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分析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深秋登高时的有感而作。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全诗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全诗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二(1)学生。这个班是文科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课堂气氛活跃。
设计理念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故诵读文本、咀嚼字句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根据诱思探究教学“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读”、“议”、“思”、“说”等活动,使其读而有其情,议而晓其义,思而明其理,说而动其心,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壮志未酬的情怀,深刻感悟情与景的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有关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人生情感;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诱思探究学习;
3.情境教学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入情朗诵,整体感知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九九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孤鸟在天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山上走来……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但他时刻不忘国家此时战乱频繁的现状。重阳佳节独自登上高楼,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更是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大家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吧?他在哪里?这是历史上的哪天?
课件投影:回顾并展示已学过的杜甫诗句。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课件投影: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7岁学诗,15岁扬名,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的诗现存1400多首,其中著名的是“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杜甫时年55岁,但只能继续漂泊,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为了排遣郁闷,于大历二年(767)秋天重阳节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写下了《登高》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三年之后,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即通过深入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刻体悟诗歌的丰富意蕴,达到了说教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悟
课件投影: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指导学生七言诗的读法,以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节拍吟诵,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音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情读——要求学生饱含感情朗读。告知学生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必须把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是你自己写的。如读杜甫的这首诗时,把自己化身为那个老病孤苦的杜甫——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鼓励一、二名学生主动范读,给予肯定表扬。
学生大声齐读,要求把握诗脉,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重在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置身于课堂音读、情读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学生在朗读中自觉地整体把握诗意,感悟诗作意境,为下面的分析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二、鉴赏品味,体悟感情
(一)把握意象,体会感情
课件投影: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1.《登高》这首诗哪联写景,哪联抒情?
(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颌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萧萧”、“滚滚”来描写。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分析,整体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简单的问题导入,由浅入深,循序渐渐,化解了学生在鉴赏诗歌时的畏难情绪,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二)入情入境,体悟情感
课件投影:“三秋图,杜甫心”
有评者把杜甫的这首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
1.寄意遥深“三秋图”
“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
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不由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永恒的江水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壮志难酬;
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2.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宋人罗大经评颈联十四字之间含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这就是:远离家乡、感伤时令、羁旅漂泊、久旅难归、苍颜暮齿、衰疾缠身、登临伤怀、孤独伶俜之悲。
仅十四字,传达出八层悲凉之意,真可谓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能包容以上八重悲的“感伤时世”之悲: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这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如此多悲,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的感伤。
小而言之的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次而言之的家运: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大而言之的国家:国运衰微——国难当头
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更要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学习“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启发提问,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层层深入进入情境,培养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也贯穿着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的“文道统一”原则。
(三)合作探究,感悟人生
课件投影:杜甫,不仅给我们以诗歌之美的享受,他的人格精神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从《登高》及以前学过的诗中可以获得杜甫的哪些精神财富?要求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设计意图: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自主探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能力,养成互相切磋、互相协作的习惯。
三、迁移拓展,观照人生
课件投影:阅读以下几段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进一步体会杜甫的人格魅力,以“杜甫和我”为题,写一段话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示例: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赤诚的“杜甫心”。即便贫病漂泊仍身忧国运,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再为国事尽力。困顿中还想挽狂澜于既倒,始终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杜甫!仍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潦倒不忘苍生。透过此诗,我触摸到了一个诗人震颤的心灵、高洁的灵魂,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与高贵,这才是千秋诗圣!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发散点,也是杜甫精神世界的“眺望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从而观照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板书设计
遵循应尽量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之要求,将板书设计如下:
五、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对于一节课,我们所看重的,不是老师的精彩表演,而是学生的表现。”一方面,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更加凸显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尤其是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故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咀嚼字句,真正进入情境,才能赏景、悟情、会意。为此,本教学设计遵循诱思探究教学“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理念,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线,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辅助,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真实、平等、和谐的交流环境,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议”、“思”、“说”等活动,深刻体会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壮志未酬的情怀,深刻感悟情与景的结合,并从中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按照本教学设计,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沉浸于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中,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杨秀琴,贵州铜仁学院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