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组织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的路径

2023-09-01 02:46赵乐翟福玲娄雪瑞
党政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党员教育

赵乐?翟福玲?娄雪瑞

[摘 要]高校党组织应当站在党和人民事业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的价值意义,遵循大学生思想成长规律,聚焦党的科学理论接受过程,以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为育人目标,探索构建“全程浸润、全员浸润、内容浸润、传播浸润、环境浸润”的“五位一体”学生党员全过程育人实践路径,切实提升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质量,源源不断地将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内来,投入到党和国家的奋斗事业中来。

[关键词]后继有人;党员教育;浸润式育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要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 ①。人才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永续发展,高校党组织应当承担起为国育新人、培良才的时代重任,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勇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使命的高质量学生党员队伍。因此,必须贯彻落实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探索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全过程一体化育人实践体系,把各方面优秀的学生吸纳到党的组织中来,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可堪大用、能担重担的时代新人,不负党和国家赋予的崇高使命。

一、高校党组织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的价值意义

(一)传承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的需要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接续奋斗的后继青年是回首党的百年征程后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应对当前风云变幻国内外复杂严峻局势的战略性要求,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后继青年胸怀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奋斗,矢志报效国家,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挺身而出,于强国建设之中率先勇毅前行,為保持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做出了巨大贡献。展望下一个百年,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强国道路上,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需要培育一大批坚定“四个自信”,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后继青年,这是延续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应对新形势下国内外复杂局势和挑战的必然之策,是实现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引导青年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拥护者的必然之策,是实现固本培元、立德树人、价值引领、为学生党建工作发展提供强有力动力支撑的必然之策,更是我们党始终把握历史主动、引领中国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必然之策。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的需要

从理论发展角度来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接续奋斗后继青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和全面自由学说的继承和发扬,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改善,个人需求通过劳动实践和社会生产逐渐得到丰富、证实或抑制,推动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历史与社会制度建设持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自十月革命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革命发展相伴而生。我们党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实践困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反复验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站在新时代节点上,高校党组织要将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融入到学生党员全过程教育管理,就必须牢牢把握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坚定信仰者,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高度认同 “六个坚持”重要意义、政治立场和品格忠实的后继者。

(三)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学生党员全过程教育管理的需要

从现实育人角度分析,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和教育工作是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综合素质和本领强弱直接关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与否。然而,受国内外错综复杂局势变化影响和斗争激烈的意识形态冲击,新形势下学生意识形态发展也面临风险和挑战,以“00后”为主体的学生队伍,思想更加开放但政治意识日渐薄弱,物质更加富裕但精神世界较为匮乏,具有全球视野但功利主义明显 ②。除了意识形态的问题之外,高校党组织现有学生党员全过程教育目标靶向性不够聚焦、管理方式手段传统单一、培训内容理论色彩较浓同质化严重、教育对象主客体互动性不强、欠缺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等现实问题也对学生党员全过程教育成效产生负面影响 ③。可见,高校党组织加强学生党员全过程教育管理工作刻不容缓,提高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质量工作刻不容缓。作为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的核心阵地,高校党组织应当积极面对挑战,主动探索行之有效的、颠扑不破的学生党员全过程教育一体化实践体系,将优秀学生源源不断地吸纳到党的先进队伍中来,将他们锻造成为实现新时代强国梦想的坚强力量。

二、高校党组织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的现状

高校学生党员全过程教育管理关乎党员队伍建设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乎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和教师访谈,从学生党员全过程实践育人活动开展成效、参与主体、教育内容、活动形式、育人环境等方面深入调研当前高校党组织在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方面的现状,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8所上海高校开展学生调研,发放问卷1481份,回收有效问卷1466份。经过分析,结果呈以下情况:

(一)入党启蒙对党员发展有长远积极影响,但整体节奏滞后

调研结果显示,有近七成大学生高中时期没有接受过入党启蒙教育,表示首次接受入党启蒙教育是在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学期,少部分学生表示从未接受过入党启蒙教育。通过学生访谈发现,接受过入党启蒙教育的学生对于党员发展流程更为熟悉,入党决心和意愿更为强烈。此外,有九成大学生对“加强高中和大学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衔接”持赞成态度。可见,前置入党启蒙教育对学生政治成长有积极影响,但目前高中阶段入党启蒙教育设计和参与不足。

(二)党员教育参与主体多样,但未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当前高校中参与学生党员教育的主体呈现多样性,但不同主体参与党员教育活动的频率差异较大。调研结果显示,辅导员是开展日常党员教育的主力军,但繁忙的学生事务牵扯了大量的工作精力导致他们做党务工作时“力不从心”。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党员教职工因岗位分工问题和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不多,调研中有九成学生表示只是偶尔参加院系领导党课。此外,部分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经验不足,高校现行绩效考核体系未能将协同育人的工作量和工作实效纳入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考察范围,使得党员教育队伍协同育人积极性不足,成效不显。

(三)党员教育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但对学生吸引力不足

调研结果显示,近五成学生认为党员教育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近四成学生认为党员教育内容难以理解,八成学生认为说教式的被动学习多、实践活动少,近八成学生认为教师和党员之间的互动性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明确表示,创新的教育形式与专业学习、个人发展相关的教育内容更容易得到青睐。此外,近八成学生期待增加研讨式、互动式、体验式教育活动,如读书分享、场馆参观、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还有红色沉浸式活动,如红色主题辩论、红色主题剧本杀等活动。

(四)缺乏智能化技术手段,但数字资源利用不充分

互联网平台是新时代学生党员教育重要阵地,其信息丰富、交互性强,能够满足“Z世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查显示,近九成学生认为网络学习资源有助于开展党员教育活动。部分受访学生表示当前党员教育新鲜感不足,缺乏吸引力,期望能将传统的党员教育课程延伸至课外智能化数字平台,能够灵活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创新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实现学生党员教育手段信息化、教育內容多元化、教育空间云端化,学生通过网络实现思想对话和价值观交流,激发网络文化正面育人功能。

(五)高校积极打造育人空间,但党建教育氛围还不够浓厚

高校校内空间环境是开展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近九成学生表示学校会利用党建文化展示厅、党建专栏和多媒体展示屏及时宣传党建文化,六成学生认为校内设置的红色纪念碑或雕像有助于营造浓郁的党员教育氛围,表示曾经在集体性的红色仪式教育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但仍有近四成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党员教育空间环境利用不足,七成学生认同学校应当加强校园公共环境建设。可见,校园育人主题景观、核心价值观育人长廊、公共艺术品雕塑等对党员教育起到重要的浸润作用,能够引发学生内心世界对教育内容的共鸣,但当前校园空间环境的育人作用还未得到重视和利用。

三、高校党组织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的实践路径

高校党组织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就是要遵循学生思想认知发展规律,开展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以党的理论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党性修养觉悟与学生个体先在经验、价值观念、学习期待相融合、吸收和重构,真正内化为青年内心的精神力量,外化为青年为民服务的行为实践。为此,高校党组织应当探索“全程浸润、全员浸润、内容浸润、传播浸润、环境浸润”的学生党员全过程育人实践路径。坚持以提升学生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为核心的育人目标,坚持以提升学生接受成效、满足学生价值期待为评价指标,循序渐进地、潜移默化地将党的理论深埋学生心间,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和政治认同培育的双重融合,切实提升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质量,实现培育后继有人的根本目标。

(一)全程浸润:构建高质量一体化党建教育机制

入党启蒙不能仅从大学阶段开始,应当遵循学生思想认知和身心成长规律,既要从顶层设计内核上做到“全程贯穿”“前后呼应”,也要根据不同学段差异开展“浸润式”特色教育教学,积极打造“大党建”育人格局。一是党员教育要坚持工作前置、渐进增强。将入党启蒙教育前置延伸至义务教育阶段,聚焦小初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和初高中阶段政治启蒙教育,推动入党启蒙教育多维度延伸拓展,多渠道共同发力,促使入党启蒙教育与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生活全方位融合,在实现教育全覆盖的基础上引导信仰深扎根,为高校党员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党员教育要坚持系统观念、协同运行。党员教育管理需要高校系统内各部门之间相互打通配合、协作合力育人,从而实现个体优势互补、整体超量发展的系统效应。为此,应当建立以学生党支部为主阵地、以课堂思政为主渠道、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旋律、三类课堂同时作用发力、校内各个部门同时参与管理的协同育人机制。三是党员教育要坚持校社衔接、终身学习。党员教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应当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志愿服务、校企实践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岗位服务中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锻炼的飞跃。

(二)全员浸润:组建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党建教育队伍

学生党员教育队伍应当是由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突出、党性修养高的人才组成,深入参与党建教育的各个传导环节,发挥正面传导作用。邀请一批专业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建领域专家学者和党务干部,协助做好顶层设计、教育咨询和内容指导。聘用一批政治热情高、人生阅历深厚的关工委老同志,他们将自身参与党和国家建设的奋斗经历转为最具说服力的鲜活教材,激励学生树立强国报国之志。召集一批人格魅力强、立场坚定可靠的党员教师,在学生人格塑造、价值观养成、政治态度形成等方面发挥正向引导作用。选派一批责任使命感强、善于谈心说教的辅导员,在与学生日常相处中,适时给予学生启蒙引导,及时疏导学生思想困惑,始终高举党的旗帜把学生团结凝聚在组织周围。组织一批党性观念强、作风严谨踏实的校内保障人员,做好党员教育的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协助营造和谐奋进的校园环境。挖掘一批综合素养好、宣讲能力强的学生党员骨干,分享人生规划和入党经历,深度参与党建教育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过程,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内容浸润:打造进阶式促进型互动式党建教育资源

一是通过进阶式浸润方式改认知为认可。在认知初级阶段,教育内容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学习脉络,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身边生动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学习党的科学理论。在认知内化阶段,教育内容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价值引领与能力提升相交叉,精准把握学生精神需求与成长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加深对党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认可。二是通过促进型浸润方式化被动为主动。教育内容应当强调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鼓励教师多使用赞美、激励的语言符号和正向反馈的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三是互动式浸润方式转单向为双向。教育形式应当随着教育内容纵向推进而不断创新,由传统单向输出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式交流,鼓励理论学习走出课堂,走进红色纪念馆和革命烈士陵园,打造党建教育“翻转课堂”,开展红色主题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地触及思想、震撼心灵,在思辨中完成探究性学习,促进教育内容走心走深。

(四)媒介浸润:创新互联网智能化交互性党建教育方式

近年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数字新媒体以其信息承载量更大、传输更便捷通畅、交互性更强等优势,有效提升了意识形态传播的渗透性和影响力。为利用好媒介浸润优势,借助互联网优质资源,丰富党员教育学习内容。党员教育应当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应当借助智能化技术手段,创新党员教育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应当借助交互性宣传优势,提高党员教育学习成效。分层分类建立支部交流群、党员师生结对群、党建活动分享群等,搭建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鼓励基层党组织、开设公众号,制作有深度、内涵的党建育人网络作品,分享理论学习、支部建设的心得和成果;打造多媒体数字互动展播厅,运用多媒体拼接大屏、VR虚拟现实等设备和技术展示教育内容,扩大党员教育的影响力。

(五)环境浸润:营造可视化赋能型立体化党建教育氛围

环境教育并非是文化知识的直接传授,而是通过隐性的语言符号、可见的校内人文环境、正向的社会舆论环境等,将教育内容与环境氛围缓慢融合起来,实現环境浸润对学生文化渲染、情操陶冶和价值引领的多重功能。一是打造可视化党建空间。深入挖掘校园环境中潜在的教育价值,将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打造成富含党建文化教育底蕴的物理空间,如在宿舍园区和食堂必经之路上搭建党建文化展示厅、百年党史长廊、党建专栏等,在操场、绿化带等学生聚集的地方建造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纪念碑或雕像,打造时时处处的党员教育空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涵育党性素养。二是营造赋能型育人环境。注重发挥党史校史、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依托学科发展、办学治校中的经验优势,组织开展主题升旗仪式、党建原创剧目表演、红色信仰宣誓等活动,努力营造情感认同度高、政治获得感强的精神环境;组织开展优秀大学生评选、支部特色创新活动评比等活动,深入挖掘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努力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精神环境。最后要传递正能量社会导向。鼓励学生发挥专业所长投身社会服务,在岗位服务中亮明身份,争当先锋,用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为民服务善作为的正能量。同时,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会产生反哺作用,形成党建育人的良性循环。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大学生党员是最活跃、文化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青年群体,是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党员教育关系到青年理想信念养成、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可续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高校党组织尤为要关注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性特点,与时俱进、因势而新,聚焦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现状中的实际问题,探索构建浸润式学生党员全过程育人实践路径,打造高要求全程浸润机制,增强党员教育实效;组建高层次全员育人队伍,提升党员教育专业化水平;打造高标准党建教育资源,丰富党员教育情怀感召力;创新高效率党建教育方式,引领党员教育潮流主旋律;营造高质量育人氛围,传导党员教育精神正能量。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2日,第1版。

② 曹静、吴晓培、曹卢等:《大学生“浸润式”入党启蒙教育体系构建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5期。

③ 陈家喜:《百年大党干部教育培训的历史逻辑与前进方向》,《理论视野》2021年第3期。

赵乐系上海师范大学学工部副部长,翟福玲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委组织员,娄雪瑞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辅导员

(责任编辑 熊易芳)

猜你喜欢
党员教育
将“两学一做”融入企业党员教育新常态
善用通俗语言开展党员教育
微信“党员圈”微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的创新研究
创新工作方法 做活党员教育
开展“两学一做”,要抓住三个关键
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研究综述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路径探析
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设“微党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