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3-08-31 17:47:21吴勇川张志宾谢宗波戴荧那兵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6期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德育

吴勇川 张志宾 谢宗波 戴荧 那兵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手段,其在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和培育中的作用已被充分证明,并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同和推广。为完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结合新工科建设下化工专业学生对外语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诉求,分析了当前“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该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思路,从教学目标的修订、思政内容的挖掘与融合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新工科;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德育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认证视域下我校‘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化工专业为例”(JXJG-21-6-22);2021年度东华理工大学校教改基金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虚实结合的化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以专业实验为例”(DHJG-21-43);2021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的改革与探索”(202102217007)

[作者简介] 吴勇川(1985—),男,江西鹰潭人,博士,东华理工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化工系讲师,主要从事环境水体中污染物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6-0108-04 [收稿日期] 2022-12-14

为应对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国际竞争新形势,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能支撑我国科技创新的创新人才和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新工科建设“北京指南”开篇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1]。

2020年5月,教育部就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实施专门下发文件给出指导意见,提出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观,即高校教育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门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摒弃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负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只负责专业知识传授的教育观念[3]。

“化工专业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联系化工专业知识和公共英语的专业课,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方面起到重要作用[4-5]。在该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兼具专业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优秀教学资源,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化工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我国化学化工企业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对受聘人员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凸显了“化工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如何在“化工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实践,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符合新工科建设需求,还需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化工专业英语”教材内容中缺少中国元素。目前,所使用教材内容均聚焦于化工知识的英语表达,偏重化学工业、工艺、化学工程和化学工程进展等理论知识介绍,忽略了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中国元素明显不足,不利于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二是课程目标关注点偏差。部分高校课程目标仍是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工程伦理等人文方面的关怀,更没有从国际视野角度深刻分析国际人才市场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因此,应该从课程目标定位出发,重新定义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应具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三是教学方法单一。调查研究发现,部分教师依然延续传统的“词汇讲解+长难句翻译”的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全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互动,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降低了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

二、“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一)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

基于上述学情分析,笔者结合新工科建设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出发,就“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开展提出以下措施。

1.遵照新工科建设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南,修订课程目标。在2014版教学大纲中,课程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对化学化工科技英语结构、科技英语翻译法及专业术语具备必需的基础,并逐步培养学生化工科技文献的翻译能力,使学生能较熟练地阅读和翻译英文化学文献资料,能书写出正确的论文英文摘要和简单综述。随着工程认证和课程思政的提出,最新修订大纲中课程教学目标增加了素质目标,即要求通过该课程学习,给学生传递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工程伦理,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传统文化习惯。

通过修改课程目标,从法理上确立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地位,督促教师主动、有意识地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2.深挖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东华理工大学的“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所选用的教材为胡鸣主编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全书分为化学工业、化工技术、化学工程和化工前沿四个部分,重点阐述了化学工业基本情况、基础化学品生产技术、化工单元操作和化工设计、化工安全、化工环保等方面的进展,内容极为翔实、丰富,文章难度不高,适合用作大学生教材。

然而,该教材与市面上其他教材一样,存在缺乏中国元素的缺点。为此,经过细致思考、深入挖掘,如在讲解化学工业部分内容时,适当地加入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历程中涌现的感人故事和我国化学工业面临的困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积极投身科研的热情。又如在化工技术中加入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历史,勒夏特列因研究过程中发生爆炸而放弃研究,能斯特因热力学数据错误而认为反应不可能进行,哈伯勇于创新取得成功却为个人利益将研究成果更多地用于战争。用这三人的事例,告诫学生做科研不仅要胆大心细,更要有工程伦理道德。

3.多教學方法并举,精准实施。其一,在传统的强化专业词汇和长难句翻译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入课前预习、课中提问、课后检查等环节,加强学习效果。其二,讲授过程中穿插社会实例,让学生感受课程实用性而产生学习兴趣。其三,播放相关的专业视频资料,推荐专业英语学习公众号,提高学生碎片化时间利用率。其四,预设1~2个专题,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文献,通过PPT用英文给大家讲述其对专题内容的理解。

(二)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交融,知识传授蕴含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关键在于一个“融”字。通识教育环节中的思政课已经让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厌倦心理,在此情形下,如何让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实现课程思政目的,需要教师对思政元素与教学知识点进行巧妙融合。深挖思政元素是素材的准备,思政元素与知识点交汇是素材的加工过程。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思政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分类,凝练出关键词。依据工程认证的要求,将关键词与知识点相结合,选取合适的思政元素,再通过回溯、讲故事、设疑等手段实现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三、“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典型实施案例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化工工程师主要工作内容包含化工产品开发、化工设计、工厂建设、产品制造、技术销售和化工研究等方面,为化工、能源、材料、环保、轻工、制药等行业输送从事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市场开拓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具备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具有宽广的相关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工程伦理素养。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认证中的毕业要求就是我们挖掘德育元素方向的导引。例如:毕业要求第8项要求所培育出的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在化学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我们可在讲解化学工业时,引入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和其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如民国期间范旭东不服气外国垄断、矢志不渝坚持为国制碱的事迹;又如新中国建立后从“洋油”“洋火”都要进口到化学品种类齐全、可大量出口的变迁。部分化工专业学生在学习该专业之后常自称感到迷茫,不知道毕业后工作出路在哪里,缺失的就是对化工行业的重要性、作用和对我国化工行业的了解,没有将自身发展和国家需求联系起来。可见,在“化工专业英语”中开展课程思政,要牢牢抓住新工科建设理念,建立联系,形成互动。新工科建设为“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反过来,“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新工科建设。“化工专业英语”课程部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情况见表1。

结语

“化工专业英语”作为一门描述专业知识的应用语言,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应培育、引导学生将职业发展和祖国需求联系起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担负起传播工程伦理、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因此,任课教师要吸收前沿科技动态,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自信和思辨能力,做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一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20-2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6-05)[2022-11-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4):99-103.

[4]刘国清,李友凤,曾令玮,等.科研创新与校企合作背景下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1):111-113.

[5]段爱军,赵亮,韩晔华,等.互联网时代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基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实践[J].大学教育,2019(6):74-76.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in Specialized English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WU Yong-chuan, ZHANG Zhi-bin, XIE Zong-bo, DAI Ying, NA B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cts a key role in guid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ideology, and has been highly recognized and promoted by the stat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address foreig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demand, we propose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to Specialized English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Firstly, we analyzed the problems faced i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course, and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idea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Then we gave the effective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revis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excav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Specialized English of Chemical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or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新工科课程思政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计算机教育(2017年8期)2017-09-01 15:00:02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科技视界(2017年10期)2017-08-21 07:51:35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