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春,沈 凌,王丽苹,李顺艺,艾中华,齐维秀
(1.昆明医科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医疗服务质量评估中心,云南 昆明 650106)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由各种病原体引起。根据其流行速度和危害性,目前国家将法定传染病主要分为甲、乙、丙3类,共40种。其中包括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1]。新发传染病和再发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仍在增加,对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的控制与消灭始终是人类面临的挑战[2,3]。本文通过分析总结近7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为相关部门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疫情资料采用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法定传染病报告,人口资料采用国家统计局网上公布的资料。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按传播途径将传染病分为肠道类、呼吸道类、虫媒及自然疫源类、血液和性传播传染病。
根据公布的数据,采用Excel进行分析统计;计算每年的死亡率、发病率,均采用当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一年末的全国常住人口数。
7年间,中国法定传染病在2015-2021年共发病人数50439069例,累计死亡数152011例,年均发病数7205581例,年均死亡 21715.9例,发病率为516.41/10万,死亡率为 1.56/10万,病死率为 0.30%。除2020年,法定传染病呈上升的趋势,总体不稳定,见表1。
表1 2015-2021 年中国大陆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及死亡率情况
2019年始,法定传染病前5位发病顺位总体不稳定,见表2。
表2 2015-2021年法定传染病发病顺位(%)
2020-2021年,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显著降低,见表3。甲类传染病7年间发病趋势较稳定;除2021年,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见图1和图2。
图1 2015-2021 年中国大陆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变化趋势(/10万)
图2 2015-2021 年中国大陆法定传染病死亡率变化趋势(/10万)
表3 2015-2021年中国大陆甲乙丙三类法定传染病发病与死亡情况
2015-2021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按传染途径统计显示7年总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见表4。
表4 2015-2021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按传染途径统计的发病与死亡情况
2015-2021年,肠道类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9年始,呼吸道类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显著下降趋势,死亡率先明显增加后减少。除2019、2021年,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减,2015-2021年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逐年递增,见表 5,表6。
表5 2015-2021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按传染途径统计构成情况(例)
表6 2015-2021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按传染途径统计发病率及死亡率情况(/10万)
7年间,中国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在(413.63~733.57)/10万,除2020年因新冠肺炎防控形势影响,其余年份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与青岛市[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019-2021年,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降低,死亡率显著增加,这与2020年,国家正式将新冠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管理有关[5]。2019-2021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按传染途径统计,呼吸道类和肠道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对此研究表明,新冠应急响应期间,浙江省其他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数明显减少,特别是流感、猩红热、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数明显下降。倡导公民出行佩戴口罩、控制公共场所人流量、学校停课等措施为部分传染病带来了较长久的抑制效果,可以为今后传染病常态下的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6]。在传染病防控中,加强公众个人卫生意识、勤洗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宣传教育,对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通过肠道、呼吸道或密切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有积极的阻断作用,为今后的防控传染病提供借鉴意义[7]。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一种高发于儿童的常见急性传染病[8]。7年来该病发病总数位居所有法定传染病首位,发病数有下降趋势,目前尚无手足口病治疗的特效药,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隔离患儿以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受累黏膜和皮肤的护理;积极控制高热和惊厥,采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热药物、抗惊厥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营养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9]。由于手足口病是因肠道病毒引起,因此抗病毒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且经中医循证发现手足口病属于“温病”范畴,可以考虑使用具有清瘟解毒,宣泄肺热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理想,可显著缩短病程。研制疫苗是防控手足口病的关键所在。除已上市的 EV71 灭活疫苗,目前报道的在研疫苗包括重组疫苗、减毒活疫苗、合成肽疫苗等[10]。
7年来,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居第二位,整体发病率较平稳,但发病人数依然位居高位,乙肝患者居多。7年间共报告乙肝患者6759421例,占病毒性肝炎的78.09%。当今中国在防控乙肝工作中仍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首先部分省份新生儿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接种仍存在薄弱地区,其首针HepB及时接种率低于90%的目标。其次,乙肝作为中国重点控制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继续实施以HepB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建立多部门合作的慢性HBV感染者筛检、诊断等综合防控措施,减少HBV感染所导致的慢性乙肝、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和死亡,方可实现消除乙肝这一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11]。
其它感染性腹泻广义系仅指除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1]。7年间报告发病总数位居第三位,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场所仍然是学校,且存在频发、涉及发病人数多的双多特点。各地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共同合作,做好对学校卫生的管理与宣教工作。在高发病热点区域,加强发地区传染病检测能力,才能准确反映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特点[12]。
7年来,肺结核报告发病总数位居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第四位,其发病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与我们国家注重肺结核的防治工作密不可分。研究显示,我国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中老年人群、农民是肺结核发病的主要人群,春夏季是疾病的流行季节。因此,应继续加强肺结核疾病的卫生宣传教育,针对高危人群,做到“三早”,力求在2035年完全消灭结核病[13]。
梅毒报告发病总数居第五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针对梅毒高发地区应因地制宜制定防治策略,加强对梅毒的筛查力度,对热点地区人群进行梅毒知识宣传及健康教育,降低梅毒发病率[14]。临床管理和公共卫生干预相结合仍是防控梅毒的重中之重,促进多学科合作以加快有效梅毒疫苗的研发[15]。
总之,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总体不稳定。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各地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传染病发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因各地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关注度呈周期性变化[16],应避免疫情平稳或过去后关注度下降,推动我国传染病防控战略和公共卫生安全策略的可持续发展显得更为重要[17],不断优化防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是医疗机构、决策机构及整个社会值得思考的[18]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