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要: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开始由之前单一的“思政课程”向“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思政体系转变,由单纯的“课上思政”发展为全方位、多领域、多渠道的整体价值观构建。在这一背景下,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践在各个高校遍地开花,硕果累累。文章分析军队院校部分装备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實施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思政水平的提升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成果导向;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3-0041-0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重要讲话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今后高校专业课程的建设和使命明确了发展方向[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文件[3]。以此为契机,学校德育工作开始由之前单一的“思政课程”向“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思政体系转变,由单纯的“课上思政”发展为全方位、多领域、多渠道的整体价值观构建。在这一背景下,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践在各个高校遍地开花,硕果累累。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及军队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价值观导向。以军队院校最为常见的装备类课程为例,这类课程往往具有鲜明的课程思政方向,同时还有理论与实践,易于在全过程中开展德育。因此,如何抓好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思政工作,如何在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中提升课程思政水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一股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程创新浪潮进入我国。其作为欧盟国家普遍采用的教育新范式,被我国各地高校教育系统的多个层面采用。“学习成果”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于1979年提出,认为学习成果本质上是指以某种形式参与之后所获得的结果,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4]。学习成果有别于学习结果,它是针对某一学习方案所获得的成效和成绩,往往是积极的、正面的、有效的[5]。1981年,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创立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教育系统的每个构成部分都以学习成果为基础或导向,当每个学生完成教育体验后应该达成这种学习效果,在成果导向的教育中,不存在单一的教学或评估方法,教学和评估都应该帮助学生达到规定的效果,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指导者、推动者、辅助者。学习成果导向教育更多从关注学的角度出发,关注学员“学到了什么”及“最终能带走什么”。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思政现状,然后借鉴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方法对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思政水平的提升路径进行研究。
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由于与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密切相关,而且对学员今后的在岗培训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因此成为军队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6]。经过数年的建设,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思政工作在全国军校范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7]。同时,我们也看到传统教学方法下的课程思政的一些不足和劣势,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思政目标和目的不明确
部分课程思政目标的研究缺乏广度和深度,教员对课程思政目标的开发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论证,实践研究不足,甚至脱离实践。当前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较多,每门课程均对应舰艇的一种/一类武器装备或设备,但部分专业课程、专业背景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政目标却大致或完全一致,没有体现出与武器装备和岗位相关的课程思政特色,隐性的素质素养方面的要求未能落地。
2.部分课程思政内容、思政方法和策略缺乏依据与准绳,形散神散
部分课程思政内容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缺乏主线意识,思政内容往往东拼西凑,不具备条理性和逻辑性,甚至出现生搬硬套、喧宾夺主的现象。部分思政元素偏离所培养对象的岗位任职目标要求,或与所在岗位不符,对应不同层次的同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未能体现出差异,缺乏科学性和梯次性。
3.缺乏有效评价机制
部分军队院校缺乏长期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或者仅通过院校的督导组专家进行评价,评价角度和途径单一,只是站在教员的角度思考和评价课程思政,未能对学员“最终能带走什么”进行充分的评价。
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从关注学员的角度出发,首先确定学员应该取得的学习产出或学习成果,描述学员能够做什么及完成本职工作需要运用哪些知识与技能、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且尽可能用行为动词显示通过学习学员能够证明自己达到的程度和水平,进而采取反向设计,根据能力指标和岗位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乃至教学时间的分配,最后通过评价标准为教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员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学习成果提供准绳。可以看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包含“以学员为中心”(学员能够)、“以部队岗位需求为牵引”(关注学员完成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及健全的评价反馈机制,其为解决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有效思路。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利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解决课程思政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实现隐性素质素养要求的软着陆,是提升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思政水平的关键所在。
1.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和目的
结合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及部队人才培养方式,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思政目标和思政目的,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需要建立在对课程性质和地位有充分的了解基础之上,要明确该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有何内在关联。对于装备类课程来说,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所对应的部队岗位不同,这些岗位/岗位群对任职人员的职业能力的需求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因此,应准确定位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横向和纵向位置,并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的思政目标和目的。
通常,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参考最新的军事训练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获取国家和部队对该专业学员素质、素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2)问卷调查法:通过开展针对新兵和老兵的问卷调查,了解学员期望获得的隐性教育和履职岗位应当具备的素质及能力,深入發掘课程思政元素,展开课程思政教育。3)深度访谈法:深入部队,教员下基层。利用学员实践和带兵实习等机会,了解整个工作岗位和岗位群体,调研工作岗位及上层管理岗对所调研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素质素养的核心要求,全面准确地掌握一线部队对职业素养的总体核心要求。4)集体备课制度:老教员与年轻教员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作用。开展传帮带活动,实现个人特色与集体指挥的有机结合。
2.逆向思维、反向设计,以学员为中心,紧盯课程思政目标
在确定好整个成果导向的目标、目的后,有效制定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方案,有效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实现以学员为中心便成为整个成果导向教育的主体内容,也是正面解决课程思政中出现的东拼西凑、生搬硬套、喧宾夺主等问题的关键。结合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教员在具体的课程思政设计环节应坚持以下两点原则。
(1)课程思政设计必须坚持科学性的原则。教员应该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科学系统化的设计,如果只是将零散的思政内容穿插在知识点教学中,则无法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也无法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纵向的“大思政”体系。这里所说的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装备类课程往往是学员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门课,由于其与岗位任职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课程思政应主抓岗位能力素质培养这一核心要义,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的实际成效。这就要求教员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时,应始终围绕课程的思政目标和思政目的,充分利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及集体备课制度。还要通过多种手段广泛收集本课程所对应的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描述、职责、标准操作流程,以及关于该岗位的其他通用信息等。以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为例,教员可以收集设备的使用说明、标准操作流程说明、岗位分工及战时战备安排等内容,并进行合理总结、概括、升华,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当然,这些目标并不局限于体现在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计划中,还可以体现在每节课程的课次目标中。其次,不同岗位对能力素养的要求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员要围绕一个中心和目标将课程思政分解为多个模块,使得课程思政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常见的如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工匠精神和大国重器等内容,都是根据课程思政目标和岗位能力需求所制定、分解出来的。最后,课程思政在具体实施时,应与相应的模块进行结合,不能脱离书本上的知识点。即课程思政应来源于岗位能力素养的要求,并最终反向促进岗位能力素养的养成。在明确这些内容之后,应将多个模块进行合理规划,在模块与模块之间、课次与课次之间,遵循适时适度、水到渠成、循序渐进的原则。
(2)课程思政设计必须发掘课程的独特性。对于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教员在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中,应格外注意课程在思政方面的独特性及学员自身发展的独特性。以团队精神为例,作为团体作战单位中的一员,每一名军人,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应具有团队精神,都能有效地在团队中工作。作为军官应更侧重于能够有效地领导团队,士兵则应侧重于能够有效地服从命令,因此生长军官的装备类课程与预选士官的装备类课程同样都强调团队精神,但理应有所区别,而不是完全一致。对于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教员应深入挖掘岗位硬性需求下的细节细则,根据课程和岗位履职能力的独特性,制定与岗位相适应的课程思政目标,并利用学员自身独特的发展特性,制定符合各身份学员发展规律的课程思政模式。对于生长军官而言,整体的课程思政目标往往对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有明确的要求,而且装备类课程的课时往往较多(60学时以上,甚至是80学时),如果课程思政始终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厌倦心理,这不利于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因此,结合生长军官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等优势,教员可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风格,比如可以使用翻转课堂,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使生长军官学员能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部分课程内容的课程思政环节设计上,可以采用学员调研对比的方式方法,通过广泛搜索国内外资料,有意识地了解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卡脖子”的一些相关技术,以及国家对自主创新的大力扶持和相关战略政策,让学员自发思考得出结论: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在潜移默化的细节中实现的,这正是课程思政始终强调教育要“润物无声”的原因所在,也是成果导向教育中以学员为中心、激发学员课程思政学习兴趣的必然要求。
3.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流程模式和内容核心都是围绕学员的学习成果展开的。对于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思政来说,学习成果就是学员通过装备类课程/课程体系的阶段性学习,所能达到的应有的素质素养水平,也就是学员“最终能带走什么”。
作为新时代隐性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其成果不只是学员相信、感觉、了解到的具体信息和单个零散的知识点或思政点,而是学员内化于心的能力、素质、素养及正确的“三观”。为有效评价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和成果,教员应该建立与之配套的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多维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反向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种评价体系理应包括所有的影响因素,评价的指标应该强调多样性。比如,评价体系应该对教员的课程思政表现及学员最终的能力、素质、素养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并能有效检验课程思政目标的合理性和达成度。教员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将课程思政期望达成的目标融入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之中。由于装备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员在实践中检验学员的能力、素质、素养有很强的操作性,可以将组训、模拟、演练等过程均融入课程思政考核体系。学院和部系方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面对面座谈的形式,广泛征集学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检验学员的课程思政达成度,以便对课程思政的顶层布局和底层设计进行动态调整,使课程思政实施与评价体系相互协同,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
在評价学员的同时,也应对教员进行合理化的评价,充分发挥诸如学院督导组、专家组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员的课程思政水平。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强调价值观的引领和构建,要求教员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润物无声”和“春风化雨”。我们应该看到,在部分军队院校中,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仍然没有形成共识,更没有转化为高校专业课程教员的自觉行为,部分专业课程教员在思想上并没有充分重视课程思政,而且其课程思政水平亟待提高。
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离不开“顶层设计”环节,单门课程要实现横向、纵向联合,组成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是离不开统筹规划的。这就需要军事院校的党委领导与行政部门之间协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这就要求军事院校的党委领导通过顶层设计、协同联动,以突出的问题为抓手,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同时,在具体的工作之中,也应坚持“学院主导”与“院系主抓”相协同的“大思政”理念。
总之,军队院校的装备类课程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主阵地。装备类课程思政设计要以部队需求为导向,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岗位特性,满足学员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无论是以学员为中心,还是职业岗位素质素养的要求,都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高度切合。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教员应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思政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工作中,分别从目标目的、反向设计和成果评价三方面探索装备类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做法,最大程度地保证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确保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14.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2022-10-16]http://www.moe.gov.cn/src 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张科丽,张志成,李强.基于学习成果的高职教育学分体系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27):29-31.
[5]丁玉红.我国成果导向教育研究综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34(03):133-134+137.
[6]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7]邱菡,田文灏,柴亚光.军队院校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军事交通学报,2022,1(09):65-68.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quipment Courses in Military Colleges Based on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Wang Chao
(Naval Submarine Academy, Shandong Province, Qingdao 266000,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schools has begun to transform from a sing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o a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a simple "in cla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 comprehensive,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channel overall value construc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have blossomed in various universities, with fruitful resul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ome equipment courses in military academies, and based on this, studies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 of equipment courses in military academies with the help of results oriente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result oriented; military academies; equipment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