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彬
摘 要:当前,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小学生接触网络资源的渠道日益丰富,且受自身阅历的局限,在面对互联网中多样的中外文化时,极易陷入认知误区。而语文科目作为承载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时代发展的现状,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问题,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探索出有效的实施路径,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语文;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4-0186-03
教育教学改革方针的不断推进,一方面促进了教育和社会、时代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則传达着一项重要信息,即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而如何培育成为当前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1.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足
当前,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落实、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逐步在转变以往的应试教学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部分教师对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方针认识不足,把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照本宣科”,并且为了让学生加强对本堂内容的记忆,教师还会压缩讲课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当堂背诵,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前对语文教材中隐藏的优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导致语文知识对学生起到的思想引导作用微乎其微。第二,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过于强调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对课文中展现出的优秀文化精神诠释不足,导致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主动建立文化自信的意识不足。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2)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
小学生在思想观念的建立方面处于懵懂阶段,也正因如此,他们在面对网络上丰富的中外文化内容时,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引导,且由于近年来短视频的兴起,多元化的信息不断涌现,学生在面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有趣的流行文化时,极易倾向于被动接受精神内涵浅薄的后者,加之学校教师和家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灌输优秀传统文化的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不高,最终影响到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3)教师对文化自信的教育流于形式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向学生讲授语文知识都是基于语文教材内容进行的,且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教材内有很多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古诗词、民族风俗、传统节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认知视野,充实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过于追求快速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内在思想变化的关注;在课堂活动中,过于强调学生当堂掌握语文知识重难点的效果,而忽视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挖掘,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只是死记硬背课本中的“表面知识”,对课文中隐藏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知之甚少。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根基。当前随着文化大融合趋势愈发明显,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良莠不齐的文化辨别能力较弱,难免受到外来的不良文化的影响,进而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当前学生面临的文化抉择困境向学生提供解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小学生思想模式尚未形成,在这一关键时期,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对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层次研究,并从中挖掘出符合当前学生年龄特征的传统文化部分,比如关于大将军岳飞的故事、屈原的生平事迹等,让学生在拓展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明白爱国是每个人应当且必须具备的品质,明白有国才有家的道理。当然,教师还可以将古今故事进行关联,拉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间的距离,如中国女排精神、袁隆平精神等,这些事迹同样展示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在不断了解中逐步树立文化自信,同时感受到爱国情感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
(1)巧借课堂导入,拓展学生的文化认知
文化内涵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论在哪个发展阶段都有着强大的精神力,且在塑造人们良好的品格方面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为了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找到其中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部分,利用现代化智能教学设备对其进行二次创造,巧妙借助课堂导入环节,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部分融入课堂教学中,指引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展开热情探究,通过拓展学生的文化认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比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关于作者鲁迅的生平事迹引入课堂,如:“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鲁迅的故事。”教师将在课前整理的关于鲁迅的有趣故事讲给学生听,以此让学生对鲁迅有初步认识,并对他的爱国思想有初步感知。然后教师继续:“大家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鲁迅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有一个好朋友,大家想不想认识他?”教师随即展示闰土的画像,并板书课文题目——《少年闰土》。之后带领学生展开课文的深入学习。教师通过改变以往通过简单谈话导入课文内容的方式,对其进行丰富润色,以此拓展学生的文化认知。
(2)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经典名作、神话故事等,这些无一不透露着中华文化的优秀和魅力。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改变之前僵化单一的“我说你听”的教学方法,而是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改进,一方面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方式,调动学生对语文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为之后讲授语文知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则能通过重组教学结构,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中,在了解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文化自信。比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元日》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春节放鞭炮贴春联的热闹情景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带领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分析学习,让学生对“爆竹”“屠苏”“曈曈日”“新桃”等词有深入了解,待学生对该古诗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師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现在过春节有哪些习俗,有哪些庆祝活动,春节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教师通过安排学生讨论,既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还能增加课堂活动的活跃度,加深学生对春节的认识。当然,这首古诗不只是表面上庆祝春节那么简单,教师可以对诗人王安石的生平事迹进行拓展,借助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的创作心境有了更全面了解,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爱国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3)充实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对课本教材有全面把控,还要善于对教材中隐藏的“文化精华”部分进行拓展,在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案时,可以充分借鉴网络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充实,使教材发挥其最大的“育人”作用,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当然,在充实教材内容时,教师可以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相关资料、网络中的视听资源,还可以充分借助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就地取材,如此既能拉近学生同优秀文化之间的距离,对中华文化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还能让学生在深入了解身边优秀文化的同时,建立文化自信。比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节课时,教师除了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详解,还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优质的相关视频内容,让学生在具有冲击力的视频体验中,对战争有更清晰的认识。此外,教师可以将本地的红色文化景点引入其中,并向学生讲述其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切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感,同时感受到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无私付出、舍身奉献有更深刻的体会,并在深深的震撼中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量,让学生在开阔文化视野的同时,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4)加强读写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密不可分的,且受考试分值的影响,尤其以阅读和写作最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训练,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加入丰富学生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自由表达的环节,让学生在创意表达中学会梳理自己的语言表达逻辑,在表达中展示自己的思想内涵,并学会熟练运用文字将自己的内心情感抒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既训练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夯实了学生的文化基础,还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深度。比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入《敕勒歌》这首古诗,让学生感受下古人描述的草原之美,体会到草原的苍茫和辽阔。之后再带领学生学习《草原》这篇课文,并引导学生将老舍的《草原》按照文章线索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朗读,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作者的文字描写中感受到蒙汉情深、依依惜别之情。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入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感受到各民族间的深切情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写篇读后感,引导学生学会用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此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
(5)拓展课外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部分教师受自身认知的局限,将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任务局限于课堂,并且在教学内容中盲目加入过多的传统文化,导致其与课本教材内容的融合性不高,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的文化熏陶不够连贯,甚至过于跳脱的教学内容会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到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将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场所进行适当拓展,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同教材相匹配的部分,其余内容则可以拓展到课堂之外。具体操作为: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后,可以给学生留下具有发挥空间的文化课题,如要求学生在节假日参观革命纪念馆、观看抗战电影等,并以此为作文主题,让学生写一篇与参观活动、观看的电影相关的作文,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更能体会到历史真实、文化传承的意义。第二,教师在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比赛或讲座,比如在特殊的节日进行手抄报比赛,书法、国画、诗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对传统文化有更加丰富的体验;或者采访当地的劳动模范,革命英雄,让学生在当事人的口述中感受到刻在骨子里的民族精神,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而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比如巧借课堂导入,拓展学生的文化认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充实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加强读写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拓展课外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等。语文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型改进,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获得对文化的认同感,在优秀文化的启迪中获得对文化的自豪感,最终培育出他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马淇毓,邹青灼,韩伟俊.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20(07).
[2]邹鄂生.小学语文教学“文化自信”落实的思考与实践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