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的学习观及其对当代德育的方法论启示

2023-09-01 05:58魏忠明王子琦岳肖岩
知与行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习观陆九渊思政课教学

魏忠明 王子琦 岳肖岩

[摘要]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时代性和实践性课题。高校思政课在运用现代技术的过程中,其原有难题得到总体性破解,实效性也得到根本提升。但与此同时,现代技术的过度使用又让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考核面临着“技术主义化”的三重误解。而陆九渊“发明本心”以“做人”的心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学习观较为清晰地阐明了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问题,正可为消除高校思政课教学“技术主义化”误解提供方法论的启示。

[关键词]陆九渊;学习观;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学;技术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3-0046-0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现代技术的运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原有的教条化、程式化、单向性等诸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破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技术的至上性、盲目性、膨胀性也随之而来,并产生了新的技术化教学困境”[1]40。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使命是为党、为国、为人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高校思政课相关活动不仅要服从教学相长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還要遵循道德教育的特殊规律。现代技术手段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有其具体的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现代技术手段的功能就可能适得其反。适时回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并挖掘其对当代的方法论启示,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而对陆九渊学习观的考察当然地构成了这种回溯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本文首先揭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技术主义化”进程中面临的“套、大、空”“新、奇、特”“短、平、快”三重误解,然后梳理陆九渊学习观的“明理、知道、立心”“人情、事势、物理”“存心、养心、求放心”等具体内容,最后探讨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教育的本真精神、如何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技术主义化”的过度倾向进行某种程度的反思和校正,从而为最终破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技术主义”困境寻找可能之策。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三重误解

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这一重要指示的过程中,借重信息技术、结合“互联网+”时代新特点的慕课和翻转式课堂等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但同时,“技术的至上性、盲目性、膨胀性”[1]40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学往往过度依赖网络化方式和信息技术手段,逐渐游离了道德教育的本质,最终产生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技术主义化”的误解。

不可否认,现代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在克服高校思政课传统的“一本书,一杯茶,一支粉笔讲半天”教学模式枯燥乏味问题的过程中,让高校思政课实现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并给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带来了一定的提升,例如图、文、声、像的配合、融合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慕课的多元化资源、人性化时空、多样化手段有助于优化师资结构、促进教师发展,翻转式课堂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教与学的动态平衡。然而,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消极影响也如影随形地存在着,例如部分思政课堂教学存在技术化、娱乐化倾向[3],读图解码的认知模式导致学生止步于表面趣味而忽略深层意义[4],部分学生因对慕课认识不到位而容易发生技术造假[5],慕课会导致教学过程可控性降低、教学效果弱化[6]。

由上可见,现代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也是有其限度的。特别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现代技术的运用如果“不当”“不合适”“不对景”,就会让思政课教学走向“为了技术而技术”的“技术主义化”歧途,进而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无法继续提升,甚至反而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遵循一般教学规律的同时,还有其自身独特的德育的内在规定性,这种德育的内在规定性在根本上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提升绝非只靠技术的改善、方法的新奇、形式的多样就能完全、彻底、全面地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因现代技术运用而产生的消极、负面、不良影响,特别是因现代技术的过度运用而产生的“技术主义化”倾向,让“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内容、方法和考核上面临三重误解。对此,教育界和学术界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教学内容的误解:“套”“大”“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再一次成为民众关心的中心话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高校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民族性、意识形态性等多重规定性:高校思政课首先是“政治性”的课程,培养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一切教育活动中最大的“政治”;高校思政课同时是“民族性”的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一个内在规定性就是要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思政课还是“意识形态性”的课程,它在意识形态维度上的总体要求凸显了其教学活动的根本特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够轻轻松松完成的,而是要在“政治”的站位、“民族”的立场、“意识形态”的旨趣等高度上进行。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虚拟世界中知识信息的共享性、实时性、真假难辨性等特点加剧了现实物理世界中套话太多、大话连篇、空话不断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也大量存在,使得高校思政课原有的正统性、传统性、惯常性的教学内容受到较大的冲击。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不外乎两点:一是思政课教师因其特殊身份,有的基于教材而照本宣科,有的忠于职责而苦口婆心,有的出于规矩而鲜有改变,这种尽职尽责履行使命的过程也会引起受众群体的各种误解;二是思政课学生因志趣不同而众口难调、诉求异化,“快餐式”文化消费、“看图式”阅读习惯、“浅层式”思维方式等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使得他们面对理论熏陶、品性养成、道德提升等内容难以生发前行动力,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无论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受众——学生,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着“套”“大”“空”的误解。

(二)教学方法的误解:“新”“奇”“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又一次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活动涉及两方主体,即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被教育者的学生,其中任何一方主体“不在场”都会导致思政课教学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7]这一论断之所以能够得到极为充分的体现,原因在于思政课教学活动是在思想交流、观点交锋过程中进行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活动中展开的,思政课教师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自身也会有所收获和受益。而对于思政课学生而言,一方面学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进行品行提升——这是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的之所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遵从一般学科的教学规律,还要符合高校思政课所特有的道德教育的教学规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政课教学除了通用的教学方法外还应该有其特殊的教学方法,这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正是思政课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所在。在“互联网+”时代,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来更新教学方式方法,这在实践中确实解决了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若干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现代技术的使用带来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新局面的同時,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学却走上了“为了方法而方法”的歧途,让教学的“内容”围着“方法”转,并导致思政课教学方法发生了“技术主义化”所带来的种种“技术异化”现象,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面临着“新”“奇”“特”的误解。

(三)教学考核的误解:“短”“平”“快”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原有的考核方式、考核目的、考核导向再次处于合理性危机之中。高校思政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健康”学生人格、“高尚”学生灵魂的重任,毕竟培养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政课的终极目的和学科使命。一般而言,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中一次性地进行,这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而对社会规范塑造和内心德性修养的考核,如果仅仅通过某种一次性方式来实施完成,就多多少少有些勉为其难、不得要领。这种一次性考核背离了思政课教学的根本旨趣和总体目标,且极易导致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思政课考核也就是“在纸上写写字,在网上答答题”而已。从原则上说,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考核应该是一个时间跨度长、空间延伸广的总过程,是一个涵盖受教育者一生所作所为的全过程。然而,从现实来看,这种“盖棺才能定论”的“终身考核”显然不可行,因为学生结课时就需要分数来表明其学习状况,毕业时也需要成绩来证明其学习水平。因此,思政课教学不得不选择某种具体的考核方式来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效果的测度,而学生在接受测度的过程中可能会“沦落”为某种纸上谈兵、知行分离的“考试型人才”。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更是强化了这种选择,加速了这种趋势,在“技术主义”的威力之下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考核深深地陷入“短”“平”“快”的误解之中。

二、陆九渊学习观的具体内容

陆九渊(1139—1193)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大教育家。南宋时期,程朱的理学盛极一时,陆九渊的心学横空出世,理学和心学共同成为南宋思想文化史乃至整个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两朵奇葩。陆九渊的心学“虽然关涉哲学、政治、道德和教育等诸多方面,但其核心还在于道德和教育”[8]。陆九渊心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阐释“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在寻找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进程中,陆九渊形成了丰富的治学思想和独特的教学理念,并身体力行地成为一位“立言、立行、立德”的大儒,影响了一大批读书人。陆九渊学习观的具体内容包括“明理、知道、立心”的学习目的、“人情、事势、物理”的学习内容和“存心、养心、求放心”的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

(一)学习目的:“明理”“知道”“立心”

中西方哲学的终极指归在中西方哲学产生之初就大异其趣:西方哲学是“为了知而知”,中国哲学则是“为了做而知”;西方哲学因其“对智慧的热爱”而被称为“爱智之学”,中国哲学则因其“让人如何行动”的旨趣而被理解为“经邦济世之学”。陆九渊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卓越代表,其心学主旨“发明本心以做人”是中国传统哲学特质的集中体现。对陆九渊而言,“本心”就是人“本来”就有的“心”,它内在于人之中,而不假求于人之外;“本心”是人人都有的,无论这个人是圣贤之人还是愚钝之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9]149;每个人的“本心”只有一个,“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9]444。而所谓“做人”,就是人之为人的终极追求。陆九渊认为,“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9]470;他还强调,人要通过学习来“做人”,“人之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而世至视若赘疣,岂不甚可叹哉!穹壤间,窃取富贵者何限,惟庸人鄙夫羡之耳。识者视之,方深怜甚悯”[9]170。而对于“做人”的具体要求,陆九渊通过“明理”“知道”“立心”这三个由低到高的学习目的来渐次展开。

(二)学习内容:“人情”“事势”“物理”

在学习的内容上,陆九渊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具体构架。首先,陆九渊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圣贤书固然重要,但对于圣贤书不能盲信,更不能迷信,而要“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9]461,要大胆地存疑,大胆地质疑,不然人们就会落到“终日依靠人言语,又未有定论,如在逆旅,乃所谓无所归”[9]5的地步。其次,陆九渊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习不能停留于读书的表面功夫,而应该深入日常生活的具体活动当中,“圣人教人,只是就人日用处开端”[9]432。最后,陆九渊认为,学习是为了探求根本之大道,不能迷失在细枝末节中,“道理只是眼前道理,虽见到圣人田地,亦只是眼前道理”[9]395,为了求得根本之大道,学习就要“在人情、事势、物理上做功夫”[9]485。因此,“人情”“事势”“物理”构成了陆九渊学习观中学习内容的具体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指向“做人”这一终极目标。

(三)学习方法:“存心”“养心”“求放心”

陆九渊从“发明本心”出发,提出“道不外索”[9]64的学习要求,强调学习就是一个“穷究磨炼,一朝自省”[9]466的过程。陆九渊反对向“外”求“理”求“知”,“礼者理也,此理岂不在我?使此志不替,则日明日著,如川日增,如木日茂矣。必求外铄,则是自湮其源,自伐其根也”[9]159;主张由“内”而自“省”自“悟”,“人孰无心,道不外索”[9]64。在陆九渊看来,学习就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成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保住人们的“本心”,而不破坏“本心”、放失“本心”。如果“本心”被破坏、放失,就必须通过学习把它“求”回来,“求”回来之后还要加以“养”。唯有如此,人才能“做人”,做一个“完人”“超人”。陆九渊明确地指出:“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养而反戕贼放失之耳。苟知其如此,而防闲其戕贼放失之端,日夕保养灌溉,使之畅茂条达,如手足之捍头面,则岂有艰难支离之事?”[9]64由此可见,“存心”“养心”“求放心”是陆九渊对学习方法的具体阐释,它们共同构成了“发明本心”的历程,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简易工夫”的真正内涵。

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消除“技术主义化”误解的方法论启示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如果说“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技术主义化”三大误解主要是站在教师立场来分析的话,那么陆九渊的学习观则主要是基于学生视角来展开的,二者在共同构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双维度的同时,也为“技术主义化”三大误解的消除提供了一种可能。陆九渊从“明理”“知道”“立心”三个层级规定了学习目的,从“人情”“事势”“物理”三个方面阐述了学习内容,从“存心”“养心”“求放心”三个途径说明了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共同构成了陆九渊学习观的基本内容。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当高校思政课陷入“技术主义化”的三重误解时,陆九渊的学习观就在一定意义上犹如一束“普照的光”,给高校思政课昭示了一种可能的前行方向。

(一)“明理、知道、立心”对教学考核“短、平、快”的扬弃

陆九渊的学习观启示我们:学习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假以时日;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这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扬弃“短”“平”“快”的考核误途,回归真正的德育鹄的。陆九渊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发现“本心”、启发“本心”。如果只知道向“外”求取知识,而不立足于向“内”体会和自悟,学习就会迷失方向。陆九渊所说的“本心”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经常讲的“初心”。抛开陆九渊学习观中“理”“道”“心”的唯心主义色彩,“明理、知道、立心”在一定程度上不失为对“初心”的具体化。这也表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明理、知道、立心”不能满足于“技术主义化”的“短”“平”“快”考核形式。

(二)“人情、事势、物理”对教学内容“套、大、空”的规避

陆九渊的学习观启示我们:学习不是“高大上”的形式,而是一种沉入“日常生活”的实质活动;不是生硬的教条,而是生动的体验。这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避开“套”“大”“空”的誤区,回归应有的德育内容。人的“本心”是至善的,但“资禀”和“渐习”的因素可能导致人的“本心”生病,“人之所以病道者:一资禀,二渐习”[9]448。人的“本心”虽然相同,但人会在不同环境中受“声色臭味”“富贵利达”“文章技艺”等影响,渐渐迷失自己的“本心”。而对“人情、事势、物理”的学习,能在根本上让人远离“资禀”和“渐习”的浸染。“人情、事势、物理”的学习对于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任何民族都是必要的,关键在于时代所赋予的不同内容。前些年,“精致利己主义”一度在大学生群体中大行其道,这是高校的悲哀,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究其原因,虽有很多方面,但高校思政课难辞其咎。思政课如果连最基本的“人情、事势、物理”都不传授、不讲习,那还怎能指望培养对象成人、成材?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回归德育的本质,就必须让学生内心接受德育的具体内容,让教师从“人情、事势、物理”方面展开思政课教学,从而规避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套”“大”“空”的误解。

(三)“存心、养心、求放心”对教学方法“新、奇、特”的反思

陆九渊的学习观启示我们:学习不是花里胡哨的“面子”,而是需要返璞归真的“里子”;不是喧嚣浮华的“排场”,而是需要沉思静想的“修行”。这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方法上破除“新”“奇”“特”的误解,回归合适的德育方法。陆九渊反对“从外面入去”的学习方法,主张“从里面出来”的学习方法,“精神全要在内,不要在外,若在外,一生无是处”[9]468;他还强调远离“物欲”和“意见”,“愚不肖者之蔽在于物欲,贤者智者之蔽在于意见”[9]11。在陆九渊看来,不管是蔽于物欲,还是蔽于意见,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高下污洁虽不同,其为蔽理溺心而不得其正,则一也”[9]11。“互联网+”时代的某些高校思政课,与其说是运用现代技术,不如说是被现代技术“绑架”。近年某些所谓“网红”的高校思政课,细细看来,能有多少是真正在讲授思政课的?往往不过是“拉大旗作虎皮”罢了。“新”“奇”“特”的教学方法或许适合某些阶段的某些学科,但肯定不太适合高校思政课,因为对于大学生而言,思考,或者说如何进行有深度的思考,才是根本的关键性问题,而令人眼花缭乱的“方法”往往恰恰会直接干扰思考的深度。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回归正确的德育方法,让学生在深度思考中实现“做人”这一德育目标。具体来讲,可以从“存心、养心、求放心”出发,这样大体就能找到可行的路径。

结语

陆九渊之所以能够成为南宋的一代大儒,是与他系统而有效的学习观分不开的;陆九渊的众多弟子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也是与他们努力践行陆九渊的学习观分不开的。在根本意义上,也正是这种学习观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才让陆九渊的心学得以大放异彩,盛开于南宋那个文化昌盛的时代。当然,陆九渊的学习观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时代的烙印,有其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等个体特征。例如,陆九渊对于“做人”就有两个不同层次的规定性描述:其一是做封建伦理道德所要求的“完人”,其二是做个体自我实现所期待的“超人”。[10]在陆九渊看来,无论是做“完人”还是做“超人”,对普通大众而言都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完人”给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树立了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的愿景,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贡献他们的力量;而“超人”则给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树立了一个“穷则独善其身”的形象,吸引着一个又一个“超凡脱俗”者成就他们自我的人生。陆九渊在根本上为封建社会读书人进行合乎时宜的追求指明了可行的努力方向。抛开社会历史的局限性,陆九渊的学习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启示作用,可以穿透时空、超越局限性而光照当下。这是因为,陆九渊的学习观所关注的活动、探究的问题、总结的经验等内容,虽然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里、不同区域中以种种不同形态而存在,但它们始终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同一性”,即“人如何才能成其为人”。

[参考文献]

[1]魏忠明,樊方,邵诗安.交际心理学视角下“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大视野,2020(4).

[2]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3]许传红,程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困境与学情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上):48.

[4]陈涛.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17(3):69.

[5]沈震.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3):17.

[6]王晓丹.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7,19(1):8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8]尧新瑜.主体精神:陆九渊道德教育理论的本真意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1(4):48.

[9]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汪胜亮,杨丽萍.陆九渊学习心理思想的现代诠释[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110.

〔责任编辑:余明全〕

猜你喜欢
学习观陆九渊思政课教学
异录与祛疑:《象山语录》考辩
陆九渊对荀学的理解、接纳与赞赏
陆九渊儒释关系论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新环境下高中英语教育观念的重新构建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论语》学习观综述
基于人才成长的高职大学生学习观研究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