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承志 周弋文 王玉芳 吴熙辰
[摘 要]文章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法治化、規范化、灵活化的关键节点上,以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模型探讨影响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因素,通过三级编码得到了结构要素顶层设计、协同要素平台资源、动力要素科技升级及环境要素社会调节四个核心影响范畴归纳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治理路径,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科技赋能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显著作用,为公共法律体系实践发展提供指导。文章借助扎根理论的理论研究模型,通过分析整理原始材料,编码和归纳出影响公共法律体系的诸多因素及其中相互影响的故事线,以期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法治化、规范化、灵活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扎根理论;公共法律服务;定性分析;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3)16-0015-03
(一)扎根理论方法介绍
扎根理论方法研究起源于1967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Glaser和Strauss的理论文章,在扎根理论模型的要求下,需要对已有材料进行三轮编码分类工作,分别为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指对数据不加入个人主观因素的分类,重点在于对于全部数据的搜集。主轴编码是对开放性编码分类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类,得到其共性或关系。选择性编码则是找到主轴编码因素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找到其相互影响的动态传导链条。因为编码存在研究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为了增强数据分类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对最后的结论进行了信度分析[1-2],过程如图1所示。
(二)开放性编码及主轴编码
项目组严格按照编码原则,搜集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内的大量文献、政策文件及访谈记录,总文稿字数达到百万字。经过开放性编码后,得到了A类文献823条概念、B类政策性文件293条概念、C类访谈记录18条概念,一共1134条概念,从中总结出32个零阶范畴,注明其表示的简单意思及在原始材料编码过程中的原文表述,再经过第二轮编码(主轴编码),找到零阶编码之间的共性及内在联系,如表1所示。
表1中,字母A表示文献来源,字母B表示政策文件来源,字母C表示访谈资料和问卷调节结果,A/B/C(x)则是第几篇资料。T(x)表示该篇资料第几个被进行开放编码的数据,如第3篇文献第5个被编码的数据表示为(A3T5)。
(三)信度分析
根据表2,9个主范畴编码结果信度R全在0.9以上,信度良好,可以进行下一轮选择性编码。
(四)选择性编码
通过观察,项目组构建主范畴之间的动力传导关系图,多次以实际问题引入动力图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了四大核心范畴,分别为结构要素顶层设计、协同要素平台资源、动力要素科技升级及环境要素社会调节,如图2所示。
文章通过扎根理论的理论研究方法,得到了四大影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要素,分别是结构要素顶层设计、协同要素平台资源、动力要素科技升级和环境要素社会调节,围绕这四大影响因素进一步扩展,可以归纳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治理路径,为公共法律体系实践发展提供可行性的指导。
(一)从立法角度指引前进方向
民主立法,公民参与,多元共治,要贯彻到人民参与立法的全部环节中。科学立法,因地制宜,强调科学立法,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形,因地制宜地使用公共法律服务模式。
除此之外,应精准引导,明确规范,明确法律服务政策精准化的关键是避免政策场面化,要明确指导路径和权责体系,避免政策模糊,影响实际操作[3]。
(二)从执法司法角度把控落实局势
宏观治理就是要发挥政府和司法机关“有形的手”的作用,切实落实法律实施及法律监督。政府应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以行政许可、行政批准的形式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提供者的准入门槛,对于有劣迹的主体予以“不许进入公共法律服务市场”的惩罚。
(三)从多元互动角度引入市场动力
在市场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下,引入市场动力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可以根据供求关系合理确定成本,作出灵活改变,以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市场需要的资源可以通过平台予以整合,对资源协同能力的需求推动了故事线进一步向下发展[4]。
(四)搭建“全业务全时空”资源整合平台
搭建“全业务全时空”的全国公共区域法律诚信服务网。应以优质、专业、全面的法律专业化服务为基础,以实现网络基层服务大数据的全面覆盖为目的,为社区广大群众提供包括各类免费法律援助、公证、司法文书检验鉴定、法律在线咨询等的多项法律专业与社会性法律学习教育服务,及时满足群众需求[5]。
(五)实现“实体+热线+网络”三大服务平台融合建设
以“实体+热线+网络”三大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构建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立政府法律事务综合行政服务网站,配备大量全国驻场法律信息及服务网络协调工作人员单位代表和有关专业工作技术人员,实现电话“一网通办”双向沟通,所有涉及相关部门法律行政许可和社会服务类办理业务事项都在网上统一受理[6]。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国家“十四五”期间逐步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一步,也是深化服务体制改革、普惠人民的重要举措。文章利用严谨科学的扎根理论的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及访谈记录的原始材料进行三级编码和信度分析,从中发现影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四大核心要素,疏通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四大核心要素之间的故事线,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动态传导链条。同时,运用管理学的手段解决法学定性问题,多学科融合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其他地区乃至国家逐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的依据。
[1]Glaser B G,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New York:Aldine,1967.
[2]高国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欠缺与优化[J].人民论坛,2019(15):82-83.
[3]李春仙.实施“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的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19(26):70-71.
[4]王永刚.我国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9.
[5]杨凯.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规范体系建构[J].法学,2022(02):3-20.
[6]张虎,田茂峰.信度分析在调查问卷设计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7(2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