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研究

2023-09-01 06:12薛广鑫杨凤娟姜雷
成才之路 2023年23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队伍建设媒体融合

薛广鑫 杨凤娟 姜雷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且影响力不断增强,这给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会、新的挑战,可使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效果更好。基于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要完善媒体融合教育平台,加强心理教育队伍建设和监管力度。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规范大学生的媒体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并以线上線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教育,构建预警联动体系,以此提升大学生心理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教育;媒体融合;队伍建设;监管;预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44;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3-0129-0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2020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委托项目“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融合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SJGZ20200154);黑龙江科技大学2023年教学研究项目“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Y23-15)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兴媒介和媒体层出不穷,其融合发展为各行各业快速获取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其中,媒体融合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机会,开辟了新的路径,可丰富大学生心理教育形式,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效果[1]。因此,高校要积极应用各类媒体技术,搭建媒体融合平台,建立高素质的教育团队,加强监管,并引导教师基于媒体融合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逐步提高高校心理教育质量,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新模式,可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脱空间和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开展。同时,媒体融合还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可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心理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1.丰富大学生心理教育形式

媒体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形式不仅包括线上课堂教学,还包括线上平台的交流和讨论。在教学中,高校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可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根据得出的信息化分析报告,结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创建网络群组,以论坛、微课等形式开展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校也可通过视频会议软件进行网课教学,并及时回复大学生在线提出的问题。此外,教师可引导大学生借助网页、电子书籍或心理学微信公众号等,学习心理学知识。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预防不良心理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媒体融合,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可以更好地服务大学生,拉近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距离,使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实现良性沟通和交流,逐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2]。

2.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教育效果

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类思想、意识形态的不断碰撞,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和便利性,这使得大学生心理教育不受时空的束缚。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及时进行高质量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等,可使大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具备相应的能力,从而高效解决生活中、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也可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主动寻求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或匿名进行信息的发布,表达内心的情绪。基于媒体融合,高校通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教学设施,可在保护大学生隐私的基础上,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使其走出心理阴影。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大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家庭。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例如,父母的感情、父母的知识背景以及教育方式等构成了不同的成长环境,导致大学生对人、对事存在不同看法[3]。这其中,有的家长采取的家庭教育方式以严厉为主,易使大学生出现暴躁或自卑、胆怯等心理。反之,有的家庭教育是以溺爱的方式呈现,易使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缺乏独立性。有的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在生活中、学习中特别敏感,缺乏自信。有的大学生的家庭结构比较特殊,其从小缺少陪伴而形成孤僻的性格。以上这些情况都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隐性影响因素。

2.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包括学业期望、就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等。大学学习的特点是自主性学习,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变化,一时很难适应,并因此产生心理压力,严重的甚至转变为心理问题。就业也是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因素,有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因为专业不理想,对未来的就业产生担忧情绪。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人际关系更广泛,需要与来自不同地域,有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济状况的同学共处,另外还包括师生关系、与异性交往的适应等[4]。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对其心理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在当前,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又是新媒体如抖音、快手等应用的主要人群,在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有时也因缺乏判断力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产生心理负担或矛盾心理,影响身心健康成长。

4.个人因素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然而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对自我认知出现两极振荡,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负,而遇到挫折时容易自卑,或因长相、身材、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缺陷,产生“我不如人”的心理,久而久之,造成心理负荷,表现为心胸狭窄、孤僻封闭、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等[5]。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形成恶性循环,使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差。

三、媒体融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局限性

部分高校主要以网络课堂教学以及设立网络心理健康辅导站、心理咨询室,或开设心理讲座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大学生都能按要求参加,但是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不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心理问题。有的高校以线下反复测试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方式缺乏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重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施效果较差,并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另外,部分高校设计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内容较为陈旧,教学资源较少,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显著。

2.大学生心理教育平台建设不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高校都在进行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但有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重视不足,基础设施陈旧,没有建立系统的平台管理机制,有时对网络环境的监督不到位。

3.大学生心理教育目标模糊

媒体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要确定科学的教育目标。但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目标设置上存在误区。一是教育目标不明确。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教育理念偏差,将其作为技能培训项目,强调大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健康水平关注不足,导致心理教育效果不理想。二是教育目标缺乏规划。部分高校设置的大学生心理教育目标层次不清,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情感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从而无法顺利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三是教育目标体系不完善。教育目标体系建设如不完善,则会导致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教育效果。

4.大学生心理教师队伍教学能力较弱

大学生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力量不强是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理念未转变。部分心理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心理学概念或知识点的传授,不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导致大学生机械地学习理论知识,而不知道如何应用。二是运用互联网开展教学的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不能熟练运用互联网开展教学,对网络信息技术理解不深,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信息技术相融合,未能掌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运用方式。这就无法满足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要求,导致心理教育效率较低。三是培训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机制不合理,过多开展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培训及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考试培训,缺乏针对性的心理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培训。

四、媒体融合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施路径

1.学校方面的实施路径

(1)加强高校心理教育队伍的建设。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定期组织行业专家学者为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职能技能和综合素质,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前沿理论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6]。

(2)完善媒体融合教育平台。为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效果,各高校要建立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从多角度出发,科学规划媒体融合网络平台的内容。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平台的优势,在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模块,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认可度,使其主动参加心理教育活动,克服困难,调节情绪。例如,高校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划分为线上课程模块、心理咨询模块、在线评价模块等,然后利用问卷星等工具,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测试,再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室,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使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逐步提升[7]。

(3)加大对校园媒体监管力度。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对高校提出一些新要求,即要出台校园媒体网络传播制度,规范平台,加大对相关信息的监管[8]。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高校的媒体发布者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用正确客观的态度,对新闻内容做出合理判断,正确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同时,高校要在设备、技术和人员等方面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认真履行管理责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立网络媒体监管队伍,从不同渠道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并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以此为大学生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媒体环境下学习和生活[9]。

2.教师方面的实施路径

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传播者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可以选择更科学、合理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身边的案例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并借助网络系统平台,与大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10]。

(1)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量更大,并因此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教师要基于媒体融合的背景,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目标,根据大学生所属年级、专业的不同以及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不同,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计划,保证大学生可以接受到分层教学。同时,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入手,优化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教育目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2)规范大学生的媒体行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其行为和习惯受网络媒体的影响较大。而网络中的信息比较复杂,其中一些不良信息不仅会影响大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看法,还会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11]。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提高大学生分辨不良信息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其身心健康地学习、生活。

(3)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媒体融合背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咨询模块,对大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以线下的方式对心理咨询体系进行优化[12]。例如,教师可在线上组织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或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热线,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渠道。在线下,教师可通过情境教学法分析心理健康教学案例,为大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

(4)构建预警联动体系。预警联动体系可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体验。媒体融合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在讲解知识过程中,可结合身边的事件或通过网络搜索一些真实案例,构建预警联动体系,激发大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形成认同感,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形成深刻记忆[13]。大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通过融媒体平台,表达自身对案例的体会,或向教师提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在此基础上,心理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对案例的反馈情况,发起心理健康话题讨论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让大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为充分发挥预警联动体系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中的相关模块,发布心理健康周报,丰富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此外,逐级反馈的心理健康预警体系可使工作流程更规范,避免无关人员接触到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保护大学生的隐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受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影响,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为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地学习、生活,高校要重视心理教育,基于媒体融合的背景,积極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心理教育方式和手段,逐步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章超.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创新探析[J].闽江学院学报,2022,43(04):100-108.

[2]陈华利,栗顺.媒体融合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大学,2021(44):17-19.

[3]王晓磊.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2):115-116.

[4]张文林,李景生,李玲玲.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透视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69-71.

[5]李殿录.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04):166-167.

[6]唐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9(09):196-197.

[7]代俊,袁晓艳,李仁莉.“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课程改革———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33(03):119-123.

[8]蒋林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培育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1.

[9]黄玉峤.某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及综合辅导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西华大学,2018.

[10]刘红.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2):106-108.

[11]孙晋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探索[J].大学,2021(44):23-25.

[12]夏慈忠.新时代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重构[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5(06):62-65.

[13]李虹炼.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2.

Research on Developing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

Xue Guangxin, Yang Fengjuan, Jiang Lei

(Safety Engineering School,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2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media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 trend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s influence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This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can make the method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more diverse and effective.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improve the media integration education platfor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eams and the supervision of media.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clear educational goals, regulate college students media behavior,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network concepts, and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methods, constructing a warning linkage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edia integration; team building; supervision; early warning; target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队伍建设媒体融合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