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贵盛 王红梅
[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解决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因存在重才轻德、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而导致部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的主要举措,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从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开展课程思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几个方面,通过具体的案例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工程类专业;路径探索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浙江省第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21年度教育部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三融通 十共同的机器人工程专业校企联合育人模式探索”(202102646002)
[作者简介] 方贵盛(1973—),男,江西婺源人,博士,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机器人工程专业教学与水利特种机器人研究;王红梅(1978—),女,湖北大悟人,博士,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6-0169-04 [收稿日期] 2023-01-01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3]。以上文件的出台,凸显了国家对高校推行课程思政的重视,掀起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浪潮。
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大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社会,需要具备立足社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校期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大,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人格魅力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能力培养与人格塑造,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教师还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层面,无法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影响。国家提出课程思政理念,目的是要求课程教学落实育人目标,解决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才轻德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一、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解决当前部分学生存在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的需要
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挑战,但是部分学生缺乏精神信仰与奋斗目标,学习紧迫感不强、带有功利性,存在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做事拈轻怕重,存在逃课的现象;个别大学生爱国情怀缺失。如果这些问题在校期间不进行解决,学生毕业后就可能出现上班迟到早退、违反工作纪律等问题,进而影响学校的声誉。
(二)解决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而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阶段,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少数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就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行动的指南,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解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都由辅导员完成,但是辅导员群体人数少、年纪轻、资历浅,与学生接触时间少,无法做到全方位关注学生。专业课教师大多资历较深,教学经验丰富,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受到学生的尊敬,但是专业课教师往往只关注教书不关注育人,这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双方各自为政,互不干扰,没有发挥出各自的特长与优势。
(三)解决当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才轻德问题的需要
工程类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德智体美劳中“德”在首位,说明了其重要性。在大学期间怎样培养学生的“德”、如何造就高素质人才,很少有具体的培养计划,大多由辅导员和班主任酌情安排。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专业课教师,上课也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德育考评,对课上存在的不良行为缺乏管理,听之任之,而且部分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排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对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深化和拓展,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教师不能仅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人格的行家里手,这样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能振兴。
二、工程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
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4]。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开展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既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也是对教师育人的要求。
相比于文科类课程,工程类专业课程理论性、逻辑性与技术性较强,教师普遍认为课程思政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在传授知识与训练能力过程中找到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工程类课程大多与学科、技术有关,可以充分了解学科、技术的发展史及关键人物史等,挖掘学科专业文化;工程类课程大多与工程实践有关,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挖掘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以及节约、安全、环保要素等。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工程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
(一)学科历史
每门学科、每项工程技术都不是一日造就的,都有其发展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了解发展史可以认知科学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讲学科历史会比讲专业知识更感兴趣。教师可在课程导论部分,向学生介绍该课程所对应的学科发展史、技术发展史、关键人物史、优秀企业与企业家奋斗史等,如在机械类专业的导论课程中,为学生介绍机械工程史,特别是介绍中国古代典型的机械,如指南车、青铜马车等,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机械的发展历史。
(二)学科前沿
学科前沿代表着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向学生介绍该科研项目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发展前景等。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见识,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如在讲授CAD技术时,可以介绍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在讲授数控技术时,可以介绍最新的3D打印技术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位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如在讲授“单片机技术”课程时,可以结合中國企业被美国制裁的事例,讲述芯片之于国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毕业后报效祖国的决心;在进行金工实习时,可以介绍“大国工匠”的故事,勉励学生认真训练,传承工匠精神;在讲“数控技术”课程时,可以播放《大国重器》片段,激发学生对国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自豪感。
(四)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取向和行为规范。以水育人,以文化人,突出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融入水利工程课程教学,将八达岭隧道工程融入道桥专业课程教学;在讲解电气控制系统电路故障分析方法时,可以引入中医的“望闻问切”方法,做到“一看二摸三听四问”等。
(五)哲学思想
任何产品开发、工程建设都是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思维、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来对待,同时需要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考虑人机和谐关系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辩证法”“矛盾论”等哲学思想都可以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六)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能力、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就像做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一样。工科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需要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等精神。在校期间,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提前具备相关素质。如做实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做到遵守实验规程、爱护设备仪器,以科学精神对待实验过程,不弄虚作假等。
(七)励志榜样
榜样是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教师可通过关注学生身边的榜样,上课时对班级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及时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奋斗精神。也可讲述其他同龄人的事迹作为学习榜样,激励学生的斗志,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与坚持实现人生超越。
(八)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胜过苦口婆心。希望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首先教师必须具备那样的素质。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讲解自己最新的科研项目成果,激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断创新;告知学生自己在科研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避免学生走同样的弯路。如笔者在教授“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时,结合自己为企业开发的“牙刷自动装配机”“水闸钢丝绳攀爬机器人”等产品,介绍如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如何与人打交道,以及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帮助学生树立“大工程观”概念,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九)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单位用于规范全体成员的标准和规定。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毕业后会自然而然遵守公司与单位的规范。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在课程导论课中向学生介绍课程考勤管理办法、期末总评成绩计分方法等;考试之前,向学生宣传考场规则,要求学生做到诚信考试。例如,在讲授“汽车应用技术”课程时,向学生介绍安全驾驶、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等,帮助学生形成规则与规矩意识。
(十)时事要闻
明代思想家顾宪成曾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描写的是读书人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教师能够结合专业课程知识,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时事教育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要避免专业课程思政化
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有误,对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足,单纯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课堂上利用一部分时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或上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教育,没有透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
(二)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
课程思政过程应做到润物无声。部分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存在为了思政而思政的情况,生搬硬套思政元素、牵强附会,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还起了反作用。
(三)要避免思想政治碎片化
部分教师缺乏对整个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课上讲授缺乏逻辑性,这样思政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师要针对专业课程特点,进行统筹规划,提前设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同时可借助课程网站,选择与课程有关的育人素材供学生课外阅读观看,对学生思想进行隐性引导。
(四)要避免唱独角戏
部分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方法单一,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缺乏情景融入、研讨辩论等环节,学生参与度不高。课程思政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引起共鸣,才能取得更多收获。
(五)要避免孤军作战
部分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独自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但如此影响力较小。教师要运用系统的思维统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同类课程的教师要形成合力,共商课程思政方法。任课教师要将课堂上学生反映出的、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与班主任、辅导员沟通,共商解决办法。
结语
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遍地开花、润物无声。课程思政做得好坏,关键靠教师。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为之不懈努力,提高授课技巧和思政能力,才能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课程思政是否有成效,需要通過观察学生的表现,以及通过学评教、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衡量,形成质量闭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A/OL].(2019-08-14)[2022-12-11].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4]岳弘彬,曹昆.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金句速览[EB/OL].(2018-09-10)[2022-12-0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10/c1001-30284629.html.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Engineering Majors
FANG Gui-sheng, WANG Hong-mei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s a new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concept, is the main measur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ome students low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and weak social adaptability caused by the “double ski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urses,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engineering majors, and the key issue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process,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path and methods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engineering majors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specific cases.
Key words: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ngineering majors; path 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