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磊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麻醉科,河南 郑州 450000)
锁骨骨折为临床中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多在暴力作用下导致,表现为疼痛、肩关节功能障碍等。锁骨骨折主要临床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快速恢复锁骨正常解剖结构,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麻醉为手术实施前提,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为锁骨骨折手术常用麻醉方式。但有研究发现,锁骨骨折手术患者术中操作范围较为广泛,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不能完全阻滞术中带来创伤性疼痛[1]。有学者研究指出,锁骨骨折手术患者麻醉方式需要兼顾颈丛神经麻醉,以减轻术中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舒适性[3]。随着超声技术发展,超声引导下同时对颈丛和臂丛神经进行阻滞麻醉,可提高麻醉阻滞效率,降低麻醉穿刺损伤。为进一步探究超声引导下颈丛臂丛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患者中实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5月本院实施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66例进行研究,对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进行描述。纳入标准:(1)患者明确诊断为锁骨骨折;(2)患者均在本院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经评估后均有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指征;(3)本次手术、麻醉方法及研究方法均获得患者同意。排除标准:(1)酒精依赖性、精神病史患者;(2)穿刺部位皮肤感染或其他皮肤疾病患者;(3)脑血管不良事件和心血管严重疾病,及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患者;(4)对本次麻醉药物存在过敏或禁忌者。用随机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33例)和实验组(颈丛臂丛阻滞麻醉,33例),2组男/女、年龄、ASA分级、骨折原因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临床资料
2组患者均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均由本本院同一医疗小组完成手术。对照组在臂丛神经阻滞下实施手术,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锁骨中点连线上约2cm为拟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超声引导下,用22G穿刺针缓慢进行穿刺,穿刺过程中避免损伤颈动脉,穿刺到达臂丛神经位置后,超声引导下注射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31020487,2mL:40mg)和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103636,10mL:100mg)混合麻醉剂20mL,观察麻醉药物浸润范围,后观察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情况,麻醉满意后实施手术。实验组在臂丛神经麻醉阻滞基础上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患者颈外侧胸锁乳突肌中点进行穿刺,超声引导下,穿刺针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肌间沟内进针,颈丛神经在椎前筋膜下方,穿刺达到预定位置后,回抽无血液后,注射0.4%罗哌卡因10mL。
(1)麻醉效果:根据患者麻醉阻滞到达平面、术中疼痛情况评定。显效:患者麻醉阻滞达到麻醉平面,术中患者无疼痛、牵涉反应;有效:患者麻醉阻滞基本达到麻醉平面,术中患者轻微疼痛,稍有牵涉反应;无效:患者麻醉阻滞未达到麻醉平面,术中患者疼痛、牵涉反应明显[4]。(2)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5],在术中对患者疼痛感官进行评定,10cm刻度尺上标注0~10分,10分为剧烈疼痛,0分为无疼痛,患者主观评定,0~3分判定为轻度疼痛,4~6分判定为中度疼痛,7~10分判定为重度疼痛。(3)将患者与迈瑞T5多参数监护仪连接,监测患者麻醉前(T1)、切皮时(T2)、骨折复位时(T3)、术后1h(T4)的HR、非侵入性血压(Non-invasive hypertension,NIBP)、SpO2变化。(4)麻醉相关不良反应:比较2组患者气胸、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恶心呕吐等发生率。
实验组麻醉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0% VS.84.85%,P<0.05),见表2。
表2 麻醉效果[n(%)]
实验组轻度疼痛人群占比高与对照组,中度疼痛人群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疼痛人群占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疼痛程度[n(%)]
麻醉前(T1),2组HR、SpO2、NIBP水平无差异(P>0.05),术中各阶段(T2~T4)实验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血流动力学
2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5。
表5 麻醉相关不良反应[n(%)]
锁骨为肩关节重要组成部分,锁骨骨折后不仅可引起疼痛,还对患者肩关节功能造成影响,需临床积极干预和治疗。内固定为临床中治疗锁骨骨折常用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多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臂丛神经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以达到镇痛目的,相对全身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提高麻醉安全性。但临床实践发现,单纯臂丛神经麻醉对患者锁骨周围神经阻滞不完整,可增加患者术中疼痛程度及应激反应。研究指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可降低麻醉穿刺损伤程度,提高麻醉效果[6]。
本研究结果得出,颈丛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患者中应用,可显著提高麻醉阻滞效果、减轻患者术中疼痛程度,且对患者HR、SpO2、NIBP水平影响幅度较小(P<0.05)。颈丛神经和臂丛神经为上肢两大神经丛,两者兼麻醉后实施手术,可显著提高麻醉阻滞效果,减轻患者术中疼痛程度。这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李娟等[7]研究也指出,在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中采用颈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降中枢神经敏感程度,减轻术中手术创伤和应激引起疼痛,降低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提高患者舒适度。这是因为单纯臂丛神经阻滞不能阻滞肋间臂全部神经,且作用时间短,易导致锁骨近端麻醉效果差,而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后,对患者锁骨外侧缘、锁骨中点、锁骨内侧缘区域的痛觉神经都能起到很好的阻滞效果,避免出现阻滞不全的问题,提高了镇痛效果[8]。且联合阻滞麻醉起效更快,不同麻醉机制协同作用可使阻滞维持时间更长,所需药量更少,对患者心率、血压等影响较小,更能改善血流动力,发挥镇痛作用[9]。故在锁骨骨折患者中实施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实施手术,可获得较好的止痛效果,且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本研究结果另得出,2组患者相关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证实颈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中实施具有较高麻醉安全性。这是因为超声引导下臂丛或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术中管理相对较为简单,加上实时影像指导可减少反复穿刺次数,还能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这有效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降低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10]。且另有学者在颈丛神经和臂丛神经麻醉阻滞下实施股骨切口复位内固定术,有效减轻患者术中疼痛程度,并未引起严重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11]。进一步说明颈丛臂丛神经阻滞不仅麻醉阻滞效果好,还能减少术中刺激,且不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综上所述,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应用颈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提高患者麻醉效果,减轻患者术中疼痛程度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且安全性能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但因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且未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相关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后期故临床仍需大样本量、长时间进行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应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