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和路径探析

2023-09-01 21:38张桑桑杨云霞
关键词:冬奥北京思政

张桑桑,杨云霞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西安 710072)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系统概括和阐释。北京冬奥精神为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提供了强力保障,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力量。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北京冬奥精神的提出,毫无疑问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鲜活教材。高校要在深刻理解把握北京冬奥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将北京冬奥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充分发挥思政课弘扬和传播中国精神、时代精神的重要功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1]。思政课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根本问题的关键课程。北京冬奥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要深刻理解北京冬奥精神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深入挖掘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过程中蕴含的各类鲜活资源、人物事迹和思政元素,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加以阐释解读,进而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把北京冬奥精神全面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用党的创新理论、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复兴使命教育人、激励人,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关键作用。

二、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2]。高校思政课只有融入社会现实,用好社会“大思政课”,才能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同频共振。北京冬奥精神以及其背后的冬奥故事,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教学资源支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思想性和理论性,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将促进高校思政课紧扣时代脉搏,其蕴含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将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二是亲和力和针对性,奥运健儿展现出拼搏、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和“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的完美演绎,对青年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贴近感和感染力,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将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三、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大学生价值塑造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将决定其一生的职业发展,也将决定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价值塑造居于首位,是思政教育的首要职责。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要用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艰苦奋斗、追求卓越、自信开放等元素教育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主动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立志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终生。

四、坚持“八个相统一”,有效推动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就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论述[3]。北京冬奥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遵循“八个相统一”基本原则,在教学的目标要求、内容模式、方法手段上体现改革创新,实现“知、行、意、行”的统一,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从目标要求上把好“总开关”,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和思想性。

首先,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办学初心和使命。思政课教学要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确保立场不移、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北京冬奥精神在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向学生展示在比赛筹办、举办中所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成就伟业最可靠的主心骨,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进行政治宣传,而要通过学理分析、理论阐释来回应和说服学生,让学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感悟思想的伟力。思政课教师要学会从学理上讲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什么能够举办成功,北京冬奥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核心要义是什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其次,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反映,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高校思政课要把讲好北京冬奥故事、阐释好北京冬奥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与有效途径,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以奉献国家为己任,以冬奥健儿为榜样,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为国建功立业。思政课和其他课程一样,没有知识传授作为支撑,价值说教也就显得苍白无力。思政课教师要学会将北京冬奥会中蕴含的历史元素、科技元素、人文元素系统地传授给大学生,将国情、社情进行生动的讲解,提升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只有将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内蕴在思政课的知识传授之中,才能使学生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

最后,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思政课要理直气壮地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从建设性的角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信仰信念,强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观点来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再次看到了一个更加强大自信、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国,也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注入了强大动力。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复杂,各种国内外关于赛事举办过程中的一些负面的声音也随之而来。高校思政课一定要把握契机,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积极传播正能量,帮助青年学生提升辨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正确评价社会现象,明辨是非与善恶,做到不传谣、不信谣,牢牢守住思想防线。

2.从内容设计上畅通“主渠道”,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现,只有内容设计更加科学、更加丰富,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首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这既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进行科学把握,又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熟练运用。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通过讲好冬奥故事讲清道理,例如赛事筹办举办过程中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北京冬奥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志愿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的相同点是什么,用系统生动的讲解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进而引导学生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与此同时,要将课程教学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作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让学生领会到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物质遗产、文化和人才遗产中的育人价值,采取现场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模式,邀请冬奥健儿、志愿者、场馆建设者等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优秀参与者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切身感受精神内涵,立志奋斗。

其次,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政课的特殊政治属性决定了在教学内容、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的要求。《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4]。北京冬奥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落实思政课统一性要求,在讲好冬奥故事的过程中,要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同时,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目标要求,遵循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认知规律,实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切实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让学生弄清楚北京冬奥精神产生、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要把北京冬奥精神作为重要资源,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才能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3.在方法手段上打好“组合拳”,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首先,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有会讲、讲好,才能引导学生真懂、真信。思政课教师要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北京冬奥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对北京冬奥精神的内涵实质理解透彻,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就了然于胸,对赛事筹办举办的经验深刻领会,在此基础上要融会贯通地理解与认知党的历史和党的重大理论问题,深刻把握中国精神的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要加强教学研究,对党的创新理论有高度的敏感性和领悟力,通过挖掘北京冬奥精神的理论支撑、实践来源,自觉主动地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问题,有效地为学生正确解答困惑,有效纠正错误观念。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消除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上存在的消极思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坚持读原文悟原理,学习“四史”,培养历史思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以冬奥健儿为榜样,敢于拼搏、追求卓越、开放自信,真正让北京冬奥精神入脑入心。

其次,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青年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阅历、视野的局限,导致在面对复杂的现象和问题时,在错误思潮的影响下很容易迷失方向。尤其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思政教育的正面灌输就起到了重要作用。灌输性不是指“满堂灌”“填鸭式”,而是要结合青年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所谓启发性,就是要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同学生要加强互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用联系、系统、辩证、比较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理性提出问题,发出质疑,以科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青年大学生当前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通过互联网,容易受网络评论的影响。比如,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一些项目我国奥运健儿没能摘金夺银,加之网络负面评论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会存有负面情绪,对国外运动员的表现盲目崇拜;同时,也会有一些学生拒绝接受外来文化,排斥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时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进行正确讲解阐释,一方面,把科学的理论“灌输”给学生,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牌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参与挑战和突破自我的意义,远比输赢更重要;另一方面,要用真实可信、内容生动、道理深刻、形式多样的北京冬奥故事来感染学生,阐释赛事筹办举办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引导学生树立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避免盲目自大、故步自封,用开放自信参与国际竞争,勇于接触不同的知识文化,学习多种思维方式和技能,并能以更加包容的胸襟、高远的目光去清晰地自我认知,多元化地理解世界。

最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显性思政教育主要指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阐释,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隐性思政教育主要指课程思政建设,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将专业课程“思政化”,也不能将思政课程“通识化”,而缺乏思政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5]。弘扬北京冬奥精神,要充分发挥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既要在思政课中旗帜鲜明、自信从容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又要充分挖掘其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比如理工类课程要发掘冬奥会中对自然之美、科技之美的呈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人文类课程要发掘其对人文之美、艺术之美、历史之美的呈现,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志愿精神,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猜你喜欢
冬奥北京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北京的河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