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化教育,是以“涵养化育,自然天成”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校本探索。她以“有敬、有执、有容”为育人目标,夯实基础,放眼未来,实现儿童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孩子的一生幸福打上亮丽的精神底色。新标准把语文课程目的界定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则是学生通过逐渐“涵化”、“养育”所达到的某一高度。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在对话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追求并努力达到这一理想的境地,我们在“涵化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对小学语文教学作了深入的思考与有益的尝试。
一、建构课堂教学程式
“涵化教育”理念引领下的阅读教学程式,注重儿童情感、心灵、人格的建构,通过涵化课堂文化的建设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培育儿童的文化精神,让课堂不仅成为知识传授的过程,还成为学生对人生体验的过程,更成为师生对话的过程,在感悟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共享。其基本程式是:
1.情景导入。这是涵化课堂的起点和基点,主要在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学生好奇、生疑和探究的冲动。
2.感知体验。这是情景导入后的自然走向,是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体验文本,联系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感知体验是对文本的领悟与涵化,更是心灵的涵化,生活实践的涵化。
3.对话探究。对话是师生、生生的交流过程,探究是依托对话的探究。孩子从感知体验中得到的收获、乐趣、成功,需要在探究中交流;对感知体验中产生的疑问、设想,需要在对话中碰撞、思辨。课堂上不在乎求得所谓认知的统一,而是在于孩子各抒己见的撞击,在撞击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奇思异想。因此,对话探究的过程是最丰富的涵养化育过程,是涵化课堂最期盼的美妙境界。
4.建构生成。建构生成主要是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也是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后顺理入境的结果。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建构生成什么,这是教者设计课堂模式时应该早已预设的目标。建构生成的过程是拓展,是检验,又是新的生成。
二、丰富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提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学要植根于学生实践生活的滋养,注重儿童情感、心灵、人格的建构,培育儿童的精神文化。在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问题、需要,再有目的地学习。强调由个体经历——形成经验——产生需要——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1.体验式实践活动。“过程和方法”目标是语文课外实践性学习的核心目标。它指的是学生亲历实践性学习过程,在实践情景中运用和熟练各种语文实践的方法,领悟语言运用的规律,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经验。如郊游、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演讲比赛、参观博物馆、办板报和手抄报、慰问演出、故事会、专题调查、收集风俗民情等活动,鼓励学生全员参与,手脑并用,合作探究。
2.吸纳式实践活动。经常开展一些常规性的语文课外实践性学习。如“七个一”学习活动:学生每学期完成一项社会考察、调查、访问、参观等体验性学习;每月至少读一本课外书籍,观看一部好影视;每周背一首好诗词、一段优美文章;每天收集一句佳句。再如收看、收听、发布新闻活动:组织学生每天收看或收听10分钟新闻,记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参加班级10分钟新闻发布会……通过常规性的课外实践性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在广阔的时空里接触语文材料,丰富知识,扩大见闻。
3.交流式实践活动。以信息的交流和运用为目的,开展灵活多样的语文课外实践性学习活动。如“三赛”活动:即演讲赛、辩论赛、故事赛,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征文”活动:通过开展语文课外实践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写影视、书籍评论、主题征文、周记、观察日记、科普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制作”活动:办板报、办手抄报,搞小制作、设计贺卡、剪报、做实验等,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合作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税收宣传、爱国卫生宣传、清扫街道、调查当地有关环保和交通秩序问题等实践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交心”活动:要求学生经常与家长或朋友交心,通过真诚交流,对他人和自我作出评价和反思,从而不断生成新的自我,培养价值判断能力。
三、自主选择学习资源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景,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信息,影响并引导学生寻得自身发展的基点与目标,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的资源,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适切的发展。
1.自主选择阅读资源。阅读是一项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主动深入地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也更易引发儿童的共鸣。
2.自主选择生活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放语文课堂,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资源。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思想、完善人格。
3.自主选择伙伴资源。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属于自己的好朋友。课堂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好朋友,在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共同研讨学习上的疑难,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无疑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智者闯关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伙伴”资源,改变了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儿童是生动的个体,存在着个性差异,涵化教育强调要充分尊崇他们的个性,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关注学生的潜能、需求和实质性发展,创造良好的个性化教育发展环境,使学生原始个性得到张扬。同时,开展多样性的个性化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1.成立组织,体现个性。以社团为依托,组织学生喜爱的学习、活动、发展为一体的组织,以俱乐部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加入,实行会员管理。主要有:小书法家、小记者团、小播音员、冲浪文学社等。
2.搭建平台,张扬个性。通过开展“读书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张扬个性的平台。学校成立冲浪文学社,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诗歌朗诵”及以“读书与做人”等为主题的读书征稿、演讲活动。期末学校进行“书香班级”“阅读之星”“小小朗诵家”等评比活动。学校设立雏鹰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从台长、站长、采访、撰稿人、播音员均由学生担任,学校还出资和县广播电视台联手打造了“西塘少年”栏目,为学生搭建了诵读的大平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逐步养成坚韧顽强、办事认真的意志品质和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等良好道德。
3.升级激励,发展个性。学校实行书法、朗读等的考级制,分项制定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标准,一看兴趣度,二看参与面,三看发展量,让学生自由选择报考。学校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为学生颁发等级证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科学评价,彰显个性。一改过去定性评价,针对孩子的个性差异、潜能、兴趣和发展状况,设立了“十佳少年”“风采少年”“阳光少年”“优秀少年”“自强少年”“我是漂亮实小娃”等众多奖项,由同学、老师和家长共同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申报奖项。每个孩子在评价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优点,找回了自信,找准了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我们除了通过涵化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精心构建出涵化文化课堂范式外,还将经典诵读、生活作文、生命践旅、家长讲堂等一大批浸润着涵化教育理念的特色项目逐步深化,形成重自主、重多元、重拓展的新语文文化课堂。摈弃教育的功利色彩,本着学生的整体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追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让孩子在文化的滋养中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他们变得有爱心,有张力,有特长,有品味,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阳光。
荀以勇,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