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通宇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222)
由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同提出的“三全育人”一词,首次正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何谓“三全育人”,即在育人工作中把握全过程、全员和全方位三个关键要点。为了实现强国目标提供人才的需求,各高校需要融入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文化道德教育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践行三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要点。发展型资助,即高校在对贫困生的成长需求切实考虑后,统筹分配学校和国家的资金,还需要根据贫困学生所出现的学习问题、心里问题、道德品质等问题,在尽力帮助贫困生解决自身当前经济困难的同时,还能够培养贫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能够自立自强,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
“三全育人”的思想理念不仅仅是向高校灌输了扶贫档案育人新理念,同时也把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更进一步反映出来。和以往的资助模式相比较,“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发展型资助模式将更注重“扶志”,以培养贫困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断探索和现状相适应的资助模式,将促进学生成才发展作为资助的目的。通过扶持经济困难的学生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也帮助困难学生在拥有教育机会的同时找到自己合适的发展方向,是“三全育人”视角下发展型资助提升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教育模式构建的探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校需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作用,依照国家方针使教育教学围绕着立德树人的这一根本任务融入教育与教学工作中。“三全育人”发展型资助模式就目前来说,可以保障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且引导他们朝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行。不止当下,在今后的高校发展中,也要积极探索“三全育人”视角下贫困大学生的发展型资助模式。从最初步、单一的资助“保障型”上大学,到如今的不断探索、深化与发展,资助工作总与育人理念也越发的紧密。立足于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层面,关注学生自身各个方面的发展,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制定实施,不仅可以让贫困学生享受到同等的入学机会,而且是教育机会均等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贫困学生物质需求无虞的情况下,关注他们的发展需求,围绕贫困学生心理、学业、就业等多方面为其提供帮扶,尽可能均衡教育资源,向教育公平不断靠拢。只有深度整合扶智、扶贫和扶志,才能让贫困代际走上正循环,使贫困生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
部分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或其他因素影响,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敏感自卑,对老师和同学甚至家人都敬而远之,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面对困难畏缩,害怕挫折和失败。“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资助对于受助学生而言不单单是经济帮扶,更多的还是一种有目标靶向的激励模式。根据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的开展教育,在学生受助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心理引导,在学习和生活中融入思想教育,积极地培养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通过资助工作的开展,让学生自主感受国家政策对其的照顾,刺激学生增强爱国情感,把自我成长与国家发展建立紧密关联,奋发读书将来报效祖国。
在高校中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国家栋梁中,“三全育人”的理念既是国家指导高校实现教育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帮助高校资助模式探索育人开辟了新思路,同时也可以作为衡量资助育人效果的标杆。结合资助政策的要求,用“三全育人”的标准,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完善好资助工作的模式,为贫困学生成长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显现了高校资助工作成果。
客观来说,高校学生资助是一项关爱群众生活,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实在工程,其资助项目可细化为十余种,如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国家助学金、校园“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校园勤工助学、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等。根据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下发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21年)》中可知,由社会、政府和高校这三方出台并推行的各项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在2021年全年中一共出资1450.40亿元,致力于让每个贫困生都有学上,有书可读,全国约3925万普通高等教育的同学们受益。为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仍然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其中发现一下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自身存在部分问题,思想不够成熟。目前,有些家庭经济真实困难的同学自身的自尊心较强,不愿意公开自身的家庭情况,难以启齿或拒绝申请相关资助帮助。并且,该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由于家庭原因还需要在课余时间兼职赚取生活费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导致贫困生过度焦虑,甚至处于迷失自己的状态。反之,出于某种心理,个别家庭经济情况中等甚至良好的学生还虚构了贫困材料和申请表交与学校,无形中为资助工作增加了阻力。其次,在班级民主评定会议之中部分同学主观随意性较强,会因为“关系好”作出不正确的选择;另外,部分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较少,以至于对彼此的了解不足,这些情况同样会造成班级在进行民主评议时部分结果无法全面及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家庭现状。
二是贫困学生基础信息管理不够完善,资助工作联动性不足。在推进贫困生资助工作时,免不了要接触对接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的信息数据库。然而,这些部门并不支持共享学生信息,还需要去特意抽出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真实扶贫情况核查。特别是不同省份的学生,部分相关扶贫政策也不一样,给学生进行贫困认定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当前,在界定学生是否属于贫困生时,各大高校以该生递交的申报信息为依据。因为学生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人员数量和收入标准等多方面信息过于繁杂,因此对于信息来源的真实性辨别略显吃力。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关心与帮助也较少,部分师生都是仅仅默认是学工部门才需要去关注这些同学,难以实现多方位有机联动去给予贫困学生人文关怀。
三是资助育人体系不够完善。重视物质帮扶,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贫困生仅受到物质帮扶,没有得到精神上的引导,可能会因被资助而无计划花钱。或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缺乏自信,他们不乐意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及社会中组织的各种有利于他们成长发展的活动之中,从而也使他们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和其他同学比较来说相对较低,这就影响了他们的自卑程度不断加深,阻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健全地发展。
四是贫困学生对资助政策不熟悉,缺乏政策认知。部分贫困学生不会主动去了解资助政策,在开展资助过程中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去做,缺乏主体意识,不利于给自己和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这部分贫困学生对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精神内涵较为淡漠,不注重其中的意义所在,还是停留在物质方面,缺失主流价值观和道德法规的意识,这也没有达到国家、社会和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初衷。[3]
立足于“三全育人”层面,各高校应正面直视遇到的种种问题,挖掘有利资源,积累经验,努力开辟一条有机联动、更贴近学生、更为方便快捷的育人路径,帮助更多学生成长成材。
全员:组建强有力的育人队伍,对资助管理模式补充优化。巧借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对资助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应用,提高民政、学校、残联、扶贫等多部门之间的联结,让其高效流通贫困生信息。同时,也要积极地搭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合的沟通渠道,全面了解贫困学生家庭情况、整个大学生涯及实习就业后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宜的根据贫困生自身问题制定精准帮扶的办法给予他们帮助,从而尽可能地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
并且,要求学校各级保持密切的联系,由学院和学校联合组建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业班级成立评议小组等,班主任和辅导员作为评议小组组长,凡是有学生申报贫困生,必须配合学校核查贫困情况,保障资助是切切实实给到贫困生的。在评议过程中,各小组要始终坚持公开公正的“透明原则”,自觉接受其他各方的审核。开设校园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学生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通过自身劳动取得相应的补贴,不仅解决了当下的部分困难,也是育人的重要环节,能够让贫困学生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精神。
探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育人队伍。坚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队伍建设思路,调动学校内部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政干部、管理服务人员等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全过程:构建全程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针对不同年龄、年级的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相适应的育人方式,突出育人特点。针对低年级、初期的贫困学生,应更加侧重于心理疏导和正向引导。校园内可以多开展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同时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各院系和班级中定期增设积极阳光的心理教育班会教育。学校还应该设立一个面对同学们的健康心理中心咨询室,让学生们在面对心理困惑时有法可解,通过专业心理知识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
各高校还可以对贫困学生组织开展校园活动,鼓励、带动贫困学生参与,加强资助诚信教育宣传,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紧扣“诚实守信”,抓住“立德树人”的主线,开展多样化的诚信教育活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和养成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践行资助工作,使大学生懂得自立自强。
后期阶段,各高校可以对贫困学生搭建就业创业指导平台,帮助贫困学生克服心理自卑等心理压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就业是民生之本,新时代的贫困生物质帮扶不再是简单地给予经济上的资助,而是应改“授人以渔”。第一,老师可以从旁引导贫困生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来进行规划。在大学阶段全面渗透职业生涯教育,要求他们朝着自己制定的职业目标脚踏实地的前行。譬如,组织多形式的就业能力拓展训练,锻炼他们的社会应变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可以不畏社会的挫折和就业压力,积极看待任何阻力和磨难。第二,强化贫困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贫困生能否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主要取决于其自我实践创新能力。可以提供给贫困学生创造参加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倡议贫困生踊跃加入实践活动,如企业锻炼、社区服务、学校社团、校外专业实习、勤工俭学、校内专业实践等等,让他们多积累社会经验,明白社会的立足之本,为将来步入社会就业做准备。针对贫困学生就业难、就业慢、怕就业等问题,通过就业指导、求职经验分享大会、模拟招聘环节等方式,提高贫困学生就业能力。并且可以结合贫困生自身的专业特点、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等,协助他们发现自身优势,尽可能地匹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各院校还可以为贫困生在错综复杂的就业环境中,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求职就业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就业。此外,还可以积极强化校企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增设学校的实习就业基地,在教学过程之中帮助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全方位:构建多领域、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真正帮助贫困学生“扶志”需要在“扶质”的基础上把物质帮助与精神激励融为一体的长效机制,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各环节各课程的相互协调配合。我们应顺应教学规律,把握好课堂大舞台,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反思调整,课后加强巩固和培养,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正向成长。
可以开展就业能力拓展训练、专业知识或就业知识讲座、困难学生专门指导、线上线下平台就业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园文明、课堂文明、宿舍文明、课外活动、专业实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文明意识。在去年劳动教育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学生劳动教育制度,开设劳动课和建立学生义工服务机制,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从而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能更精确、更有效的帮助高校贫困学生成长,探究“三全育人”资助新模式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高校在提供物质帮扶下,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合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贫困学生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同时也能够促进资助育人工作更加健康地开展,能更好地解决学生、老师乃至家庭和社会给高校贫困生所影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