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祺,张 威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药学院,江苏南京 21180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的要求不再满足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是越来越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在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概括来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国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改革研究对象涉及大、中、小学等各教育层次。高职教育体系承载着孕育技能型人才,促进创业就业,推动社会发展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重任。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医学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所以高职医学院校应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高职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专业知识和技能。高职医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备精湛的实践操作技能。②交流和协作能力。医学相关行业需要经常与患者、家属、医疗团队等进行多角度、多维度、多层面的沟通和协作,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促进有效交流和协调。③职业道德和责任感。高职医学生要具有正确的医德观念,时刻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安全,尊重患者和家属的权利,承担起医疗工作的责任,具有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④自我习得和提升能力。医学科学知识和技术不断发展和变化,高职医学生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自我学习和深造的能力,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适应医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挑战。高职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体路径有:①核心素养嵌入培养目标,专业技能和核心素养一体化;②营造医学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精神文化渗透;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双重滋养;④提升教师理念和素养,打造结构化教师团队;⑤搭建个性化学习平台,培养医学思维与创新力;⑥建设核心素养共享资源,引进走出开放发展;⑦构建完善制度保障,细化考核评价机制等。
对分课堂是2014 年复旦大学心理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3个基本环节,也称为PAD 课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的时间和权责进行重新划分,将一半课堂时间和组织教学的权力交给教师用于讲授学科知识,另一半交给学生用于进行讨论为主的交互式合作学习,并且把讲授和交互式学习在时间上分隔开来,促进学生在两个过程间不断内化吸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在不同分角色中来回切换,如“引导者”“讲授者”“评价者”等,而学生则随之成为“接收者”“交流者”“发现者”等。学生在自主分配学习时间的同时,承担教育的责任,成为教学过程的决策者,有利于自主自发地进行思考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充分优化教学质量。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可以促进高职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于一年级第2学期开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各类分析方法,教学内容为五个模块:定量分析概述、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色谱分析。
在模块三分光光度分析中,项目二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糖浓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快速、高灵敏度的常用定量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检验、环境检测和药品质量管理中微量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测定。此方法是分光光度分析中的第一种方法,内容占比大、难度高,其中比色皿及其正确操作技术为《临床检验技术》《检验仪器综合》和《临床检验新技术》等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授课对象为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年级第2学期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了解光吸收定律基本内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基本概念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在能力基础方面,学生已掌握分光光度分析实验前的样品采集与处理、数据获取与分析、仪器按键功能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该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较正、思维活跃、主动性强,但面对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有时会有畏难情绪;在不了解所学知识到底对检验专业有何用处的情况下,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策略、内容和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标准。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列于表1。
表1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程采用“一平台、两环境、三结合”的“线上-线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归纳教学法实施教学过程。“一平台”: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按学习节点发布相应任务,推送课程参考资料,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学生在线实时讨论,教师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两环境”:将校内实训环境与虚拟仿真实训环境有机结合,通过不同环境下的虚实结合和反复操练,来强化专业技能,解决教学难点,提升岗位匠心力。“三结合”:课前学生自主调查探究与教师引学相结合,课中小组交互式学习和教师讲授相结合,临床检验案例与真实生活案例相结合,贯穿教学过程,渗透教学重点,提升知识内化力。
1.5.1 预学调研,仿真训练,线上线下,分享讨论
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推送本次预学任务:分小组对比色皿的材质、规格和应用范围进行预学调研。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分小组调研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线上仿真训练,学生上传仿真实验结果,教师评价与生生互评相结合得出仿真训练成绩;学生在讨论区提出问题,师生在线共同讨论,教师发现学生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调整教学方案。
1.5.2 案例导入,线上线下,激发兴趣
教师以生活中有色饮料的浓度测定作为案例,提升课程趣味性,引出课堂主题——比色皿及其正确操作技术。教师手中有两杯橙色饮料,一杯颜色深,一杯颜色浅,学生可以通过颜色的深浅,判断出饮料的浓稀。但是,两杯饮料的具体浓度,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得出,需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来进行检测。检测时,不能把饮料杯直接放入仪器,而应该采用比色皿盛装样品溶液。在案例导入中,通过三维动画解析肉眼粗略通过颜色判断饮料浓稀的原理,通过视频解析分光光度计精确检测饮料浓度的原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引领学生对科学产生实验探究的好奇心,从而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
1.5.3 预学交流,线上线下,共同参与
教师安排学生将课前预学的内容以小组汇报的方式进行分享和展示,进一步探究比色皿的基本知识:构造、规格和材质。汇报结束后,教师补充讲解比色皿的材质与使用范围的联系。通过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血糖浓度这一临床检验案例的介绍,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依据入射波长选择合适比色皿这一知识点,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向往。
1.5.4 操作演示,线上线下,精准示范
教师展示、点评学生课前仿真实验成果和讨论区讨论状况,总结学生在比色皿使用前、中、后所遇到的问题,播放操作演示视频,精准示范,突破重难点——比色皿的正确操作技术。在观看视频过程后,学生提问——倒液不小心倒多了怎么办?教师现场演示,展示精湛技能,帮助学生化解疑问,并提醒学生在学习通上可以反复观看演示视频,克服遗忘。
1.5.5 技能夯实,线上线下,互竞互促
教师提供三组实操图片,组织线上线下学生共同进行“大家来找茬”游戏,找出图片中的操作错误,进一步夯实技能。在教师评价的同时,同学们相互评价、相互补充,全体学生互竞互促、力争上游、共同进步。
1.5.6 归纳总结,效果提升
教师将琐碎繁多的知识点总结成脉络清晰的“五言口诀”:“小小比色皿,玲珑又剔透。成双又成对,使用大讲究。紫外用石英,可见用玻璃。手拿毛玻面,清洗内外壁。装液先润洗,体积3分2。水滴要擦净,手法轻柔细。光路对仔细,规范记心间”。老师通过熟记口诀的方式帮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框架,达到简单记忆、轻松内化,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教师继续组织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教师巡视,走近学生,交流、提示、纠正,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的精神。
1.5.7 课后拓展,仿真训练,技能提升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提醒学生课程PPT、演示视频和动画等资源均已上传学习通,以供线上学生查漏补缺;学生可以多次进行仿真训练,有问题可在讨论区提出,教师会在线上及时回复,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技能提升。教师对学生提出寄语,希望检验专业学生能够秉承“检以求真,验以正德”的精神,为未来投身临床检验大健康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教学实施过程见图1。
图1 教学实施过程
遵循高职教育特点,结合线上、线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和在线仿真实验平台,开展项目化教学,将教学内容与目标转化成具有实用价值的工作项目,使得课堂贴近岗位运用实际。教师采用生活案例与临床检验案例进行双引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课程结构完整、内容饱满、联系专业紧密。通过动画、视频、游戏和口诀等资源和方式,化繁为简、精准示范、寓教于乐,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鼓励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碰撞和交流,推动学生进行有效的交互式学习,且课程思政全方位渗透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