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斯楠
[摘要]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是促进学校德育的有效方法。本文就数学课堂与德育的融合展开分析,选取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作为案例,从培育思维严谨习惯、塑造数学理性精神、提升数学审美素养、融入爱国主义元素四个方面,探析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关键词] 德育;小学数学;教学渗透
数学是小学教育的基本学科,数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语言均具备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是培育数学素养、涵养情感态度、树立价值观念的有效途径。目前,学术领域对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相关研究不胜枚举,但是如何让“德育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实践中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点。
一、培育思维严谨习惯
思维严谨习惯主要指学生在解决相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所具备的严谨、流畅的思维品质。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但思维活动仍然依赖于具体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小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细致的态度,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三)”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解“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个盲人对大象的认识都不同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随后,将一个闹钟放在学生中间,让他们从不同位置加以观察,交流所看到的形状。教师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以上面、正面、左面的顺序观察物体,并对学生在活动表现出的认真、仔细的品质加以赞扬。最后的教学总结阶段,教师提问:三个角度观察能够全面地获知物体的形状吗?促进学生领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将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上升到领悟“从多角度考虑才能全面认识事物”的哲理,促进学生养成主次分明、有序推理的思维方法,推动思维严谨习惯的培育。
二、塑造数学理性精神
数学理性精神是指个体在面对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基于学习目标,不受外部环境和个人情绪所影响,能够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品质。数学理性精神的关键是规则意识。学生通过学习众多的公式、定理,在前人的基础上学习如何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这就好比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达成解题目标。掌握规则、应用规则,拥有规则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关键,也是塑造学生数学理性精神的核心要素。小学数学教师应将一题多解、公式推导、概念由来等体现高阶思维过程的环节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小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突破思维局限,重视规则的反思与推理,并且发散到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规则。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认识除法竖式”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你质疑过规定吗”作为塑造数学理性精神的德育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容易被数学规定限制住思维,从而产生思维定式。因此,笔者设计了“质疑规定”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探究公式算法的本质来源。该教学环节开展之前,学生已经掌握除法竖式的标准算法。首先,笔者讲述了一个关于除法竖式的例子(如下图),通过对比两种除法竖式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在交流碰撞中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根源。201班有一名同学提问:为什么18÷3要以右边的形式表示?接着,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8本书,并鼓励学生到讲台上将18本书平均分成三份。通过此互动环节,学生明确了右边的表现形式符合除法本身的特点。同时,他们对什么是规则、如何理解和利用规则、如何不被规则所束缚这些问题认识更为深刻,数学理性精神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塑造。
三、提升数学审美素养
数学审美主要是指求知者在学习数学内容的过程中通过体会正反、上下、对称、结构等美学元素,深度感悟数学中的图形之美、旋转之美、线条之美、平移之美。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可见,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数学之美,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促进不同学科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动态美,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审美意识,领略数学的独特魅力,积淀数学审美素养。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单元教学中,教师首先介绍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展示平移和旋转的具体变化过程。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平移、旋转等多种图形变换方式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让学生体悟出,平移和旋转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两种方法,还是构造图形之美的两种重要方式。这样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几何图形中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从而提升数学审美素养。
四、融入爱国主义元素
爱国主义精神在德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在课程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就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而应积极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具备时代意义的发明与创造不应局限于历史、政治学科教材内容中,还应适当地融入数学学科教学的情境创设与知识拓展环节,以科技素材展现爱国主义教育元素。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用圖片、视频方式引入中国“天眼”,在阐述中国天眼的建设历程、结构设计和建设成果的过程中,使学生不但能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卓越成果,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接着,设计这样的练习题:2020年1月11日,口径500米的中国天眼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式运行,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计算完成后,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上进一步内化知识,将圆的计算公式牢记于心。另一方面,在德育维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敬畏之情,并惊叹于我国科技事业的强大,从而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德育渗透环节中应重视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一方面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重视网络优秀德育教学素材的应用,润物无声般进行德育渗透,将小学数学知识与德育巧妙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学军,王彩霞.让德育之花在课堂绽放:探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20(33).
[2]于洪生.让德育之“苗”在数学课堂“开花结果”: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J].读写算,2020(21).
[3]李朝红.让德育之“苗”在数学课堂成长: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吉林教育,2020(4).
[4]纪美玲.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吉林教育,2022
(31).
[5]张素贤.多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J].辽宁教育,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