an end”。译者连用两个相同的副词“lonely”来翻译原诗句中叠词“寂寂”,采用了忠实于原文的译法,再现了原文叠词的效果,贴切地传达出了原意。解释译法指译者采用归化翻译策略直译诗句中叠词,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原诗意思。如宾译本将《长恨歌》中诗句“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译为“Bell and drum would slowly toll the dragging night-hours/ And the River of Stars grow sharp in the sky,just before dawn”。译者分别将叠词“迟迟”“耿耿”译为副词“slowly”、动词短语“grow sharp”,可使目标语读者也能够体验到主人公从黄昏至黎明时间之久的感受。借助介词译法指译者借助介词并使用相同的名词英译诗句中叠词,构成如one by one、year after year 等短语,进而强调动作的延续感。如唐诗《古从军行》中诗句“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许译本将其译为“The wild geese honk from night to night, that’s all we hear/ We see but Tartar soldiers shedding tear on tear”。译者借助介词英译两个叠词,凸显了夜夜如此、泪流不止的塞外悲凉场景,并传递了希望渺茫的情感,使目标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一样的共鸣。拟声词译法指译者采用拟声词英译诗句中叠词。如《琵琶行》中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宾译本将其译为“The large strings hummed like rain/The small strings whispered like a secret”。叠词“嘈嘈”“切切”分别译为拟声词“hum”“whisper”,既再现了琵琶声音调多变,又传达了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省略译法指未翻译诗句中的叠词。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诗句“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许译本将其译为“Do you not see the Running Horse River flow/ Along the sea of snow/ And the sand that’s yellowed sky and earth high and low?”译者并未直接译出叠词“莽莽”无边无际的意思,而将其融进了译文。
两个译本在翻译《唐诗三百首》中诗句叠词时采用的翻译方法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翻译方法选择的异同与译者行为合理度有关,是译者在寻求“求真”与“务实”之间的平衡度。本文拟围绕上述五种翻译方法,采用“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评价分析《唐诗三百首》的两个英译本对诗句中叠词所采取的英译方法,挖掘阐述两个译本的译者行为。
原文语料中共有39 处AA 式叠词,是三类叠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叠词。从表2 可以看出,在处理AA 式叠词时,两个英译本采取了多元化的翻译方法。许译本在翻译AA 式叠词时主要采用了解释译法(21 处)、省略译法(7 处)、借助介词译法(5处)、叠词译法(4 处)以及拟声词译法(2 处)。宾译本在翻译AA 式叠词时主要采用了解释译法(26处)、省略译法(9处)、借助介词译法(2处)以及拟声词用法(2 处)。两个版本的译者在翻译AA 式叠词时较倚重解释译法(方法2),即在不能兼顾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的对等时,以表达出原文的准确含义为主,在求真的基础上以务实为目标。
表2 《唐诗三百首》中AA式叠词两个英译本所用翻译方法
例(1)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送灵澈上人)。
许译:Green, green the temple amid bamboos/Late,late bell rings out the evening.[9]113
宾译:From the temple, deep in its tender bamboos/Comes the low sound of an evening bell.[10]89
原文描绘了作者黄昏时遥望青苍的竹林寺,远远传来寺院的钟鸣声。原句中有两个叠词,分别是“苍苍”和“杳杳”。“苍苍”意为深青色,“杳杳”意为遥远。作者通过两个叠词来传达意图,采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诉说的方式,仿佛在催促灵澈上人归山。两个译本选用了不相同的翻译方法。许译本选用叠词译法(方法1),“苍苍”译为“green,green”,“杳杳”译为“late,late”。叠词译法在形式上契合异化,保留了原诗以叠词开头的特点,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反映了语言风格特色,在译者行为连续统上偏向语言性求真。但“late,late”在语义上与原文有所偏离,文中“杳杳”指遥远的样子,与“late,late”所表示的“迟来的”意义有所区别,其语义求真度不高,但目标语读者仍能了解文本信息,具有一定的务实性。宾译本采用省略译法(方法5),是对原文的零求真,但译本上下文语境连贯,基本传达了原文信息,务实性较强。下面再举一例加以对比说明两个版本的译者在翻译AA 式叠词时采用的译法。
例(2)原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许译: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9]359
宾译:Leaves are dropping down like the spray of a waterfall/ While I watch the long river always rolling on.[10]155
原文描绘了落叶飘零、长江奔涌的景象:落叶纷纷扬扬,萧萧而下,无边无际;长江汹涌澎湃,奔流不尽。原句中有两个叠词,分别是“萧萧”和“滚滚”。“萧萧”指树叶飘落的声音,“滚滚”指波涛汹涌连续不息。两个译本选用了不同的英译方法。许译本借助介词译法(方法3)将两个叠词“萧萧”和“滚滚”分别译为“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和“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英译“萧萧”叠词对应的“leaves”和“shower”与“滚滚”叠词对应的“waves”和“hour”发音分别以/vz/和/ə/结尾,读起来富有韵律美,形象地再现落木窸窣之声和长江汹涌之状。此译文传递了原文的主要含义,具有较好的语言和语义求真度,达到了较好的社会务实效果,具有很好的合理度。宾译本采用了解释译法(方法2),将叠词“萧萧”和“滚滚”分别处理为“like the spray of a waterfall”和“always rolling on”。宾译本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将“萧萧”译为“like the spray of a waterfall”,做了些许修改,用明喻修辞手法充分展示了叶落如瀑布、秋日萧瑟的景色,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此译文更易于目标语读者理解,体现出了较高的社会务实度。但原文的形象化语言特征被省略,故语言求真度较弱。
原文语料中共有11 处ABB 式叠词(见表3)。两个译本选取的翻译方法差异并不显著,均以解释译法(方法2)为主。许译本有少量译文采取省略译法(方法5)(3 处)和叠词译法(方法1)(1 处)。宾译本有少量译文采取拟声词译法(方法4)(3处)。
表3 《唐诗三百首》中ABB式叠词两个英译本所用翻译方法
例(3)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
许译:The dreaming green hills stretch as far as the blue streams/ At autumn’s end grass still green on southern shore.[,9]129
宾译:There are faint green mountains and far green waters/ And grasses in this river region not yet faded by autumn.[10]176
原文描绘了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虽已尽,江南草木尚未枯的景象。原句中“水迢迢”叠词,指江水悠长遥远,暗含了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高水长的空间距离。两个译本选用了相同的英译方法即解释译法(方法2)。许译本将“水迢迢”译为“as far as the blue streams”,既与原文语义贴近,又渲染了山清水秀的江南风貌,再现意境美,故在务实的基础上部分求真。宾译本也采用了解释译法(方法2),将叠词处理为“far green waters”,更贴近原文内涵,译文简洁,达到了较高的务实效果。但其译文并没有形象地再现原文中江南青秋景色,故该译文务实度高于求真度。
原文语料中共有8 处AAB 式叠词。表4 显示,两个译本选取的翻译方法差异也不显著,均以解释译法(方法2)和借助介词译法(方法3)为主。
表4 《唐诗三百首》中AAB式叠词两个英译本所用翻译方法
例(4)原文:“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吟)。
许译:Sown stitch by stitch before he leaves/ For fear his return be delayed.[9]160
宾译: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10]107
原文描绘了临行前母亲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内心忧虑孩儿此去却归日难期的情景。原句中有两个叠词,“密密缝”和“迟迟归”,其字面意思通俗易懂。两个译本在翻译叠词“密密缝”时选用了不同的英译方法,但在翻译叠词“迟迟归”时选用了相同的英译方法。许译本翻译叠词“密密缝”时,采取了借助介词译法(方法3),译为“sown stitch by stitch”,更加形象地表现了慈母为儿子赶制出门衣着的动作,将慈母的形象通过日常生活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有最佳的语义求真度和社会务实效果。但许译本采取解释译法(方法2)将叠词“迟迟归”译为“his return be delayed”,表达了慈母心之所虑,达到了务实的效果。总之,译文体现出了较好的语义求真度和较高的社会务实度,达到了“求真”和“务实”之间合理的平衡。而宾译本在翻译叠词“密密缝”和“迟迟归”时都采取了解释译法(方法2),叠词“密密缝”译为“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叠词“迟迟归”译为“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还原了慈母的形象,更贴合目标语读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原文内涵即母爱的伟大,更好地达到了务实的效果。
原文语料中共有三处AABB 式叠词。表5 显示,两个译本选取的翻译方法具有明显的趋同性,都倾向于采用解释译法(方法2)。仅有一处AABB式叠词中,宾译本采取了拟声词译法(方法4)。
表5 《唐诗三百首》中AABB式叠词两个英译本所用翻译方法
例(5)原文:“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长恨歌)。
许译:On western water blue and Western mountains green/ The monarch’s heart was daily gnawed by sorrow keen.[9]196
宾译:High rose Li Palace, entering blue clouds/So changeless was His Majesty’s love and deeper than the days.[10]120
原文描绘了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原句中有一个“朝朝暮暮”叠词,指日日夜夜、时时刻刻。AABB 式叠词是汉语独有的结构[15],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形象化词语来表达,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舍弃对应原文的形式结构,以务实为上,准确传达该叠词的意义。因此,在翻译叠词“朝朝暮暮”时,两个译本选用了相同的英译方法即解释译法(方法2),许译为“daily gnawed by sorrow keen”,宾译为“love and deeper than the days”。两个译本都翻译出叠词“朝朝暮暮”的指示意义,方便目标语读者的理解。两个译文上下文语境连贯,通俗晓畅,都形象地再现了君王日日夜夜怀念的情思,达到了较高的社会务实度。不足之处在于,原文的语言特征被省略,译文无法完完全全地还原出该叠词的形式结构,故形式求真度较弱。总而言之,两译文务实度都高于求真度。
译者行为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译者的个人背景、翻译目的和读者的选定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两个译本的译者个人背景和翻译目的不同,是造成《唐诗三百首》的两个英译本在叠词翻译方面存在上文所述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译者努力在“求真”和“务实”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首先,就译者的个人背景而言,许译者是母语者,长期从事汉语诗歌翻译,在诗歌的翻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许渊冲等译者多采用叠词译法和借助介词译法翻译叠词,不仅忠实于原文的表达,还忠实于原文的结构,再现原文的音乐美、形象美,从而再现原文的意象美。这可能与许渊冲提出的“三美论”有关。许渊冲[16]指出,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其次,形美是更次要的。而宾译本译者江亢虎是原语母语者,Witter Bynner 是目标语母语者,两人合作方式主要依靠书信往来[17],由江亢虎直译成英文,再由Witter Bynner 转写为英文诗歌。[18]在这样的翻译方式中,原语中叠词的语言特征可能被忽略甚至遗失,从而影响原文的意境表达。宾译本中叠词译法的零使用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
再次,翻译目的也影响着译者行为。许渊冲等译者翻译《唐诗三百首》的目的在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翻译时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保留原文中的内涵,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唐诗之美、意境之美。Witter Bynner 从事中国唐诗的翻译,是通过借鉴中国文学和文化资源,实现东西方文明的互补。[19]基于这样的翻译动机,宾译本把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为迎合目标语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其译文通晓流畅,大部分诗句都传达出了原文的主要内容,追求更高的务实度。
总之,在《唐诗三百首》中叠词的英译问题上,两个译本的译者均展现出较强的社会性。但相比较而言,许译本为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真度更高;而宾译本注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务实度更高。
《唐诗三百首》的许译本、宾译本中叠词翻译方法主要有五种,分别是叠词译法、解释译法、借助介词译法、拟声词译法和省略译法。通过对《唐诗三百首》两个英译本中叠词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个译本使用解释译法和省略译法的频率更高,均展现出较强的社会性和务实性。但受译者个人背景和翻译目的的影响,不同译者翻译同一诗歌中叠词时,有时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许渊冲译本多使用叠词译法和借助介词译法,以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和形象美,译文以服务于作者和原文为主,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中偏向“求真”一端,求真度更高,译者更加体现出作为“语言人”的属性。在Witter Bynner 与江亢虎合译本中,叠词译法的零使用彰显了译者意志体的社会性,译文以服务于读者和社会为主,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中偏向左侧“务实”一端,务实度更高。以上比较研究表明,在翻译汉语诗歌叠词的过程中,译者应兼顾语言性求真与社会性务实,尽可能达到译本在求真和务实之间的最佳平衡。最后,本文仅选取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未来可整合更多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以期获得更全面的认识,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