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

2023-09-01 16:37:01崔昕昕
学理论·下 2023年4期
关键词:存在自由想象

摘 要:萨特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其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萨特从存在、想象和自由入手研究美学诸问题。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美,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因此,离开人的存在,美也就随之消失。在萨特看来,想象将对象设定为虚无的能力,使其成为美存在的基础。人通过想象,创造出完满的美的世界。想象是连接自由和审美的桥梁,美以自由为基础,审美活动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是一种介入式美学,其思想不单是一种理论,更旨在为人生提供一种审美境界。

关键词:存在;想象;自由;存在主义美学

中图分类号:B5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4-0037-05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揭示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1]13。人的存在即意识的存在,意识“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因此,人是事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人的事实性决定了人注定会感到焦虑和迷茫;人的超越性则肯定了人追求本真的期望和可能。萨特的美学思想受其存在主义本体论的影响,以人的生存为出发点,以人的自由为支点,以人的想象为途径,试图使人摆脱资本主义的迫害和压迫,拥抱真正的精神家园。萨特的美学理论是不完整的,或者说他不具有像康德那样完整的美学体系。萨特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的分析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美学思想不重要。恰恰相反,萨特美学从特定的处境出发,这对于个体性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以“存在”为基础探究美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昔日资本主义许诺给人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美好社会却使人产生了异化,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失去了理智和尊严。在战争阴霾下的人们逐渐对生活丧失了希望,走向了绝望。面对充满着恐怖与荒谬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开始集中对人的存在价值进行思考,萨特也不例外。萨特视“存在”为其哲学的基石,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存在”理论的基础之上。

萨特从存在出发追问美的本质。他将存在(être)分为两个区域:自在存在(être-en-soi)与自为存在(être-pour-soi)。当我看桌子上的白纸时,它的颜色、位置等向我显现,但它们的实存不取决于我,也不取决于他者,白纸完全是惰性的存在,即“自在存在”。然而,我的意识不是物,我的意识揭示了物,意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的意识意识到了自身的实存,即“自为存在”。自在存在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存在是自在的”[2]25,自在存在自身充实,并非他物创造了存在,自在存在与其他存在没有任何关系,它是自在的。第二,“存在是其所是”[2]25,自在存在是不透明的、完满的、充实的,自在存在与自身同一,它是它自己。第三,“自在的存在”[2]26,自在存在既非不可能,也非可能,它是偶然的。与自在存在的“是其所是”不同,自为存在“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自为存在等同于意识或者说人的存在。自为是存在的虚无(néant),人将虚无带到世间,然而人在使他者虚无化的同时也使自身虚无化,因为只有在将自身虚无化之后,虚无对于自身而言才并非是一种超越。“使虚无来到世界上的存在应该是他自己的虚无。因此要理解的不是有一种虚无化的、反过来要求以存在为基础的活动,而是一种所要求的存在的本体论特性。”[2]53人具有虚无化自身或虚无化他者的能力,这种能力恰恰体现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存在,虚无的深层次基础是自由。不过,自由不是人的本质自由,自由先于本质。自为存在是一种谋划(projet),在谋划的过程中创造自身。自为的谋划是自由的谋划过程,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所拥有的改变自身的自由使他产生焦虑。为了逃避焦虑,个体使用了自欺(mauvaise foi)这一手段。

意识属于自为存在,自为存在是偶然的存在。世界属于自在存在,自在存在是存在的充盈,是一种完满的存在。一方面,世界独立于意识而存在,半透明的意识揭示了世界的存在。“你肯定看到这棵树了吧。但是你只能在它所在的地方看到它:在马路旁,在尘土中,孤孤零零地竖立在烈日下,在离地中海海岸八英里的地方。它不能进入你的意识,因为它与意识的性质不同。”[3]30另一方面,意识与世界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我在它之外,它在我之外……意识一下子被净化了,干净的像一阵强风。它里面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一种逃避自身的运动,一种超越自身的滑行。如果你能‘进入一种意识,你会被一阵旋风抓住,抛到外面去,在厚厚的尘土中,在树的近旁,因为意识没有‘里面。正是这种超越自身、这种绝对的逃避、这种对实体的拒绝,才使它成为一种意识。”[3]30意识与世界之间是对等的关系,不是世界创造了意识,也并非意识创造了世界,二者是外在的关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意识与世界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彼此依存。“我们不会在某个隐蔽的地方发现自身,而是在马路上,在城市里,在人群中,我们在事物中间,在人群中间。”[3]32意识是半透明的,是没有“里面”的。意识与世界之间的这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关系是我们理解萨特哲学及其美学的基础。

自为是处境中的自为,与自在存在的绝对充实不同,自为存在具有事实性(facticité)、①偶然性。“自为是被一种不断的偶然性所支持的,它承担这种偶然性并且与之同化,但却永远不能清除偶然性。自在的这种渐趋消失的不断的偶然性纠缠着自为,并且把自为与自在的存在联系起来而永远不让自己被捕捉到,这种偶然性,我们称之为自为的人为性。”[2]118萨特将限制自为存在的事实性分为五种:我的位置,我的过去,我的周围环境,我的邻人以及我的死亡。自为存在是偶然的,其存在没有必然性,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追问自己存在的正当性的原因。尽管如此,自为存在是自由的,它可以超越自己的事实性而朝向存在。当然,上述追问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上帝或者先前价值保证人的存在的正当性。正是人将意义带入了世界之中,正是意识的意向性将人与物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眼前的这个世界。萨特支持胡塞尔的如下观点,“意向体验是对某物的意识”[4]257,意向活动总是指向某个对象,人的意识与世界的存在紧密关联在一起。作為意识的自为存在与作为物的自在存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正是这二者的相遇产生了现实世界。因此,对任何事物的审美都必须关联审美的主体。

然而,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美,美是人的想象的创造物,我们只能在想象的世界中追求美。审美是对个体自由的召唤,想象是沟通审美和自由的桥梁。基于此,萨特将美界定为:“我所称之为美的,正是那些非现实对象的集合。……‘美是一种无法被给予感知的存在,并且就其本质而言,美是与宇宙隔绝的。”[5]189尽管审美的愉悦是现实的,但审美活动仅仅是了解非现实对象的方式。审美活动并非指向现实对象,而是要通过现实对象构建影像(image)对象。例如,在画布上投射的光束无法照亮美,因为被照亮的是画布,而非审美对象。现实化是一种外在,这种外在直接造就了空间性,这是知觉的领域,知觉通过外在地把握这些场域从而形成了对物的感知。而非现实化是内在的,是超越感知的,因此这一定不是建立在外在化的基础之上,只能建立在想象所体现的内在化因素之上。例如,《恶心》中的男主角安东尼·洛根丁,在公园看到板栗树后,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恶心感。自此之后,洛根丁在纷繁偶然的世界里迷失了。为了拯救自身,洛根丁投向了艺术的怀抱,最终在想象的世界中得到了释放与解脱。

二、以“想象”为核心追求美

想象是一种意识现象,是一种主观活动。意识的自发性造就想象性意识具有一种独特的否定性,驱动想象活了起来,要主动去挣脱那种成为物的静止状态。想象本身蕴含了一种虚无,它假定其对象不存在,这意味着该对象从未在场。萨特具体区分了四种想象活动的方式:设定对象为非存在(如,绿的太阳);不在现场(如,想象此刻在巴黎的彼得);存在于其他地方(如,汽车穿过水面的场景);对思维自身的中立化(不再考虑对象本身所属的任何存在,其存在被绝对悬置。如,杂志上的人,我不去想他们是否存在)。在我们呈现的所有例子中,意识活动都没有去追溯实在意义上的存在,而只是把它们当作呈现在意识活动中的对象。这就意味着想象相对于对象,想象活动是创造性的。正是这种将对象设定为虚无的能力,使得想象成为美的存在的基础。以挂在画廊中的查理八世的肖像为例,画中的查理八世并非存在于实际的时空中,从而证明了想象的对象为非存在。人只有将自身分离出来,使自身变为非现实的,才能对非现实的对象有所意识。对于想象的世界而言,意识活动只有将自身非现实化,才具有进入想象世界的可能。“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很确定地将对象从我之中分离开来:想象的世界是完全孤立的,我只有通过将自己非现实化的方式才能进入其中。”[5]132萨特实际上强调了主体与活动的一致性。想象的核心是想象的意识活动本身的展开,而不在于这一活动中对象的实在的层面。“意识为了有能力去想象,它就必须能够依其本性摆脱世界,必须有可能通过其自身的努力而回避世界。”[5]184这种从世界中脱离本身的能力就代表了意识的自由,倘若意识不是自由的,那么这种脱离就无法实现。同时,正是想象使得人能够否定、超越现实,从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因而,美是想象性意识的意向相关物,是人们在想象世界中自由创造的产物。正如萨特所言:“审美对象是由将它假设为非现实的想象性意识所构成和把握的。”[5]191

美的世界就是想象的世界。现实事物本身不是美,变化着的、鲜活的美只能通过人的想象去创造。艺术作品就是自由想象的代表物。例如绘画作品,颜料、画布、画框等这些具体的、被感知到的东西并不是审美的对象,甚至画面上的东西也只是画家进入想象的物质近似物。审美对象只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非现实的东西之中。绘画作品的美不是现实事物本身,而需经过艺术家想象的创造。倘若我们只是关注颜料、画布、画框等,审美对象就不会出现。“只要我们考虑画布和画框本身,‘查理八世这一审美对象就不会显现。这不是因为绘画作品将其隐藏起来,而是因为我们无法给予其一种现实的意识。当意识将其自身变成想象性的时候,即当意识影响了要求虚无化世界的彻底转变时,该审美对象便显现了。”[5]189我们完全可以把某个具体的人当作一个特定的客体,但是很显然,这一客体与各种具有实在性的物的客体不同。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只是将所有的目光完全集中在作为物的特定的客体上的话,那么真正的作为审美的客体,即查理八世将不会以任何方式显现,反而会被我们的意识活动所阻碍。查理八世只能出现在想象意识中,“……只要我不把注意力集中到现实的情景中,而是集中到这幅小型画,这幅画以一种神秘的三维空间的方式——一个我不知道它确切属于哪里的空间出现。”[6]192换言之,绘画作品的美不是体现在这些绚丽的颜料、漂亮的画布和精致的画框上,而是体现在绘画作品背后所揭示出的关乎现实的真理上。此外,艺术作品需要艺术家和观赏者共同的想象创造才能呈现。依然以查理八世的肖像为例,画家笔下的查理八世是现实查理八世的近似物,倘若缺乏艺术家和观赏者将近似物查理八世的想象再创造,查理八世的肖像就无法被呈现出来。

同时,人是一种匮乏与欠缺,人永远在欠缺的过程中追求上帝,走向自因,這是人的自然欲望。人欲望努力实现这种自因理念,即实现“自在-自为”的价值。人在前反思状态下就开始寻求“自在-自为”的统一,不过人在反思状态下发现这种追逐是无法实现的。正是因为自身的欠缺和现实世界的不完满,人才借助于想象创造出一个完满的世界。这个完满的世界也即是美的世界。美“作为价值,不是主题地被理解为世上达不到的价值。它暗含地被理解为在事物上的不在场的东西,它通过世界的不完满暗含地被揭示出来。”[2]252这就意味着美通过不在场的方式出场。例如,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从而使我们通过在场的东西领悟到不在场的东西。

由上述可知,想象不单单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介入世界、超越现实的方式,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故此,萨特以想象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就从艺术领域延伸至生活领域,从而实现了审美生活化。审美生活化,从广义上讲指审美逐步走向生活,走向过程,进而大大拓展了文学艺术的边界,而在本文中则尤其指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已悄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摆脱现世的痛苦和不安提供了合理的途径和渠道。

三、以“自由”为支点达至美

萨特将自由界定为:“自由不是一个存在:它是人的存在,也就是说是人的存在的虚无。如果人们首先想象人是充实的,那么接着要在人身上寻找人在其中是自由的时刻或者心理范围就将是荒谬的:也可以说就像在一个预先就装得满满的容器中去寻找虚无一样。人不能时而自由时而受奴役:人或者完全并且永远是自由的,或者他不存在。”[2]536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自由,自由是存在主义的核心,即人在选择自身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篇演讲中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这一论断。同物的“本质先于存在”不同,对于人而言,我们首先在世界中实存,然后通过自由选择的行动定义自身的本质,而非相反。“行动的首要条件便是自由。”[2]527行动与简单的运动不同,因为行动是意向性的,具有意向的行为暗示着欠缺的东西,欠缺即否定,该否定是作为自为存在的意识的产物。意识是行动的最终动机,意识在行动中是自由的。例如,一个笨手笨脚的咖啡馆侍者不小心将咖啡洒在顾客的身上,这不意味着他采取了行动,而仅仅说明他在运动。当一個前线的战士受命引燃炸弹时,他就是在行动。

人们感受到了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自在世界的荒谬不堪,意识到只有通过自身的自由行动,才能从荒谬的自在世界走向充满希望的自为世界。“人们必然是自由的,或者正如萨特所言,人们‘命定是自由的。”[7]85不过,个体的自由并非“自由跌落”或者义务的欠缺,自由的选择必须意味着承担持续的责任,自由通过其选择的行动来应对事实性、逆境以及对其具体处境(situation)的抵抗。同时,战争使萨特认识到虽然个体是自由的,但个体是社会化的人。我们要想实现自身的自由,就要同时承认他者的自由。换言之,个体是自我造就的,个体要自由选择并承担责任。与此同时,个体不仅要意愿自身的自由,也要帮助他者实现其自由。以萨特的文学作品为例,它的魅力之处不仅仅源于其以自由为题材,更在于它在肯定作者自身自由的同时,也肯定了读者的自由。文学作品体现了读者和作者的双向交流,正是有了读者的参与才使得未完成任务的文学作品成为完整的审美对象。换言之,作者的自由创作和读者的自由阅读,即两者的自由合力,支撑了艺术的本质,全面彰显了人的自由。“我们越是感到我们自己的自由,我们就越承认别人的自由;别人要求于我们越多,我们要求于他们的就越多。”[8]105这就意味着,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也呼吁了读者的自由。这种共同的自由感,是审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美以自由为基础,审美活动就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不过,审美自由不是彼岸的超越之境,而是此岸的处境之实。萨特并未逃避现实的荒谬和恐惧,而是把人置身于现实的处境中进行考察。如同他的伦理学一样,萨特也主张没有一成不变、完美无缺的美学原则和体系,重要的始终是人的自由。萨特综合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意向体验是对某物的意识”)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此在在此”的展开通达存在),将存在主义哲学发展成为一种关乎自由的哲学,使之贴近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的美学思想必然是一种关乎现实的人学美学思想。以塞尚的画为例,“穿过现象的符合目的性,我们的目光达到作为对象的深部结构的符合目的性,而且穿过这一符合目的性,我们的目光达到作为对象的源泉及其原始基础的人的自由。”[9]16审美愉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在审美过程中,在审美对象身上看到了个体的自由。因此,审美活动是对个体自由的肯定。萨特的美学思想从人出发,强调人的主体性,世界的根源便是人的自由,正是在此种自由理论的基础之上,萨特展现了充满希望且真正自由之人才能达至的美的国度。

想象是连接自由和审美的桥梁:“如果画家画给我们看一角田野或者一瓶花,他的画是开向整个世界的窗户;这条隐没在两边的麦田中间的红色小道,我们沿着它走得比梵高画出来的部分要远得多,……是这个大地支撑着田野与符合目的性的存在。”[9]17画家画出来的画作本身,并未给予我们任何具体的意境,人之所以能够观察甚至解读画家的画作,是因为人有想象的能力,人能够通过自由的想象勾勒出画作的美。审美活动是以想象为中介的积极创造活动,想象的自发性特质将艺术和审美结合起来。因此,想象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更是充满希望和美的世界。在这样一个美的世界中,人们可以突破自在的束缚,构建起一个审美世界。此外,自由的审美活动需要诉诸艺术家的情感:“人们是用感情来重新创造审美对象的,如果审美对象是动人的,它只能通过我们的眼泪显现它自己;如果它是好笑的,它将得到笑声的承认。不过这些感情属于一个特殊类别:它们根源于自由,它们是借来的。”[9]11-12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需要融入自身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当然,艺术家在诉诸情感时,不能不顾自由这一支点,而引起观赏者的厌恶,这就是萨特所主张的“审美距离”。换言之,艺术家要对自己的情感保持一定距离,不能将现实生活的情感和审美活动的情感混为一谈。不过,现实生活的情感和审美活动的情感仍然有相同之处,艺术作品通常是被真实存在的个体所引起的感情态度。这也是萨特强调的艺术介入现实生活的体现。

四、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时代价值

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是存在主义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西方当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萨特的美学思想如同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一样,是积极介入的、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因此,萨特的美学思想是他那个时代的生活见证。萨特美学思想的价值突出表现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审美境界。传统美学以认识本体论为自己的哲学基础,更多的讨论类似本质这样的形而上问题。而萨特美学以存在论为自己的哲学基础,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美学思考。由此我们说萨特的美学思想为当代美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萨特的美学思想追问的不是美的本质,而是描述“美何以可能”,即美如何在现实中显现出来,如何表达人的自由。这种不同于传统本质论的美学思想对于建构当代美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①不得不承认萨特从想象出发的美学思想有审美乌托邦之嫌:一方面,萨特企图通过想象介入生活进而争取个体的自由,但是通过想象获得的自由本身恰恰是对介入现实生活的否定。另一方面,萨特主张介入现实生活,然而他笔下的主角皆是对现实生活无能为力之人。例如,《恶心》中的洛根丁,他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恶心迷茫之后,最终投向了艺术的想象世界之中。然而,萨特从想象入手探究美学的思路,顺应了西方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他的介入式美学积极思考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人生等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就这点而言,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是伦理学美学思想,它为现实中迷茫彷徨的人们提供了宣泄的途径和达至美的愿景,从而完善个体人格,使个体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萨特存在主义美学认为选择是荒谬的,它与自由一样,不受必然性约束。每一个选择都是无条件的、偶然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吸引选择,它是荒谬的。选择是人的选择,所以人的实存也是荒谬的。但是萨特主张只要人“存在”,他就有种种可能,个体要以自由的姿态把握自身。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旨在揭示出:“由于我们,那颗死了一千年的星,那一弯新月,那一条黑色的河流,才在浑然一体的景色中显现出来。……随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世界向我们展示出一个新的面貌。”[10]130美是人创造出来的,美离不开创造美的主体。

五、结语

个体的存在是自由的,个体可以借助意识对现实的否定功能走入想象的世界、美的世界。就萨特而言,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美,个体只有借助想象才能达至美的国度。然而,萨特的美学思想夸大了想象的作用,通过想象的虚无化建构起来的美的世界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因此,倘若萨特的美学理论仅仅止步于想象世界的话,他只不过是构建了一座“乌托邦”之城。二战后的萨特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将个体与他者的关系现实化,将基于想象之下的美的国度延伸至现实世界中,倡导个体积极介入世界,而不是单单依靠想象幻想非现实的美的国度,因为重要的是将现实世界进行改造。在萨特那里,只有不脱离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的美学思想,才能实现生活与美的和谐统一。

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为当代美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即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使人成为真正自由的、富有创造力的审美主体。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萨特的美学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们要有选择地接受,从而推进当代美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3]Jean-Paul Sartre.Situations,I[C].Essais Critiques,ed.Paris:Gallimard,1947.

[4]Husserl,Edmund.Ideas: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 Pure Phenome

nology[M].W.R.Boyce Gibson,trans.London:George Allan&Unwin Ltd.,1969.

[5]Jean-Paul Sartre.The Imaginary[M].JonathanWebber,trans.Routledge,2010.

[6]Jean Hering.Concerning Image,Idea,and Dream,Philosophy and Phenomeno Logical Research[J].1947(2).

[7]Cox,Gary.The Sartre Dictionary[M].London: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8.

[8][法]讓-保罗·萨特.萨特文学论文集[M].施康强,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9]柳鸣九.萨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0][法]让-保罗·萨特.萨特论艺术[M].欧阳友权,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许广东)

收稿日期:2022-12-31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新时代天津市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EIE210292)

作者简介:崔昕昕,讲师,博士,从事法国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①杜小真老师在《存在与虚无》中将“facticité”一词首先翻译为“散朴性”,其后将其改译为“人为性”。“facticité”本身具有“偶然”“客观”等含义,萨特用其描写自为的外在结构,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将之直译为“事实性”。

①本质论美学思想执迷于形式,执迷于客体,执迷于现实事物。相反,存在论美学旨在关注非现实,通过沟通和对话等形式使非现实的事物在场。

猜你喜欢
存在自由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中国化妆品(2018年6期)2018-07-09 03:12:42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读者(2017年15期)2017-07-14 19:59:34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环球时报(2012-04-18)2012-04-18 10: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