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慧俊
摘 要:历史主动精神是熔铸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的核心精神基因,从本真内涵看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主线,从理论维度看是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要点,从实践向度看更是推动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主要动力,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指向、发展导向和路径取向上具有高度契合点,不仅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与时效的关键精神资源,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精神载体,须在注重教育主体发展、打造多元教育载体和探索实践教育方式等多个环节发力,更好引领思政教育取得立德树人的根本成效。
关键词:历史主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点;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9-0004-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凝结着党和人民的重要成长,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这一精神不仅是改变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精神财富,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迈向更高阶段的精神力量。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很显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能够说服人并不断掌握群众的关键手段,更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凝聚起最大人心的必然要求。如何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历史主动精神更好地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立德树人根本成效是我们亟须回答的问题。
一、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意蕴
(一)历史主动精神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主线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2]。从历史纵向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挑战时都展现出的主动精神、担当精神,即历史主动精神成为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革命实践中熔铸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重要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发展,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带领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建设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重要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论证了改革开放这一决策的科学性,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创新形成了特区精神等重要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感染疫情的交织叠加,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带领人民实现了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的更高层次跃升,并在发展实践中熔铸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总之,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精神的积淀中都蕴含着不畏困境、主动担当和主动作为的精神基因,这种基因熔铸而成的历史主动精神成为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一条主线。
(二)历史主动精神是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集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维要素为一体的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形态,本身包含理论关键要素的“四位一体”,实现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论创新与发展[3],奠定了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更深层次的方向性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中国具体实际到在二者结合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转变,这一转变凝结形成了一系列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彰显中国发展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这些理论成果的背后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发展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的基础上展现出的对理论发展的高度主观能动性,彰显着历史主動精神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主观意志与客观实践的高度契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在实践指向、实践过程、实践任务等具体环节上是不同的,与之相对应的,不同时期的理论发展须根据实践情况的变化作出动态调整,动态调整的过程更是理论发展主体克服自身认知局限与错误思潮进行斗争的过程,简言之,即战胜主客观一切挑战,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主观意志与客观实践高度契合后的科学表达。其二,理论发展与实践发展的高度互补,理论的发展源于实践问题的解决这一根本,在实践问题的解决中上升为经验总结,并在经验运用到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升华为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一般性理论与特殊性发展实践的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发展具体实践实现了高度契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二者间达成了理论与实践互补发展的良性效果。无论是面对客观实践时的多重挑战,还是应对理论发展中的多重瓶颈,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将反思与行动相统一,在践行历史主动精神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发展实践中实现创新式突破。
(三)历史主动精神是推动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主要动力
新时代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彰显着党中央对历史主动精神的始终坚守和创新发展。从现实的维度看,历史性成就即是人民群众能切实感受到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建等各个领域发展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历史的维度看,历史性成就即是党在推动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付出的努力所发生的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的体现。当然,贯穿历史与现实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主动精神的始终坚持和发展,这一精神在推动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发挥的主要动力作用体现为事前预见性、事中斗争性和事后反思性,并逐步构建起了一整套紧密联系的主动性作用机制。其一,事前预见性主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格局和发展格局,即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及国家与国家间关系的处理能站在更长远和更高远的视野进行权衡和考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最有力的论证,力求在实现国家发展的基础上为世界发展贡献大国智慧和力量、展现大国担当和风貌。其
二,事中斗争性主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即通过不断强化党的自身建设进而实现对社会发展顽瘴痼疾整治水平的跃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正是推动我国不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性目标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长远性目标的重要抓手。其三,事后反思性主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问题意识和发展导向,即通过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发展问题的精准把握和政策实施后存在问题的精准反馈,进而推动我国发展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党和政府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经过了从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到将其上升为顶层设计、为脱贫攻坚战制定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再到脱贫攻坚过程中“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解决等,这无疑是党和政府将问题意识落实到具体政策制定中的具体表现。
二、历史主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分析
(一)历史主动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根同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历史学习的高度重要性,一方面,体现在党中央将对历史经验的学习融入到治国理政的发展实践中,生成并发展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是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彰显。另一方面,体现在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一系统的历史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开辟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渠道,历史主动精神是党中央将历史经验充分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重要精神体现,这一精神的发扬在目标指向上与思想政治教育是高度一致的,二者在铸魂育人、影响社会主体发展方面具有同质化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凝聚起最广泛的主体力量,历史主动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无疑是最有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载体”,二者在发挥独特育人效应的同时可实现融入式育人效应的最大化。就独特的育人效应看,历史主动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力求激发社会主体的主体性,培养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担当精神,着力实现社会主体由精神被动转向精神主动、由精神主动实现行动主动的转变;相较于历史主动精神的育人效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从更加广义的层面,以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影响教育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使教育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达到思想上的认同、情感上的自信和行为上的自觉。就融入式的育人效应看,历史主动精神可从目标、载体、资源等多个方面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历史主动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发挥其更坚实的精神伟力作用。
(二)历史主动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只有在历史地考察物质生产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一定社会形态下自由的精神生产[4]。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的精神动因,历史主动精神既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伟力,又彰显着对时代发展和实践发展的有力回应。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感染疫情交织叠加,為各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全球卫生健康合作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百年大党,在应对全人类发展共同难题时及时有效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党智慧和历史主动精神,同时又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凝聚最广泛社会主体力量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二者在育人的合力效应方面仍有可提升空间,一定程度上在现实和历史两大维度上达到了同频共振。从现实维度看,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扬旨在使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论断达到科学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进而最大化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实质是广义层面针对更广泛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受教育主体的思想困惑为出发点,在一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资源的支撑下,对其进行思想理论、情感认知和实践行为上的科学引导,二者均指向主体思想意识上的改变;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实现的历史性成就,一定程度是对历史主动精神得以发扬的生动的实践彰显,但对这一精神的发扬很显然仍存在较大的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正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迈进,在立德树人育人成效上有所提升,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仍需在“大思政”建设的大潮中向前发展,总体上看,二者的发展虽有所成绩和体现,但都存在“面”的拓展和“质”的提升两大主要问题。
(三)历史主动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强调了历史主动精神已熔铸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进程中,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就提到要增强历史主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导,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成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阐释[5],一定程度上为发扬和传承历史主动精神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关键是要不断推进这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而重要抓手即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元素、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这一结合的直接途径和重要手段。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扬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路径趋向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首先,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重要前提与基础,坚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并将其与中国发展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实现我们党的理论发展和创新,才能为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扬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铸牢理论和信念基石。其次,在理论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实现的重大理论的突破集中体现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重要发展,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在内容构成上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又在生成逻辑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结合,指导理论的发展是我们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写照。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也着实彰显着我们党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斗争精神的发扬等重要精神内涵,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精神资源。最后,在实践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都表征着历史主动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扬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也为历史主动精神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向。
三、历史主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一)注重教育主体发展,提升历史素养
历史主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影响并塑造社会主体思想和行为的应然过程。将历史主动精神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高质量的实然成效,必须牢牢把准教育主体的发展这一核心任务。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强调了开展“大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即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6]。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提出了“大思政课”要善用之的明确要求。首先,历史主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应实现高质量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以增强大中小各阶段教师和学生两大重要主体的成长与发展为抓手,通过强化唯物史观理论基础教育,教师在树立大历史观的视野基础上为学生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历史意义,进而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体悟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所具有的实践伟力,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最抽象宏阔的精神体现即历史主动精神分阶段、分层次地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建设中,力求实现“大思政课”向“大思政金课”的转变;其次,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性更多地体现在我们党带领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体奋力实现我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生动实践中,因此历史主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更大的实效性,就必须进一步拓展历史主动精神弘扬的社会主体面,通过运用多种渠道和教育方式,发挥“大思政课”建设的“社会溢出”效应,以历史观教育和历史素养提升影响社会大众的思想塑造与实践行为,以此实现历史主动精神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影响的最大化,即以社会主体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凝聚起最广泛的力量主体,力求实现“大思政课”向“大思政”的转变。
(二)打造多元教育载体,厚植历史情怀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7]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是否能够在重视程度上得以最大化,在教学内容上是否能够适应最新的发展形势,在教学实践中是否能够取得重要成果。而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必然是应有之义,历史主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从历史理论素养到历史使命担当的跃升,历史情怀的培养是连接二者的重要纽带,因此必须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和学史崇德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把握历史情怀培养的主基调。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在创新教育载体上实现更大突破。一方面,推出具有思政元素的历史主动精神物质化载体,历史主动精神集中体现和蕴含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精神产物中,在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进行研究和阐释的基础上,推出历史主动精神转化的实体平台既是一大挑战,也是实现历史主动精神现代转化的重要形式,同时更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的重要形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集中展示党的百年历史、百年奋斗和百年成就,为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重要平台,应在每一模块和单元中重点推出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百年奋斗和铸就百年成就中的精神解读,并在手工艺产品设计和标志性建筑设计等方面不断融入历史主动精神元素,使社会大众在观展的过程中更近距离地感受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伟力。另一方面,选树践行历史主动精神的典型性人格化载体,历史主动精神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中迎难而上的一批批榜样人物的生动实践中,这些杰出人物和榜样人物无疑是践行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人格化载体,因此应在积极选树各行各业榜样人物的基础上,将其奋斗事迹通过思政课堂、社区乡镇街道、企业、事业单位等多平台予以宣传,使社会主体能更生动地体悟历史情怀,真正在内心深处达到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高度认同与高度自信心。
(三)探索实践教育方式,展现历史担当
历史主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主体的实践行为,主要表现为在风险考验和困难挫折面前敢担当、善担当和能担当,这一实践效应的实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化理论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拓展适应历史主动精神和社会主体的实践教育方式。其一,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融入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政课不仅应在课堂内容讲授上注重唯物史观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依据多样化、个性化、地域性和针对性等特点[8],通过丰富课堂辩论、情景剧等课堂实践形式夯实学生对于历史主动精神基本内涵、重要意义等理论知识的认知,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通过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等形式近距离地感知与体悟历史主动精神在不同主体上的表现形式,真正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时期、各行各业不同主体对于历史主动精神的扎实践行。其二,强化课程思政实践特
色。课程思政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形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历史主动精神生动体现为各行各业杰出主体对自身职责和使命的高度担当,其在领域覆盖上具有广泛性,因此课程思政中对历史主动精神的融入,可从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实现学生主体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其三,发挥网络新媒体实践效应。网络新媒体在传播效应上具有强大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当前愈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重要阵地,因此网络新媒体的有效使用可以在最大化地了解社会主体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把准历史主动精神在社会主体思想和行为实践上呈现的“缺口”,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公众号平台宣传奋斗者精神事迹,以及通过开发设计如“重走奋斗路”等与历史主动精神相关的游戏软件,使社会主体对历史主动精神的体悟能达到思想认知到实践行为的转变,进而逐渐内化为指导社会主体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历史主动精神既是彰显中国共产党历史智慧的精神结晶,也是指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推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动力,更是开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资源和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9],因此推进历史主动精神立体式、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和具体环节,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更加坚实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7.
[3] 刘水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
[5] 耿芳兵,彭庆红.论历史主动精神的唯物史观底蕴[J].思想理论教育,2022(11).
[6] 吴晶,胡浩.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N].光明日报,2019-03-19(1).
[7]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光明日报,2022-04-26(1).
[8] 李兴华.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21-06-09(7).
[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