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

2023-09-01 16:37:01唐晶琳杨丹
学理论·下 2023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唐晶琳 杨丹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斗争经验的总结,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必须始终坚持,不可动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需要大力弘扬,从中汲取力量。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思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发展,在新时代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4-0023-03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寻找与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它们的内在逻辑,及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根基。这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说明为拯救民族危亡而不懈奋斗的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内涵

(一)二者相结合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只有被人们普遍认同,才能真诚持久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实践的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如果想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等结合起来,以人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世界观和道德观的重要体现,结合的可能性源于二者之间具有相契合之处。社会理想契合之处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未来社会的追求,有“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基本立场契合之处在于,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民本”思想、“仁爱”思想、“富民”思想。认识论与实践论契合之处在于,马克思阐述了人类实践的本质与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与“知”相对应,知行合一。正是由于二者之间的契合之处,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易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产生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的文化力量。

(二)二者相结合的必然性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任务,例如在《矛盾论》《实践论》中立足中国革命的实际,创造性地阐述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中”与“马”的深度对话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使其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系统地回答了重大的时代课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不断用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维度

(一)二者相结合的历史维度

中华优秀传統文化是一座丰富的思想理论宝库,蕴藏着古圣先贤的智慧,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重要资源。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经历着具有质变意义的深刻变革,迫切需要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寻求智慧、寻求灵感。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地历史地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轨迹,把它置于历史视域之中,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基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既需要进一步搜集历史文献,形成文献数据库,又需要深化考古探源,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观照中华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还要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与历史精神进行阐释,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发展的动力与不断创新的特性。

(二)二者相结合的辩证维度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发展地、动态地审视事物与人类实践,批判地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传统能出新,是一条辩证法的定理,毛泽东同志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长期革命中,逐步总结出“人民群众”的工作路线;邓小平同志依据民本思想中富民利民的观点,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充分继承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因此,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动态发展的规律,辩证地判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把握文化价值的肯定性与否定性,准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力量。

(三)二者相结合的总体维度

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逻辑思维方法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与结构性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由单一元素组成的文化统一体,而是由儒释道作为三个主导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凝聚而成的文化系统。这个文化系统具有从哲学思想、文化典籍到制度文化再到实践文化的层次结构,具有南方文化、北方文化等多样性的文化亚系统,历时结构与共时结构相互叠加,纷繁复杂,和而不同,其中也蕴含着矛盾性的张力,也彼此融合,相映成趣。马克思主义总体方法论可以深刻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杂结构,凝练中国精神,把握共识性关键概念,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二者相结合的创新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报告、讲话,蕴含着丰富而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话语表达、核心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体现。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当代理论形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命题、话语范畴,诸如“四个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新发展理念”“脱贫攻坚”“全面从严治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在新时期理论界还需要进一步追根溯源,加深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力与催化力。同时,立足于这些思想范畴,深化传统文化的挖掘阐释,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更为旺盛的生命力。

(五)二者相结合的实践维度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理论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源于理论中融入了实践,没有实践性的理论有可能流行一时,但最终会因其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式微。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传统哲学之处,在于它本身是实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是历史性、时代性、开放性实践的理论凝聚。这种富有实践性的理论属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这种结合最终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实践,成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在这种意义上,新时代的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实践构成了两者相结合的本体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价值

(一)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构筑强大精神力量

无论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大到整个社会、小到每个个体的精神力量,而中国精神就是这些精神力量汇集到一起的宏观体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精神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其时代精华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新时代中国精神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建设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其作为社会意识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意识形态相互碰撞融合过程中,确保我国文化独立性、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新时代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其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儿女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情感寄托和精神凝练。从春秋战国的屈原到西汉的张骞、蜀汉的诸葛亮,从唐朝的李白、杜甫到宋朝的辛弃疾、文天祥,再到明朝的于谦、海瑞和清朝的林则徐、谭嗣同,纵观中国绵延五千年史册,爱国主义已经浸润到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同样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倡导国际主义、反对“爱国主义”,这里的“爱国主义”指的是构建于资产阶级专制统治之上维护资本主义政权的“爱国主义”,而他们要建立的“国际主义”正是植根于无产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热爱和拥护之上真实的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秉持着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从筚路蓝缕走向康庄大路,从社会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建设。与爱国主义一样,改革创新精神也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涵,回溯中华文明五千年文脉,我们不难发现,从老庄创立道家思想开始,就开启对其所处时代一切学说愤世嫉俗般的激烈批判,其“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观点中充满改革与创新的思想。从阮籍、鲍敬言剑指封建君权,到黄宗羲、戴震的“天下为主,君为客”“革故鼎新”,再到孙中山、陈独秀对封建社会的激烈批判,其中无不闪耀着改革创新的情怀和追求。马克思主义从创立伊始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创造性地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有机融合,历史唯物主义更是扭转了“头足倒立”数千年的传统历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提出更是在充分吸纳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彻底地批判。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种改革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在神州大地上撒播星星之火,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建立革命政权,从井冈山走向西柏坡,最终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革命政权;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期改革开放进程中,也是这种改革创新精神促使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建设,实现“两弹一星”等科学创举,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并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改革创新精神,从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提出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面展开,从新发展理念对新时代中国发展路径的全新阐释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实现,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落实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锚定,这些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迸发出的巨大精神力量,更是中华文明为世界各国文明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二)推动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复兴、走向富强与其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奋斗史而生成的,这是中华民族最厚重的文化底蕴、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

回首中国五千年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包括双重维度。一方面是在物质维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即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维度实现对西方的全面赶超;另一方面是在精神维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伟大命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力量。由此可见,在推动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都需要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奋斗的道路上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论。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中华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锋、对话与融合,逐步深入地进入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体系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之中,通过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与先进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阶段与新的历史高度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绵绵悠远的中华文明,创造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的命脉。”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内化于心带来理论突破,激活中华文化基因,从而在张力之对话中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外化于行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重点落实在实践中,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報,2017-10-27(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李 慧)

收稿日期:2023-03-0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标准研究”(SJGSX2022008);哈尔滨广厦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Y2022B018)

作者简介:唐晶琳,教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哲学研究;杨丹,教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形态及其相关分析
祖国(2017年2期)2017-03-09 18:44:2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7:02:50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1:43:14
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现代交际(2016年4期)2016-04-08 15:10:54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