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提升刍论

2023-09-01 07:54柏馥茜
成才之路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建设

柏馥茜

摘要:亲和力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富含强大的教育力量,有助于增强思政理论课程的实效性,有助于提高思政理论课程的感召力、渗透力,增强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的认同感,是促进学生良性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高职院校及思政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亲和力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意义。从学校方面来看,要重视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建设。从教师方面来看,要积极丰富思政理论知识及其他知识,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自身心理健康建设,科学开展教学评价,以此提高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心理健康;师生关系;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G4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3-012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重庆护理职业学院校级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研究”(项目批准编号:Y202202)研究成果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热情,增强学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积极作用[1]。在教学中,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思政理论课程的实效性

思政理论课程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还具有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塑造学生精神品质的价值功能。思政理论课是以理论知识为载体,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感染学生、鼓舞学生,浸润学生的心灵。思政理论课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思政理论课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开展思政教学,才能不断增强思政理论课程的实效性。

2.有助于提高思政理论课程的感召力与渗透力,增强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的认同感

教师是开展思政理论教育的主导者,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意识,提高学生政治觉悟的参与者。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革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亲和力与教学魅力,可为思政理论课堂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思政理论课堂的吸引力、感召力与渗透力,有效提升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高尚道德品质,增强对思政理论课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塑造学生的坚强意志,并逐步提升思政理论课堂的教学成效。

二、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思政理论知识储备有待丰富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及时更新、补充自己的思政知识体系,深入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需求。但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不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并缺乏进取意识,没有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导致思政理论课堂出现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授课内容不丰富等情况,直接影响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成效。

2.教学语言运用能力有待增强

亲和力是一种感受力,也是一种效果力。语言亲和力主要由语言形式、讲话方法、语言内容等多种要素组成,受外在环境与内部变化的影响。对于思政理论课教师来说,亲和力主要指运用独特的、具有吸引力的语言感染学生,拉近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课堂参与积极性[2]。但部分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语言的形式,对语言内容与内涵的体现不够重视。有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存在普通话不标准、教学语言生硬、语言陈述过于死板等问题。这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掌握思政理论知识。

3.课堂缺乏师生交流与互动

师生交流少是高职思政理论课堂存在的问题之一。一是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对自身定位不清晰,未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未创造多样的师生互动交流机会。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的参与兴趣与学习能动性,还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递效果。二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教育成本投入与其相比不成正比。思政理论课程属于公共基础类课程,教学方式通常是大班授课,这也限制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思想互动。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提升对策

1.提高思政理论知识水平

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需要教师逐渐将亲和力渗入思政理论课堂,设计独具风格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使学生亲近教师、亲近思政课堂。因此,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学习先进知识,强化自身理论素养。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与时俱进,丰富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储备,全面深入地阅读政治类经典书籍、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书籍等,夯实自身的理论知识基础,逐步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广泛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不断发散自身的思维,提高对学科热点的敏感度。学科课程掌握较好的教师在讲述思政理论知识时,能实现学科知识与思政理论知识的更好联结。当今世界,信息多变,学生探索欲、求知欲不断增强,思政教师只有不断探索与时代相符的学术理论知识,以真理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才能真正落实思政理论课的育人目标。

2.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

在思政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根据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运用贴近生活实际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构建充满亲和力的思政教学课堂。一是教师要根据所在地区情况、生活实际选取富含教育意义的课程内容,降低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思政课堂的针对性,便于学生接受与学习,提高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亲近感。二是要紧跟时代主题安排思政课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思政课堂,在提高思政课学习内容感染力的同时,促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与中国时代精神的基本内涵[3]。三是要将创新思维融入思政课堂。例如,在啟发式课堂教学中,思政理论课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与讨论,然后运用思政原理、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与特征,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此提高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四是提高思政理论课堂的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赋予高职思政理论课堂新的生机、活力与动能,赋予思政理论课程一定的创新性与趣味性,可将深奥的思政理论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立体化灵活呈现,在视觉、听觉上对学生形成冲击,这既能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拉近思政理论课与学生的距离,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微平台的广泛应用更为思政理论课堂提供了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是与时俱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举措,深受学生喜爱,可最大程度引领学生融入思政理论课堂。因此,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参加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增强信息技术素养,促使多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更好地结合。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制作课件时,教师可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在丰富课件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课件的美观度,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富有亲和力。另一方面,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做到授知于课堂又不拘泥于课堂,可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在丰富的互联网世界学习思政理论知识。互联网是一本没有尾页的书,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和效率高的优点,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例如,教师可借助慕课学习平台、学习强国APP,丰富思政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思政理论知识的渠道不拘于书本、课堂。这样,学生就可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借助网络丰富、补充相应学习内容,从多角度理解思政理论知识,并学会将思政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相关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而构建良好的思政互动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一是教师要提高与学生互动的意识与表达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优化育人观念。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以及性格特点是不同的,其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动态化地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尊师重道意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还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引导者。思政理论课教师可通过事实、案例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美德,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二是要拓宽师生互动渠道。师生彼此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良性师生互动的基础。一方面,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善于策划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在丰富学生课堂学习体验的同时,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思政理论课教师可定期举办多领域的教育讲座,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最前沿的思政理论知识,并丰富知识视野。这样的教学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师生的人际交往、心理调节等隐性素养,提高师生的共情能力与理解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充满亲和力的思政理论课堂的构建。三是要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思政理论课教师要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避免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发散思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使思政教育更富有亲和力[5]。同时,在教学中,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把握住对待学生的态度,分寸要恰到好处,既要有严师出高徒的严苛,又有亦师亦友的亲切。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有耐心,热情地帮助学生,使学生在求知路上不仅收获知识,还能收获师生情谊。四是要打造线上沟通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问题等。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主动承担起疏导学生心理困惑的责任,如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兴网络媒介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教师提出教学建议或有关生活、学习、交友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4.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建设

教师自身强大的心理素质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根本,是强化教育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6]。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提高,需要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断增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基础,其要热爱生活与工作,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积极平衡生活、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作为一名思政理论课教师,还应具有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荣誉感等健康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情绪会像散开的蒲公英一样传播,促使学生与教师保持良好互动,可使思政理论课堂充满亲和力。思政理论课教师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工作上始终保持不怕艰难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积极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对教学工作具有如春蚕般的奉献精神。同时,要将智慧与能力灵活运用到思政教学中,享受工作的乐趣以及工作的收获。

5.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科学开展教学评价

在思政理论课堂上,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寻找学生接纳与喜欢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地开展思政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引导,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亲和力,使思政理论课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立于人心、存于生活,潜移默化地发挥育人价值[7]。学生是教师亲和力的主要面向群体,学生的真实感受是评价教师亲和力的有效标准。而现有的部分评价模式太注重私密化,缺乏准确性,导致教师得不到真实、有效的反馈。因此,教师可定期组织线下座谈形式或调查问卷形式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收集学生的反馈结果作为调整、优化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依据。

6.加强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建设

教师对其职业有归属感,对现有职业模式非常满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这也是提高教师亲和力的关键因素。由此,高职院校要基于时代发展背景,以符合思政理论课教师发展需要的模式进行教学管理,不断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在教学岗位上发光、发热,书写精彩人生。一方面,要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教师的亲和力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必备能力,所以是否拥有较高的亲和力就成为考核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要将教师亲和力的培养、提升与各项培养制度、评价制度的落实紧密相关,使教师亲和力的培養真正落地生根,并从多个方面考查教师亲和力的提升情况,对每一项考查指标列出详细的评分标准,在考查过程中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促使思政理论课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的亲和力[7]。另一方面要改革教师晋升制度。为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高职院校要采用新颖的教师晋升制度,将教学考查机制与晋升制度相结合。作为专业职称职务晋升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师的亲和力可在教学评比中作为优先考虑的加分奖励项目,以此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感染力,发挥思政理论课的育人价值。

四、结语

亲和力是关乎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质量与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对于教师而言,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平等、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积极提升自身的亲和力,使学生乐于亲近思政理论课堂、亲近教师。同时,教师要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帮助学生、关爱学生,科学开展教学评价,并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健康建设,进一步提高思政理论课堂的亲和力。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和晋升制度,促使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充满教学热情,积极提高教学亲和力,打造高质量的思政理论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參考文献:

[1]陈建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要求[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4):6-14.

[2]高瑛.基于对话式教学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4): 103-106.

[3]金家新,刘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要素内涵、影响机制与提升策略[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6):102-111.

[4]周杨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20.

[5]王向阳.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1.

[6]高云,王红平.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三个维度[J].高等农业教育,2022(01):59-68.

[7]屈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Discuss on Improving the Affinity of Teache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Bai Fuxi

(Chongqi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Chongqing 402763,China)

Abstract: Affinity is rich in powerful educational power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hich helps to enhance the timeli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mprove the appeal and penet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t is an important spiritual force to promote students healthy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hould recognize the significance of affinity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s,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the teaching staf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en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other knowledge,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courses, build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trengthen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struction, scientifically carry out teaching evalu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course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ffinity; psychological health;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eambuilding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建设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