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娟
摘要:教学语言是一种侧重于情境化的专业性语言,目的是帮助师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学语言并无标准的范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偏向日常交际的口语化,也可以为了烘托文本特点选择注重语法规则的书面语。因此,文章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使用现状,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优化策略,以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教学语言;小学语文;优化对策
教学语言的使用关系到课堂的吸引力、精确性及启发性。其中吸引力体现在教师可以提出有趣的观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精确性与启发性则分别表现为教师对知识重点的阐释,以及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具有针对性、思想性、知识性、综合性等语言特点,也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衡量标准,需要教师对此进行深入思考,并不断优化与调整自身的语言模式,以确保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 当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使用现状
“如何有效发挥语言的教育功能”是广大教师群体共同关注的话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语言的使用存在误区,因此需要进行优化与调整,并提高教学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1.1教学语言过于模式化,课堂氛围不尽如人意
语文离不开语言,教学也离不开语言。而语文作为一门教授语言使用技巧的学科,很多教师注重日常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与标准性,希望能够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但往往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陷入教学语言过于模式化的误区,不但无法契合学生的需求来帮助其感知语文,同时还会导致学生进入机械化学习的状态。
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强调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就难免会在上课时运用千篇一律的语言风格或者教学模式。无论教学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都是沿用“同学们跟我一起朗读”“这个字必须会写”“此处是考试重点”“现在一起感悟作者情感”等程序化的语言。如此便导致了语文教学对学生而言毫无新鲜感,长此以往,不但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认知水平,而且会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倦怠心理。
1.2教学语言过于风格化,无法转化学生情感
每位教师都会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或者严肃规范,或者幽默诙谐,或者睿智专注。正是由于这样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堂拥有极高的辨识度,并深受广大学生群体所喜爱。然而,教师语言风格过于明显,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忽略了与教学材料之间的契合性,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思绪混乱,使其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創作情感。
例如,有的教师的性格比较洒脱,喜欢在课堂上与学生以轻松的方式相处,因此,日常教学语言的使用相对幽默。但这一特点却没有契合教学内容而进行灵活调整,在讲解一些“思乡”“回忆”类的课文内容时,教师依然会不自觉地将自身的语言风格代入其中,如此便会导致教学出现严重的违和感,无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从而对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3教学语言过于严肃化,影响课堂互动效果
小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自律意识,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常常需要教师的督促与管理才能进入学习状态,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正因为如此,很多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会选择采用较为严肃的方式和学生相处,因此,便导致了其语言风格中也不自觉带有一丝批判性,容易带给学生紧张感与压迫感。
殊不知,由于这样的语言风格,常常会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压力负担。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过于严厉,便会忽略对学生的鼓励和赏识,这不但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上课就是在接受批判”的错觉,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及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导致学生总是消极被动地投入课堂之中,长此以往,势必会对教学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优化策略
语言是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维系纽带,也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关键工具。为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转变自身的语言模式,确保能够为学生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并整体提高语文教学活动效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学效率。
2.1将灌输性语言转变为启发性语言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采用“满堂灌”的单一语言输入模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发展自主思考及分析能力。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是教师以语言作为学生思维的“跳板”,使其能够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对课堂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与生成,如此才符合“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才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牧场之国》一课中,文章要求学生“体会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介绍一个地方的特色。而《牧场之国》这篇文章除了有对景色的描写之外,还有其他需要学生关注与思考的地方,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家乡的自然风景等。此时,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反问句、疑问句或者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家乡是否也有课文中描述的那般景象?”“如果课文中的场景突然被冒着黑烟的烟囱所占据,又会给人怎样的感受,能形容一下那个画面吗?”在这样的启示引导下,可以使学生的思考层次上升到新的高度,并使其借助课文思考更多层面的事物。
2.2将讲解类语言转变为互动类语言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帮助师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现代教学理论下,强调教师应当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角色,帮助其通过自主思考与探索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主动发挥语言的功能特点,与学生进行互动,如此才能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发挥教学语言的功能价值。
以《枫桥夜泊》这篇古诗教学为例,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字词积累较少,理解能力不足,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讲解为主,很少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古诗中的各类意象及生僻字词。而在经过教学语言的优化与调整之后,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先为学生简单介绍古诗中描述的场景,即“一个孤单的旅人夜半独自睡在狭小的客船中”。此时教师可以就古诗中出现的各种事物与学生进行讨论;“在‘旅人眼中,此时的月亮是怎样的形象?”“远方寺庙里的钟声,又会导致‘旅人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这样的交流讨论中,学生对于古诗的印象不再是单纯通过教师讲述来获得,而是能够与教师和同学一起交流自身的看法,最终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古诗的创作情感。
2.3将批判式语言转变为幽默式语言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为了能够加深學生的印象,常常会对其进行批评,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方式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而且丝毫没有起到教学引导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语言优化的过程中,教师不妨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提醒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如此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而且收到的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2.4将风格化语言转变为情境化语言
教师需要意识到语言作为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互的直接工具,其本身便有着极为明显的服务属性,也就是强调教学语言应当以服务课堂、服务学生为主要目标,而非根据教师自身适宜的风格来组织教学语言或者对话。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语言使用不能一味地突出自身个性,也需要兼顾教学情境的构建需求进行灵活转变,如此才能够赋予课堂更加鲜明的特色,并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为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合理选择自身的语言方式,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而且能够对学生产生更为连贯的引导作用。
2.4.1点燃兴趣的导入语
好的开端是课堂成功的前提,因此,在语文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语言引导来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对知识产生更为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密切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来组织语言,并且要平衡好二者各自占据的比重,否则不但无法起到导入作用,而且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误导。因此,最好的选择是借助指向性较为明显的语言为学生搭建场景,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2.4.2承上启下的过渡语
完整而连贯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不能只停留在当前层次展开对话,而是要随着课程的推进不断深入,逐层递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需要在处理前后两个教学层次的衔接时,注重对启发性、总结性、探索性语言的使用,在保证课堂节奏平稳推进的同时,帮助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索知识。
2.4.3画龙点睛的结束语
教学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也结束,相反,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根据教师在课堂上建立的知识框架进行自主填充与延伸,形成更为立体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处理教学结束环节时,应当注重借助语言为学生打造开放的想象空间,使其能够无限地发散思维,并继续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与感悟。
总之,教学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艺术,对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有着微妙的调节作用,并且能够有效推动课堂进程。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会有部分教师对教学语言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对教学语言优化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结合具体的使用情境选择语言形式,另一方面要兼顾学生的需求,与其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从而展现语言的艺术魅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常桂荷.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试题与研究,2020(8):104.
[2]冯明全.优化教学语言 提高教学效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思考[J].教育观察,2021(23):120-122.
[3]黄益鑫.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9(59):35.
[4]李莹.小学语文新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0(2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