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男
内容摘要:北岛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是中国当代诗坛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数十年来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90年代后,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为中国新诗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出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政治色彩浓厚,社会内容丰富 ;后期个人化色彩显著,纯诗意味突出。其诗作最具现代主义特征。本文将对北岛其人其诗及其创作个性做粗疏解读。
关键词:北岛 创作道路 作品 解读
北岛是中国当代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在同时代诗人大多消隐后,北岛依然对缪斯热情不减,钟情有加。自上世纪90年代后,他到世界各地游历,与国外诗人广泛接触,不仅创作出一首首颇具现代意味的优美诗篇,也为中国诗歌走向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獻。
一.北岛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出生于北京,是与共和国同龄的诗人,祖籍浙江湖州。高中毕业后到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当工人。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诗歌和小说写作。1976年参加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天安门运动,写出大气磅礴的《回答》诗篇,成其诗歌代表作。1978年与芒克等诗友创办民间杂志《今天》,并担任主编。1986年曾短暂出国访问,了解国际诗歌发展动态。1989年后到国外流浪,1990定居美国,在加州戴维斯大学任教,如今北岛定居于香港。数十年来,由于创作丰硕,北岛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和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86年,在四川《星星》诗刊杂志社举办的“我最喜欢的中青年诗人”评选活动中,北岛喜获此荣,成为80年代中国诗坛明星诗人。在2005年,在北京燕山出版社策划的“世纪文学60家”评选活动中,北岛以79.5的得分和小说家史铁生并列第20位,他是唯一一个荣登前20位的当代诗人。在2010年《钟山》杂志社举办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评选活动中,北岛又独占鳌头,真可谓实至名归。
从以上所获荣誉即可看出,北岛诗歌成就是非凡的,是广受受众喜欢的优秀诗人;北岛不仅受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他在学界也是广受好评和肯定的。在海峡对岸,台湾学者认为大陆最有成就的诗人应首推北岛与白桦;在国内,有学者认为,当代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应是北岛和海子。有学者甚至盛赞道:“北岛是代表了从五四时代直到新时期前十年这近一个世纪中国汉语诗歌发展的最高水平。”①
二.北岛创作历程及诗艺概说
北岛诗歌创作历程是漫长的,在当代诗人中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学界一致认为,北岛诗歌创作应以1989年出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作为建筑工人的北岛就开始了诗歌地下写作,他和北京一批热爱诗歌的青年自发聚在一起,讨论诗歌写作以及青年关心的社会问题,自办刊物《今天》,登载诗友作品。北岛初期的大多诗歌和小说首先是在这个刊物上问世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他前期的诗歌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政治色彩鲜明,对现实生活的书写成为诗歌主要内容,他在访谈中曾说过这样的话: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
由于“四人帮”被粉碎,新时期到来,无论是社会氛围还是政治条件,都给青年北岛带来极大的创造热情,就像“五四”时期郭沫若拥有“狂飙突进”精神,焕发火山喷发式的创作热情一样,北岛在70年代中后期写出了《回答》、《结局或开始》、《红帆船》等优秀诗篇,在诗坛产生极大反响。综观北岛前期诗歌内容,是诗人对历史、社会现实的思考,也是诗人对生活和人生所抱持的态度。其诗作总体呈现出高亢悲壮的抒情格调。尽管有怀疑、批判和否定精神,但仍然给人一种昂扬奋进的力量。艺术上明显摈弃标语口号式的苍白呐喊,而是选择丰富而又颇具个人色彩的意象,运用象征和暗示等现代表现技法,使诗歌彻底摆脱五六十年代空洞抒情的窠臼。
1989年北岛去国离乡,在欧美游历,学界谓之“流亡”。在海外的孤单索居,使北岛倍感寂寞。由于环境的变化,势必造成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心理情感的变化势必影响诗歌内容的迁移。北岛后期的诗歌消解了宏大历史叙事,消解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诗歌写作更加私人化,诗篇内容多是身处异域对家国的思念和自己漂泊的孤苦寂寞之感,格调更显低沉暗弱,因而北岛后期写作被人称之为“老年写作”。诗歌内容“向内转”,诗作更凸显“纯诗”特色。与前期诗歌相比,诗艺则更加老到,由原来重象征、暗示转为重直觉表现,诗意跳跃更大,风格较之前期更显晦涩。他在访谈中说道:“更往里走,更想探讨自己内心历程,更复杂,更难懂”(《北岛访谈》)”。由于超现实成分浓重,所以诗也更具想象力,也更具现代性。
纵观北岛几十年写作历程,80年代的他是最具争议的一个诗人。之所以饱受争议,主要原因是“其现代主义色彩的新诗歌形式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但同时也受到部分人的批评。”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岛深受青年人欢迎的原因比较简单,那就是北岛的诗歌内容和艺术形式迎合了青年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而北岛招致批评的情况则比较复杂,这复杂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北岛诗歌的内容较多地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怀疑和否定,表现出了一些悲观情绪和悲剧意识,因而有人认为:“北岛的诗,是‘跟着感觉走的产物。他是如何‘感觉的,就信笔写来,不分清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文明与愚味、现象与本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言以蔽之,‘自我意识高于一切!”③这些评论者认为北岛的诗中流露出太多悲观情绪,这种情绪使他根本发现不了现实生活中的光明与希望。“北岛的‘主体意识迎合了一部分青年的‘信仰危机,因此更有迷惑性,反作用就更大了。”④正是北岛诗作的所谓“主体意识”抒写,成了一些人批评的一大原因。
北岛招致人们非议的另一原因是与他诗作现代主义表现技法运用有关。北岛认为“我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己的诗中,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另外,我还十分注重诗歌的容纳量、潜意识和瞬间感受的捕捉。”⑤正是这些现代主义表现技法的运用,使那些习惯于阅读单一情感型“直白诗”的读者如坠五里云雾,不知所措起来。于是,对这些读后产生“似懂非懂”(章明语)的诗开始表达起不满和指责起来。
90年代后,由于北岛出走,再加之人们对诗歌关注度的下降,除了诗歌界一直追踪着“北岛现象”外,社会大众对北岛没有太大兴趣,也是因为公众对诗歌没有太大兴趣所致。人们对诗人北岛由原来的狂热追捧、质疑批评,进入到现在的“温和相处”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三.北岛作品解读
众所周知,北岛诗歌极具现代性,部分诗歌存在理解困难。尽管理解困难,但仍然是可以解读的。本文仅以三首有代表性的诗作进行解读,以期揭开北岛诗艺的神秘面纱。
我们先看《触电》(原诗附文后)一诗。诗的题目是“触电”,当你读完此诗后方知,这首诗并不是抒写现实生活中某某人触到了高压电源,造成了身体伤害的事件。既然不是现实世界中的“触电”,那诗歌的真正意蕴究竟是什么?你又说不清楚,真是“似懂非懂”。根据笔者理解,《触电》的内蕴应是指人接触到外界人和事后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或心理状态。我们只要把握住了这一点,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诗的情感内核,为下边的正确鉴赏理出思路。全诗虽不分节,但却有三个明显抒情层次。“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无形的人”已暗示我们这并不是和现实中的某个具体的人“握手”,而是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可能是在现实中接触到了一种思想,产生了什么观念,或是回忆起了什么不快,产生了震动,心中犹如掠过一道闪电,使他悚然的一种心理状态。诗的第二层是:“当我和那些有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他们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这一层写的应该是现实中的一种具体握手现象。“我和那些有形的人/握手”,这次被烫伤、留下烙印的不是“我”而是“他们”。你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下“我”对“他们”造成的伤害,可能是“我”显赫的地位,也可能是“我”尊崇的名誉,或者是“我”不可接近的清高,使“他们”和“我”握手的刹那心里产生不安和恐慌,因而使“他们”心灵深处如触电一般“留下了烙印”。于是“我不敢再和别人握手/总是把手藏在背后/可当我祈祷/上苍,双手合十/一声惨叫/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了烙印”这几句是诗的最后一层。抒情主人公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希望找出一种解脱办法,“把手藏在背后”避免“触电”现象发生,既不让自己受伤害,也不再伤害别人,这该是多么理想的做法啊!当抒情主人公“双手合十”祈祷的时候,突然下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法实现的,甚至是可怕的或危险的。想到这些,心中一阵惊悸,于是“一声惨叫/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了烙印”。
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和在现实中的无奈,反映了人们的诸多困惑和在各种情势挤压下的心理焦虑。但全诗并没有一字点破主题,诗人运用暗示和象征的手法,使诗意传达得十分朦胧含蓄,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可供想象驰骋的艺术空间。
接下来看《空间》(原诗附文后)一诗。此诗表现的是我们当代人生活的具体空间,这个空间的特点是与外界的隔绝,书写了当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第一诗节“孩子们围坐在/环形山谷上/不知道下面是什么”这些孩子们被关闭在高楼室内,如同被困在“环形山谷上”,远离了社会生活和童趣,他们“不知道下面是什么”样的世界。这样的生活空间既是孩子们的不幸,也是都市的悲哀。第二诗节,诗人的观察视角转移到另一个空间,看到的空间是“纪念碑/在一座城市的广场/黑雨/灵魂拥挤的街道”,此节难解也多解。我们既可以理解为“黑雨”哗哗洒落,这些“黑雨”象是幽灵一般拥挤进了街道;也可理解为:纪念碑中的英灵,就像“黑雨”一般,拥挤在街道,更具神秘性和幻想性。因为此节第一句“纪念碑”这一意象,我们完全可以作如是想象和解读。第三诗节又轉换视角,整个空间“空无一人”,只有“下水道通向另一座/城市”。诗句之外的意蕴应是说流水还可以在城市之间来往流动,而人与人之间却无法沟通,无法来往。现代人的生活是多么的悲哀和不幸!诗的最后一节是“我们围坐在/熄灭的火炉旁/不知道上面是什么”。因为此节“熄灭的火炉”暗示生活的改变,我们居住的摩天大楼,不再用煤炉生火了,大家孤独地“围坐”在一起,是多么地凄凉。“不知道上面是什么”一句,暗示都市人如今是多么地无奈和悲哀。“大家”不仅不知道上面是什么,而且也不可能“知道下面是什么”,诗人不写出来,就是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我们的生存环境看似现代,看似幸福优越,但它愈来愈背离人性,愈来愈缺乏生活情趣。诗运用电影蒙太奇的组合方式,四个画面依次出现,呈现了从孩子到成年人的生活“空间”,两个“不知道”包含了多少无奈和无助,这给我们当代人多少启迪和思考啊。
最后看《别问我们的年龄》(原诗附文后)一诗。这首诗表现的内容和前面所谈的《空间》一诗有相似之处,它反映的也是当代都市人一种生活方式。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共两句,“我们在无知的森林/和草地的飞毯上接近过天空”。这两句暗示出当今人们生活境遇的改变,那湛蓝的天空我们曾“接近过”,而现在却被钢筋水泥的笼子囚禁起来,“森林”、“草地”、“天空”这美丽的大自然我们不再拥有。如果说拥有的话,也只是“接近过”而已。看似极简单的“接近过”三字,却写出了我们都市人的渴盼、期望和无奈。第二诗节具体表现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他们拥有了“某套公寓”,终日钻进穿梭于城市之网的汽车中,每天都要“爬上水泥的绝壁”高楼。下边的“楼梯松弛了/陷井捕获的石狮/是我们共同的主人”三句,诗人用新奇的想象,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极富诗意的比喻。“陷井捕获的石狮”,是指都市人上下的立式电梯,它成了“我们共同的主人”,我们的七尺之躯,每天都要交给它,任它上下摆布。第三诗节写的应是在电梯中的感受和体验:“别问我们的年龄/我们沉睡得象冷藏库里的鱼/假牙置于杯中/影子脱离了我们/被重新裁剪/从袖口长出的枯枝/绽开了一朵朵/血红的嘴唇”。在昏暗的电梯中,时光似乎凝止,我们在这个立体的铁箱中“象冷藏库里的鱼”。“假牙置于杯中”可能是说我们这帮乘客,就像一具“假牙”,电梯箱就像一个大嘴。“从袖口长出的枯枝/绽开了一朵朵/血红的嘴唇”此三句想象亦奇,比喻亦妙。“从袖口长出的枯枝”显然是我们伸出的手臂,用手指去按电棒楼层数码标示,那数码标示立即呈现红色的信号显示灯,这正如“血红的嘴唇”一般迷人。诗人把我们都市人的“干枯”的、“被重新剪裁”的生活,用神奇的笔触却表现得如此富于诗意,这不能不让我们受众叫绝!
以上是笔者对北岛三首诗所作的粗疏解读,不知是在做盲人摸象之戏呢,还是在做扪毛知骨之劳。即使做了瞎子摸象那又有何妨呢。朱自清先生20世纪40年代解析卞之琳诗作时就有不少与作者之意相龃龉的地方。朱先生的解读不合卞的原意这又有什么大碍呢?谁不知道愈是多解的诗就愈是好诗呢。况且文艺鉴赏只要遵从了作品的客观意义也就不必迎合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呀;更何况北岛的诗较之同时代的其他诗作是更难解读的呢。一种文艺观就有“作者已死”之说,意思是我们鉴赏者不必拘泥于作者的创作愿意,只要从作品所呈现的客观意蕴去理解即可。我们有理由相信,北岛这些富于现代主义色彩的诗作,一定会“造就”一批批富于新诗鉴赏力的读者的。
参考文献
①朱大可:十作家批判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②⑤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第502页,第507页。
③④陈绍伟:《重评北岛》,《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