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生命的诗意”内涵探究

2023-09-01 03:44范甜甜方星移
文学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登高杜甫内涵

范甜甜 方星移

内容摘要:《登高》内涵丰富,阅读古诗,感受作品深层次的内涵。诗歌内涵的探究不仅要多方面高维度,更要以小见大,通过体会情感产生共鸣与诗人进行情感交流。通过对《登高》中景色、意象、情感、格律的品味,欣赏所绘之景,感受所述之情。借助对诗中景色、意象、情感、格律中“生命诗意”的探究,体味作者生命经历的凄凉之美,感悟作者在景物描写背后蕴含的暗淡人生时刻。细品“生命的诗意”,诗歌内蕴丰富,诗人忧心国家,充满生命之感。

关键词:杜甫 《登高》 生命的诗意 内涵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是诗歌汇编单元,有八篇课文,包含古体诗、近体诗,唐诗和宋词,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状态下,诗人们不同的情感世界、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1]。其中,第八课的选篇《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的作品。“生命的诗意”既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又是这首诗内涵的高度概括。“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盛世不再,在国家衰败,山河破碎的大环境下,诗人登高远眺,萧瑟的秋景引发了他的家国身世之感、老病哀愁之情。

一.景色之萧瑟

古人总有登高的情节,往往有感而发,赋诗而作。杜甫重阳佳节之时独自登高,看到眼前的长江秋景,听到猿声哀鸣。内心思绪万千。《登高》的前四句写景,绘出一幅长江秋景图;后四句抒情,情感复杂,慷慨沉郁。

首聯是近景描写。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水清沙白,空中鸟儿徘徊。杜甫在诗中描绘的景色并不是割据的,而是互相关联的。猿哀鸣,飞鸟低回,萧萧落木,滚滚长江等等所有的景象,皆由“风急”二字引出。风势迅猛,天空辽阔,紧接着视线向下移,看到了秋天落叶无声地下落,滚滚长江向东流,听到了远处的猿声凄厉。触觉听觉视觉的种种感官,都在触动着诗人的心弦。一切景语皆情语,“渚清”和“沙白”这四个字就像给这幅画上了色,不是红红火火丰收的颜色,而是秋季的苍白惨淡。猿鸣是“哀”声,一只猿猴在广阔的天空下哀鸣,天地之大显得猿更加渺小与孤独。

颔联是远景描写。景物由近及远,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这是秋的迹象,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诗人目光由近及远,目光所及,皆是秋色。看到的景色不同,心境也不同。悲对秋色,联想到自己,感叹自身常年漂泊在外。暮年多病,独自登高台远眺,深深地感慨自己越发苍老。想要为国效力,却只恨自己双鬓日益斑白,困顿潦倒。

由近景到远景,诗人展现了一幅悲凉萧瑟的画面。不仅如此,诗人还从多感官上去描写景色,“风急”有着触感,“猿啸”则是听觉,这使得在视觉上的“天高”、“渚清沙白”和“鸟飞回”等景物有了更丰富的层次感。视觉上看到“天高”之后,视线下移,江上清澈小洲和岸边白沙映入眼帘,紧接着环视“无边落木”,远眺“不尽长江”。视觉空间的变换极其丰富,力求把整个长江秋景图融入到字里行间,展现了恢弘的气势,给与读者想象空间。不仅如此,秋季树叶飘落,萧萧落木意味着时至深秋,滚滚长江则有对时间流逝的暗喻,所以还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交相呼应。时空转换之间,浓缩了国家衰败,山河破碎的景象。登高远眺,萧瑟的秋景引发了他的家国身世之感、老病哀愁之情。除此之外,全方位,多层次的景色描写,使读者有登高望远的身临其境之感,“万里悲秋”更是寓情于景,为后文极致的感时伤怀,触景生情做铺垫。诗人以落叶自喻,由眼前的景色想到自己孤苦漂泊的一生。虽是写眼前之景,但由眼前之景引发了无限的内心之情,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流亡到他乡的悲哀。诗人经历了国家的战乱,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景色描写也凸显出生命诗意中浓浓的哀愁,淡淡的悲伤。

二.意象之丰富

这首诗运用了密集的意象,如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等。每个意象出现的意义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古典诗词的鉴赏过程中,只有精确地把握原文的意象,细细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完整地传达诗人在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以地域为载体,感悟内涵。本诗意象具有浓重的地域色彩。秋风呼啸,所以是“急风”。风势迅猛,风急是指巴蜀地区地势险峻,又指国家形势危机,以眼前自然景象来比喻国家的局势,足以见得诗人忧心国家,内心焦急。“高天”指的是广阔的天地,在广阔天地下,“哀猿”和“飞鸟”显得格外渺小。诗人以飞鸟自喻,在风中不断盘旋的鸟儿是诗人的现状,就像在外多年漂泊的自己。清澈的沙丘映衬着此景更加悲凉惨淡,两岸有猿叫的声音,秋风凛冽,猿声哀鸣。由国家联想到自己,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自己又壮志未酬,想要为国效力却年事已高。登高赋诗而作,以诗文来宽慰自己低落的心情,以简单的意象引出复杂的思绪,渺小的意象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这些意象与杜甫长期流寓巴蜀,受到当地的人文熏陶有很大的关系。巴蜀地区山川的秀丽之貌、神奇的自然风光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人文景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与诗人创作进行结合,生命的现实意义得以更好的展现。映入眼帘的万物在一瞬间似乎都可以用来抒发漂泊多地的孤苦,归期未定的迷茫给诗人生命色彩增添了几分诗意。

以意象为凭借,抒发情感。诗歌中的意象经常寄托着诗人的情思,千百年过去,这些意象变成了诗人情感的催化剂,诗人情感色彩由此变得更加浓郁。落叶时常在诗词中出现,已经成为历代文人哀叹萧瑟荒凉之感的典型意象。本诗中出现的是“落木”,指的是秋天飘落的树叶,是秋季的经典意象之一。杜甫此时站在高台远眺,看到树上秋叶萧萧飘落,一望无际的长江看不见尽头,目光由近到远,思绪也随着目光一起游走。“落木”沉浸了作者大量的情感色彩,此时通过意象的塑造与描写,展现了诗人异乡异客的黯淡情感色调,思乡和忧国忧民。凸显了生命的诗意,也将个人情感更为清晰地展现。历代诗人又经常在诗作中以意象自喻,“飞鸟”在这里指的是鸟儿在江面上飞来飞去,由眼前的鸟儿想到自己,诗人漂泊在外,南来北往居无定所。自喻的同时又有些自嘲的意味,鸟儿可以飞回鸟巢里,那我呢?丰富的意象给予读者大量的空间去感受诗人此情此景的心情,利用客观的实体物质来感受主观的情感内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以时空为线索,丰富内蕴。本诗意象丰富,总的可以归为时间和空间两大类。“风”“落木”这些具有明显时间特征的可以归为时间意象,疾风猛啸,落木飘飘,这是秋季的象征。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凉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忧国忧民和感慨时光飞逝的愁绪。而“高天”“猿”“长江”这些散落在各处的所见之景可以归为空间意象,增添了一丝悲壮之情。此时作者流落在夔州地区多日,漂泊之地与家乡也有一些距离。时空之间相互交错,以时空为线索增加了意象的层次性,丰富诗人情感。

三.情感之悲怆

杜甫暮年之时创作《登高》,此时的他早已不再年轻,感慨国家命运之时也想到了自己,本篇诗歌是他对生命的理解。全诗以“悲”贯穿,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四层“悲”。

第一,季节之悲。秋高气爽,重阳佳节本应跟亲朋好友一起登高祈福消灾,可好友相继离世,自身年迈多病,原本秋高气爽的节气在他眼里也变成了悲秋。“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万里”既指夔州与家乡的地理距离之遥,更指诗人与家乡的心理距离之远。思念家乡,挂念亲人好友,由好友离世想到了自己的生命,衰朽老者,拖着饱受病痛的身躯爬到了高处。寂寥的秋季就像自己的一生,老灯残烛之状就像秋天随处飘零的落叶。秋天是思绪频发的季节,游子思乡忧国,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一年四季已过去大半,四季变换的时令之悲涌上心头。

第二,处境之悲。落木簌簌,长江滚滚,流落在外的诗人感慨时光流逝。滞留夔州多时,不知何时能按照计划继续前行,更不知何日才能够返回日思夜想的故乡。身体年迈多病,理想无法实现,此时穷苦潦倒又漂泊无依的处境让人感慨万千。一个“哀”字就奠基了全诗基调,猿声凄切,更点明了诗人身在夔州的哀伤。凄凉之地,悲秋万里,自己常年在外作客,含蓄地象征着诗人之遭遇和感受。“萧萧”这不仅仅是作者对枯木飘落的描绘,更是感慨自身处境的不安定。当下的他不再是出身贵族且自信豪迈的诗人,而变成了无数个患难之中挣扎的普通老百姓。年迈迟暮的处境又恰逢自己的小儿子夭折,好友去世,让人不禁感到悲凉。

第三,家国之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诗人的忧国忧民是家国情怀的主要体现。忧国在这首诗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字字不提忧心国家,读起来却是满满的挂念。“艰难”是指国家的命运,由国家的艰难引发自己的感伤,回忆自身过往,进而产生苦恨的想法。国家局势不稳,形势动荡,黎民百姓叫苦连天,心中对国家满满的担忧都融入在字里行间。来到夔州之前,杜甫在四川漂泊了五年左右,主要在成都生活,中间因为军阀混战又四处逃离。夔州当地凄凉的景色与诗人当时的处境极为相似,既有对国家山河破碎的感慨,也有对自身经历的惋惜。在外漂泊仍然忧心战乱中的国家和故友,“繁霜鬓”更是联系到了自身的身体状态,头发花白,忧心国家,家国之悲让人感慨万千。

第四,不得志之悲。诗人心系天下百姓,尾联道出了“艰难”,艰难的既是国家的命运,又是自己的仕途。杜甫年少时出门壮游,来到长安求仕,他尝试了科考,拜谒,投赠种种能谋得一官半职的方法,可惜都失败了。壮志未酬的无奈,不得志的悲苦,远离家乡的无奈同样也浓缩在这几句诗中。国家动荡,自己漂泊数年,多次想要靠近官场却从未真正的融入官场。忧心国家现状,想要为国建功立业,却一次次的被挡在门外。仕途上不得志,却又心系国家百姓。于是他将自己的愁思与哀苦寄托于世间景物,选择重阳登高,寻找心灵的寄托。渺小的生命面对广袤天地的世间万物,二者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诗人在哀伤不得志的同时感慨自己,生命的诗意也由此产生,此刻生命的韧劲和勇气得以提升。诗人因内心悲苦而重阳登高遣悲,因登高遣悲而触景生悲,因触景生悲想要借酒消悲,最后又倍增新悲[2]。此时的杜甫,早已不是青年时期在《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气风发,雄心壮志。他借《登高》抒发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诗人忧国忧民,他的“悲”是感伤时节的季节之悲,流落在外的处境之悲,仕途不得志之悲,更是家国之悲。无限的悲情浓缩在字里行间,生命的诗意跃然纸上。

四.格律之严密

《登高》被誉为“七律之冠”,一篇之中句句皆律,字字皆律。这首诗展现出了格律的尽善尽美,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了作者一字一句的精心雕琢。

本诗八句四联,每联上下两句皆有对应之处。“风”对“天”,“急”对“高”,“渚”对“沙”,“清”对“白”,这是单字相对。诗人将登高所见之物都一一对应,每个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诗人都增加了相应的限定词,由此将单调的景物进行整合。例如“急风”与“天高”是诗人登高远眺之时,对眼前景色进行大環境的描写。“清渚”与“白沙”是细节描写,简单一字,却给整首诗增加了无穷的韵味。

“萧萧”与“滚滚”这是叠词相对,树叶凋零纷纷飘落的声音与滚滚长江水的浩荡水流声相对应。除了单字相对,叠词相对,诗中还有时间词对应。“万里”对“百年”,一个时间,一个空间,时空交错之间,饱含着杜甫生命中的艰难苦恨,内蕴着作者仕途上难言的苦痛。多年在外漂泊,心中的苦恨与忧愁都浓缩在这字里行间。尾联双声叠韵对,“艰难”对“潦倒”对的自然又工整,“苦恨”对“新停”平仄之间使得诗歌彰显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非常讲究,用得恰到好处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本诗颔联“萧萧”写出了树叶下落的急切之美,“滚滚”写出江水奔腾的浩荡之势。树叶簌簌飘落,水流之声这些是拟声词对应。诗人将眼前之景用拟声词表现出来,将秋描写的绘声绘色。首联萧瑟哀凉的场景衬托下,颔联的这两个叠字进一步渲染了气氛。两个叠词从音韵的角度进一步勾勒出秋天树叶摇曳的意象,迅速突破个人视野的局限,造成空间上的巨大延伸,给人想象的空间。本诗格律严谨,八句四联都对仗,皆压韵,且叠词韵与诗歌情感相互契合,达到了声情并茂的结果。

《登高》内蕴丰富,诗人不仅对自己登高时看到的景色进行生动描写,也借景抒情,感悟抒怀。它的经典地位确立于唐宋时期,在元、明时期进一步提升,到达高峰是在清代,现代则再一次加强。王荣生教授曾指出,要养成“鉴赏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3]。诗歌的情感具有丰富性,任何一首诗作情感的表达都不是单一的,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结合。纵观对杜甫《登高》的鉴赏,可以发现首联赋予了诗歌苍凉悲怆的整体氛围,颔联呈现出大范围的震撼宏观场面,颈联和尾联给人强烈的伤痛感。

著名教育家温儒敏教授曾指出,读书学习能够促进人的生命成长和全面发展,能够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和主体性,能使人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4]。而内蕴丰富的诗歌,更是学习古代文人崇高价值观和伟大情怀的不二之选。诗人用一个个看似平淡的词汇,组成了一幅萧瑟而悲壮的长江秋景图,简单几字却让每个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深秋中的高台之上;丰富的意象巧妙的组合在一起,绘景的同时更将耐人寻味的情感纳入字词之间;字句皆律、格律严密的风格,更让后人赞叹诗词的韵律之美;而无论是景色之萧瑟、意象之丰富,还是格律之严密,最终都落脚到诗人悲怆情感之中。成年累月的漂泊,贫困交加的生活,暗淡无光的仕途造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也是他能够通过景物、意象、格律来感时伤世的原因所在。杜甫的诗中浸透了生命的痕迹,而生活和命运又赋予了诗歌的生命之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09.

[2]王玉侠.细品《登高》之十八悲[J].中学语文,2021,(03):48-49.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122.

[4]曹明海.守正创新:温儒敏的语文教育观[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5):67.

猜你喜欢
登高杜甫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执教“登高”绝句及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