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丽丽
2020年之后,嵇晓华在参加学术活动填写简历时,会注明自己的职称——研究馆员,这是科学传播专業中的正高级职称。他也是北京市职称改革新增科学传播专业后,首批获得正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嵇晓华就是网络大V“姬十三”,博士毕业后,他没有选择进入体制内工作,而是创办了旨在“让科学流行起来”的果壳网。
北京职称改革的变化也是全国职称改革的一个缩影。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7年间,已形成一个以中央职称制度改革总体文件为龙头,以各系列、各地区改革配套政策文件为支撑的“1+N”新时代职称制度总体框架。
“做科普工作,经常要与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交流、衔接,对职称还是有强烈需求的。”2019年,嵇晓华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北京首次增设科学传播专业职称,科普所的研究学者、科普书作者、博物馆讲解员等都有职称可评了!嵇晓华眼前一亮,马上着手准备。
嵇晓华搭上代表作评审“改革东风”,在没有一篇论文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科普文章、著作等,顺利通过评审,获得北京市首批科学传播专业正高级职称,成了一名研究馆员。
除了自己评职称,嵇晓华也鼓励同事申报职称,公司有超过20人都取得了不同层级的职称。
在嵇晓华看来,科学传播算是“小众行业”,通过职称评审可以把行业内有相同志向的人士聚合在一起,也可以吸引更多有志于科学传播的年轻人坚定地走下去。
本轮职称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新增了一些新职业、新专业、新学科,允许新职业群体参评职称,同时也给予了各地自主改革探索的空间。
早在2019年,北京市人社局就为10名自由职业人才评审了高级和中级职称,有宋庄的画家、北漂的年轻演员、知名的网络写手……以往,评职称都需要由单位把关和推荐,北京职称改革打破了体制机制障碍,改革后,自由职业者也可以评职称。
嵇晓华记得申请正高级职称时,他提交的证明不是核心期刊论文,而是一篇篇网络爆款文章,还有他运营一家科学传播公司的实证。
这也是本轮职称改革的亮点——改革以往评职称论文“一刀切”问题,凭实绩论英雄,全面推行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申报人可自主选择最能体现能力水平的代表性成果,包括教学课例、疑难病案、文学艺术作品等。
北京农学院的李志敏就靠一份特殊的代表作,在2020年获得北京首批技术经纪专业高级职称。他在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黄土梁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将金盏菊香草种植加工项目成功引进到黄土梁村,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李志敏也曾经因为在评职称时没有第一作者的论文而苦恼。北京推行职称代表作评审制度后,评审机构的工作人员建议他提交一篇推广项目的实施方案作为答辩代表作。李志敏根据自己的经历,撰写提交了《从事推广香草项目的实施方案》。这份来自实践一线的总结方案得到评审专家的认可,李志敏也顺利取得了技术经纪专业的高级职称。
还有一家民营企业的一名经营人员被破格评为正高级经济师,他的业绩是为公司创造了全新的物流服务模式,被认为给整个物流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在职称评定“不看资历看实力”的导向下,一批有实力的大咖,没有经历初级、中级的论资排辈,直接获得高级职称。
2020年9月,全国劳模陶建伟破格申报并取得了电气专业高级工程师(副高级)职称。陶建伟是一名电梯安装维修技术工人,从业十多年,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还在各种技能大赛上获得奖项。
陶建伟申报职称时,评审机构的工作人员建议他走破格申报渠道,直接参评高级职称。陶建伟记得,完成4道题的现场答辩后不久,他成为公司里第一个拿下电气专业高级工程师的工人。
“破格,只是破除申报条件,没有降低评审条件,甚至比正常申报评审更严格。”多次担任北京市职称评审专家的史新华,见证了近年来北京市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
史新华介绍,符合破格条件的申请人需要用发明专利、重大课题贡献、政府科技奖项等能够证明自身专业能力的“硬货”与其他人竞争。在答辩阶段,破格申请人还要比普通流程的申请人多回答问题,证明其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上都满足职称评审条件。
在一些专业中,职称改革还考虑到为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也可以破格申报职称。比如,在医疗领域,北京就明确,对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可按有关规定破格申报高级职称。
陶建伟拿到高级工程师职称后,在电脑中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咱们老百姓讲‘攒鸡毛凑掸子,我要为冲击正高级工程师作准备”。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