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思政元素的“经济地理学”“金课”建设路径研究

2023-09-01 21:38赵传松
关键词:金课育人思政

刘 凯,赵传松

(1.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2.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学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深远影响[1-3]。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高校管理工作者以及专家学者围绕“课程思政”,从高校、专业、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实践和深入探讨[4-7],对于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实现育人价值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

课程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解决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提高课程质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金课”建设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自2018年6 月“金课”概念被首次提出以来[8],逐渐成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目标任务,打造“金课”的实践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学术界就如何打造“金课”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关于如何打造“金课”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从资源驱动转向制度驱动[9],对各教学环节和模式进行融合创新[10],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体系[11],构建混合式金课理论模型[12],引入设计思维方法[13],建立伦理责任[14],重视实践教学[15],做好“四个结合”等[16]。这些研究观点对于进一步提高“金课”的质量具有参考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当今的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强化国情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因此,高校各类课程均需要融入思政元素,“金课”建设既需要体现“两性一度”目标,也需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一、课程思政与“金课”建设的逻辑关联

在“金课”建设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教书”和“育人”高效融合的内在要求。无论是从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看,还是从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看,高校教师都需要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教书育人能力。“教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理论和方法,“育人”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通过“教书”让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夯实学生的理论功底,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并且进一步针对所学习专业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索。通过“育人”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如果说“教书”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那么“育人”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以“两性一度”为基本要求的高校“金课”建设,主要侧重于从课程内涵式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维度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就是更加侧重于“教书育人”中的“教书”环节。据此,在“金课”建设中进一步融入思政元素,能够在课程授课过程中达到对学生“教书”目的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育人”目的,这是“教书”和“育人”高效融合的内在要求。

在“金课”建设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的内在要求。具有正确的政治取向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需要持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今社会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明显,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也更加多样化,仅仅依赖思想政治课程已不能更好地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显性的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课程是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17]。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直接引领的方式达到德育的效果,而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可以间接起到德育效果。因此,在“金课”建设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各门课程进行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不同类型课程形成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内在要求。

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金课”建设的意义

将思政元素融入“金课”所产生的意义有诸多方面,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分析对于“金课”而言具有的意义。

第一,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可以有效增强“金课”的育人功能。质量意涵是“金课”建设的逻辑起点,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更加侧重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更能够实现各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充分挖掘出“金课”的思政元素,对于“金课”在“两性一度”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育人功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可以有效丰富“金课”的授课内容。当前,部分专业课教材的内容存在时效性差、课程思政元素缺乏、创新性不高、重理论轻实践、与学术前沿疏离等问题,仅仅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更不能达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任课教师需要不断自觉地根据全球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政问题、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理论或方法所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历史上可借鉴的典型问题等不断丰富授课内容。在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开发其中的“德育”内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并使之成为授课内容,可以使原有授课内容得到有效丰富和拓展。

第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可以有效提高“金课”的教学效果。即便教师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高、讲授内容深刻或者语言幽默,也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始终集中精力听讲。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思政元素,从长远看对学生是一种德育,对这一节课的短期效果体现在,即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转化为学生勤奋学习、认真听讲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方式除了讲授之外,也可以是微课视频、翻转课堂、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通过授课方式的变化可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进一步增强“金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地理学”课程“金课”建设的实践

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让专业课程也具有育人和思政的价值,笔者任教的“经济地理学”课程“金课”建设以“两性一度”为标准,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开展教学改革,形成以下实践方案。

(一)结合课程特点,设置课程思政目标

地理学以地球表层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接地气”的经世致用学科,学习地理学对于学生了解并认识我们的地球家园和国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地理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以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具有天然优势。在“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提出之前,地理教师就已经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面对当今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每个中国人更加需要对我们国家当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一带一路”倡议、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布局、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等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就赋予了与这些问题息息相关的地理学课程教学新的使命。作为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重要的一门人文与经济系理学类专业课程,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是“经济地理学”课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工作。“经济地理学”课程原有课程目标主要集中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方面。知识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能力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研究对象的现实问题。在原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地理学这一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精神,“经济地理学”课程进一步设置课程思政目标,让课程目标凸显立德树人。通过设置课程思政目标,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设置课程思政目标之后,“经济地理学”课程形成明确的“知识—能力—思政”新三维课程目标,为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二)根据价值导向,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首先需要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体系化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依托教师的授课水平以及展示方式呈现出来。“经济地理学”课程研究对象涉及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不同要素,尤其是人类经济活动要素,范围较广,教学内容可以从诸多角度进行丰富和拓展。根据新的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注重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实现思政元素覆盖所有知识点,从而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持续产生影响。

一是通过历史素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思想政治课教师历史视野要广”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不仅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历史视野要广,任何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要具备广阔的历史视野。“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教师具备深厚的历史人文素养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时”与“空”的联系,大量历史素材也成为“经济地理学”课堂中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来源,有效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比如,在讲授“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这一节课中的“17 世纪之前的经济地理学”阶段时,向学生补充和地理学相关的史书《禹贡》《山海经》等在我国历史上的价值;在“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这一知识点向学生补充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典型阶段的背景及其形成原因;在“区域经济差异调控”这一知识点向学生讲授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生产力布局的特点及其效应。

二是通过时代素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情况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中丰富与时政相关的思政元素,不仅是满足这门课程进行思政教学的需要,而且是实现“经济地理学”课程“接地气”和“经世致用”的需要,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同时了解经济社会现状。笔者采取的做法包括但不限于:在“农业区位论”一节,向学生补充国家农业政策,尤其是历年中央1 号文件中的相关表述,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倒U 形曲线学说”一节,向学生讲授我国当前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缩小贫富差距、脱贫攻坚取得的效果,让学生了解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在“跨国公司区位”一章中向学生讲授海尔、华为海外投资的历程;在“经济全球化”一章向学生展示我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我国与主要国家贸易情况,并且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循环”的论述。

三是通过地理学家的故事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在地理学发展的每个阶段均涌现出一大批为学科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地理学家,推动地理学理论、方法、思想不断进步。在“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中,向学生讲授地理学家尤其是经济地理学家的故事是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讲授地理学家的事迹,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他们为地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了解相关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经济地理学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功能,而且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学家展现出的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三)综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达成“金课”和课程思政对高校课堂教学的新要求,高校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教学理念和方法,构建适应新要求的具有课程思政范式的教学方法集合。“经济地理学”课程构建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专题讲座法、分组研讨法和科研导向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选取知识点和思政元素能够有效结合的案例向学生展示,目的是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所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并且达到思政教学的效果。由于经济地理学具有时空特点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所以“经济地理学”课程所运用的教学案例,同样既来自历史素材,也来自时代素材,选取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要素、企业、产业、城市和区域作为案例,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地理学基本的思维理念,掌握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一步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经济地理学”课程所运用的专题讲座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任课教师结合研究方向环境经济和环境管理,向学生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的报告,引导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弥补了当前教材中缺少环境经济地理教学内容的不足,同时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学生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二是任课教师邀请发改委、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等政府部门业务人员以比较灵活的线上会议的方式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所在的山东省、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了解我国相关规划文件和方针政策。三是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学院邀请的知名学者所开展的学术报告,或者参加公开的线上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了解经济地理学了解学术前沿和动态。

“经济地理学”课程所运用的分组研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有必要讨论的问题进行随堂讨论,没有固定的分组形式,而是座位相近的几位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讨论,进行头脑风暴,讨论结束后随机选择若干学生汇报分享讨论结果。二是每学期选择3 个研讨主题,每个教学班分成成员固定的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协作完成研讨内容,并在第5、9、13 周进行汇报和展示。三是课堂辩论,让学生分组就“经济发展可否避免生态环境恶化”“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谁更适用于经济地理学研究”等问题查找资料,并在第18 周以辩论赛的形式进行辩论。

笔者所在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经济地理学”课程所运用的科研导向教学法是指导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引导学生根据学术热点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研究或调查,进一步指导学生凝练出科学问题,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并且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目前,无论是参加学术竞赛,还是发表学术论文,笔者指导的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

由于地理学具有“接地气”的学科属性,野外实习向来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经世致用特征的经济地理学的实践教学同样非常重要。“经济地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祖国城镇乡野,走进典型企业,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而且可以带领学生参访红色文化遗迹,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但是笔者所在学院目前经济地理学方向野外实习理论联系实际和思政效果均不明显,方案和路线需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是目前“经济地理学”课程需要改进的方面。

(四)持续更新教学资源

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保驾护航。原有“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围绕“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进行建设,在新的价值导向下,教学资源在原有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与思政元素相关的教学资源,并且对“知识”“能力”和“思政”三个维度的教学资源进行持续更新。目前“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文献库、视频资源库和教学案例库。教学课件根据当前使用的教材制作,在“智慧树在线教育”网站发布。文献库包括国内外学术论文和经典著作,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读原著也是分组研讨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频资料库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和河南大学的“经济地理学”课程国家级精品课视频、经济地理纪录片、知名学者的学术报告。教学案例库尤其注重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除了包括教学内容设计的每一章节典型区域、城市和企业的案例之外,还包括国际和国内热点新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案例等。接下来拟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形成集群化教学资源平台。

(五)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让评价结果客观反映出“知识”“能力”和“思政”三维目标,“经济地理学”课程构建出较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来充分保障育人效果。目前的课程评价包括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考试内容除了教材中的知识点外,增加运用所学经济地理学基本原理分析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等既能够考察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够体现思政元素的题目。形成性评价是对分组研讨的情况进行评分,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另外,为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自主成长能力,在下一学年的“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中拟增设小组自评和小组互评环节,并体现在形成性评价分数中。

四、结语

高校“金课”建设既需要体现“两性一度”目标,也需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这是“教书”和“育人”有效融合的内在要求,也是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的内在要求,融入思政元素对于“金课”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地理学”课程“金课”建设在课程思政导向下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包括设置课程思政目标、丰富思政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持续更新教学资源、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在内的系统化的实践方案,有助于帮助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与价值观塑造,可以为高校“金课”建设以及高层次地理科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金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