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优化广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2023-08-31 01:41黄云振黄春秀谢俏静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中

黄云振 黄春秀 谢俏静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高质量教育,在高中阶段应扭转“唯分数”导向,建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作为高中评价改革的一环,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落实立德树人、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意义。但在现实层面,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应用不足、智育评价占比较高、学生实践记录有限且与学校办学理念脱节等现象。优化的着力点是进一步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和保障政策,深入研究和培训,将综合素质评价融入学校办学和管理过程,从而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 高质量教育体系 普通高中 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9-01-04

黄云振 / 广西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从事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研究;黄春秀 / 广西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从事教育管理研究;谢俏静 / 广西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从事民族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南宁 53002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广西高考综合改革专项重点课题“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广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用实践研究”(2021ZJY1743)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背景下,人民对更优质、更均衡教育的期待日益增长,因此需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改革现有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育人机制。普通高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仅承担着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任务,而且也承载着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为步入社会作准备的使命。高中阶段的教育需要突破“唯分数”“唯升学率”的教育锢疾,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阶段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探索优化实施的路径,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高中阶段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意义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离不开教育评价改革的牵引。通过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以综合评价统筹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的改革,是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现实回应。

(一)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以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引领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要将立德树人摆在中心位置,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五育并举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1]高质量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更应该发挥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从智育评价功能转向立德树人为载体的综合评价功能。高考綜合改革实行依据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招生录取新机制(以下简称“两依据、一参考”),体现高考从以选拔性评价为主向选拔性、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转变。发挥“一参考”功能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建立模块,考查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责任担当、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并以过程性记录的方式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关键事件记录到系统中,通过全面记录和评价,将学生的道德品行、在校表现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促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具体,更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

(二)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的必要环节

教育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关系到科学教育观和人才成长观的建构,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要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的要求,完善科学教育评价的体制机制。相比高考侧重智育的选拔性评价功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在记录学生在高中阶段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方面的表现,通过对日常表现进行考核,促使学生自主发展,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促进选拔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使普通高中教育评价体系更为完善。

(三)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推动高中学校多样化办学的有效方式

高质量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多样化需求,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在开放中成长、在交流中发展的教育体系。高中阶段学生的需求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如果普通高中学校办学“千校一面”,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缺乏选择空间,学生的个性将会受到限制。教育部出台《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要求关注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情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是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等多种模式,探索人文特色、科技特色、艺体特色等办学类型。作为对特色化办学的回应,应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校特色办学水平和学生的个性成长情况。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学生个性化成长评价数据,使教育行政部门及普通高中学校能够定期根据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要求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针对性地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多样化办学。

二、广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存在的困境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培养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学生高中阶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的系统化评价。广西于2021年秋季学期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并在全区范围内部署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2021年秋季学期起进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提供综合素质评价服务,并将在2024年起生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为高等学校录取提供参考。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以来,全区各市制定方案、各普通高中学校确定联络人员、师生参与综合评价记录,全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记录数据提升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

(一)评价应用:过程性评价应用有限,结果性评价需完善政策衔接

在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结果能够发挥过程性评价功能,通过阶段性呈现学生写实记录,促进学校、家庭共同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结合学生优势学科学习情况等信息,作为学生选课走班的参考;结合艺术创作与成果等特色维度信息,为学校开展学生发展指导提供参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应用均存在一定困境。一方面,过程性评价的记录不足,不利于学校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例如作为学生发展重要环节的生涯规划指导、专业报考指导,需要有相应的学生社会实践、研学活动以及职业体验的反馈信息作为参考,但是这一部分全区数据录入较少。以2022年秋季学期至今的统计数据为例,研学活动以及职业体验的数据在劳动与社会实践模块的占比仅为8.54%。另一方面,已实施新高考的省份出台文件明确高等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办法,将评价档案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但高等学校层面近年出台的招生简章对于综合素质评价应用的表述较为简化,缺乏针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参考的具体要求,仍需加强与各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用方面的政策衔接。

(二)记录主体:师生参与评价记录不均衡,仍存在重智育评价现象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写实记录、自我陈述和教师评语为主,学生记录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参与的客观事件、内心体验以及相关成果,并基于个人成长记录完善纪实性陈述。“在综合素质评价主体格局中,教师依然是信任程度最高且最为重要的主体”。[2]教师则一方面负责指导学生记录并收集佐证材料,另一方面对学生各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价。但在实践中,多元评价的模式仍然受到学校自上而下管理方式的限制,由于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大,开展综合评定、佐证材料收集指导等工作又会占用教师较多工作之外的时间,因此容易将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过程性评价转变成终结性评价,也容易导致评价内容出现趋同,存在重智育、重学业成绩的现象。以2022年秋季学期全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例,学业成就填报数据占比达到75.88%。此外,受到区域教育水平差异、教师个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记录有限,在填报任务的约束下,教师成为了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主体。2021年秋季学期至2022年秋季学期全区普通高中师生综合素质评价填报比例如表1所示。

可见,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际填报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仍然存在,且学业成绩填报数据占据的比例较大,这容易导致重智育、重结果评价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成长、综合能力提升、身心健康、情绪态度等方面的多维度评价。

(三)记录内容:学生实践体验记录比例较低,与学校办学理念关联不紧密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成长记录,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级评价,形成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意见,并在高中三年结束后形成最终毕业报告册。学生的成长记录要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定量的记录包括参加党团活动的次数、艺术创作与成果数量、参与文体比赛获奖情况、社会实践的次数等,定性记录则是成长的感动感悟、阶段学习的小结与反思、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艺术审美与体验等。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记录数据进行比较,对2023年春季学期数据进行统计,记录数据量排名前三的维度分别为感动感悟、健康生活方式、生活技能鍛炼。各个模块数据量排名前四的子维度,子维度数据量在相应模块数据总量(仅统计前四子维度)的占比如表2所示。

通过对各子维度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当前学生虽然积极参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长记录,但是定性的成长记录占据比例较大,较多评价内容来自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体会,且部分记录较为简略。这些成长记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长体验,但是其反映的是学生的内隐素质,“个体内隐素质的结构异常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3],评价存在“不可比性”,难以提炼成为学生成长的关键事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对学生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培训不足,且受制于高中学生群体庞大、教师工作繁忙等外在条件,一定程度上造成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形式化;另一方面是缺乏学生成长过程评价与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办学的衔接。在对我区特色高中开展调研期间,有学校管理者提出,学校打造了包括社团、文化节等多种主题活动凸显人文特色的办学理念,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特色主题,但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对学生参与特色主题学习活动的成长情况开展评价,可见当前部分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办学过程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关联度较低,学校的特色化办学理念没有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呈现。

三、优化广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

高中阶段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需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制度保障。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效果,关系到高考综合改革的成效,对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需要正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的复杂性,鼓励多方参与,化解当前困境,提升我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一)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和保障政策

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用的有效性,不仅能够将过程性评价结果应用到学生发展指导、选课走班等环节中,同时也能使终结性评价结果在高等学校招生阶段得到有效应用。因此需要完善从政策制定到运行机制的一系列过程,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阶段的评价结果应用到高中学生评价体系中。在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中,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常态管理机制,对照教育部《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对于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要求,聚焦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办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监督学生收集在校生活的过程性材料,避免在期末才突击完成材料收集工作。同时,需要结合相应的评价工作制度,建立本校操作性强的工作程序,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章可循。在实施结果评价上,各高等学校的招生简章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用的方式、内容及要求应当更加具体化,以定量、定性的方式规范招生录取环节参考的具体内容,同时兼顾区域差异,按照同层次地区、同层次学校制定参考标准。

(二)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加强研究和培训

教师是普通高中学校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核心,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当引导教师掌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和形式,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路,解决“怎么评价”的问题,进而能够指导学生参与自我成长记录与评价。一方面,从教育研究层面引导教师充分学习教育评价理論和政策,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深入教育评价改革实践的研究,促进教师队伍转变教育功利化的倾向,把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另一方面,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与主体——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及学生,对评价的认同感、评价方法掌握的程度等,都会对评价的效果造成影响,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培训,提升参与主体评价的能力。由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对学校管理者、教师的培训,主要聚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关政策、教育评价理念以及评价方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具体策略。由学校组织对家长及学生的培训,引导家长通过学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了解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使用,配合学校指导学生记录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做好学生成长规划。指导学生学习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结构与数据录入方式、主要模块以及相关维度,引导学生及时记录成长经历和体验,把握评价重点。

(三)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融入学校办学和管理过程

素质是个体内在的修养和品质,与外显行为不完全一一对应,加上作为整体的综合素质难以分解,加大了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难度。由于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无法直接进行观测和评估,需要让学生在充分展现自我的过程中了解和发现自我,增进学生对素质发展情况的评价。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应当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在规范开设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拓宽展示自我的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地发展。同时,普通高中学校需要结合校内外资源,丰富硬件设施配备,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提供校内外实践课程,为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保障。2014年至今,已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其中的一环,推动高中阶段教育评价向全面评价转变,进而以考试评价的杠杆撬动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教学行为从育分数向育人转型,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的重要抓手。在实践层面,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仍处在优化发展阶段,仍需关注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内隐素质变化进行的测量和评价,优化综合素质评价在过程性评价环节的应用,以及在结果应用过程中关注教育公平,兼顾综合素质评价与区域教育资源均衡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管培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J].教育研究,2021,42(3):13.

[2]辛涛,张世夷,贾瑜.综合素质评价落地:困顿与突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2):13.

[3]刘丽群,屈花妮.我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两难困局[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0):96.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普通高中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实施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普通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
高考改革且变且思且行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