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群
[摘要] 跨学科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旨在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历程,不仅包含“做”“学”,更包含真实情境中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运用,实现知、行、思合一,整合运用各种能力解决现实复杂问题。基于语文学科,设计跨学科学习应当跨越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
[关键词] 跨学科学习;小学语文;跨界;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小学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学习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跨学科学习从语文的学习方式切入,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新课标对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提示上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文化活动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其中,跨学科学习活动的主题确立应当源自学生的真实生活。
一、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要围绕家乡的风俗展开,“习作1”中要求学生们介绍家乡的风俗或者记叙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当时正值农历三月三,我们设计了“上巳三月三”跨学科活动,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语文学习,纷纷表示很感兴趣。到了炎热的六月,恰逢端午节即将来临,学生对端午节的习俗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就继续以第三学段“文化参与”为主题,围绕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传统文化习俗进行任务设计,强调以生活为基础,让传统文化与身边的节日习俗联系起来,加强语文和社会的联系。新课标指出,评价要镶嵌于跨学科学习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跨学科学习。围绕端午节,本次跨学科学习分为三个主任务:“我来和你聊端午”“我来教你包粽子”“我来与你品浓情”,每个主任务包含两个子任务。具体的任务实施与评价如下:
任务一:我来和你聊端午。活动一“小娃话习俗”中,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各自家乡的端午风俗,有赛龙舟、佩戴香囊、系五彩线、斗蛋、吃粽子等,从粽子引出屈原这一历史人物。活动二“小娃读屈原”中,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屈原的认识,再选择性阅读《离骚》《天问》《九章》,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此外,组织学生在机房运用信息技术查找有关屈原的生平资料,了解屈原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再撰写简单的人物评论,与同学一起交流自己对屈原的认识,将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转化为情感体验。这一阶段的任务,我们会对“学生是否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浏览纯文本与网络资料,学习跨媒介信息获取和表达,是否掌握资料的梳理与筛选”等维度进行相应的评價。
任务二:我来教你包粽子。活动一“盲盒里的粽子惊喜多”中,学生在家学习如何包粽子,同时以多媒体形式记录下来,如幻灯片、视频拍摄、社交软件等方式。到了课堂上,教师用抽盲盒的方式随机抽取同学的作品,被抽到的同学和同伴们交流包粽子的方法。活动二“舌尖上的粽子香味浓”中,召开“班级最美粽子评选会”,请同学们尝一尝同伴包的粽子,聊一聊背后的故事。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中,我们会对“学生学会跨媒介信息呈现和表达”等维度进行相应的评价。
任务三:我来与你品浓情。活动一“篇章里的粽子”中,学生阅读名家名篇,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沈从文《边城》、梁实秋《雅舍谈吃》,学习其中关于“美食”的语言描写,感悟文字的魅力。活动二“笔尖上的粽子”中,用手中的笔夸一夸你心中的“最美粽子”。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中,我们会对“内容是否具体,感情是否真实”等维度进行相应的评价。
二、跨学科学习的教后反思
经历以上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初步尝试与摸索,我们认为,设计语文跨学科学习要紧紧围绕如下目标展开:
第一,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学习仍属于语文学习的一种方式,它的学习目标应该指向语文,以语文学科为抓手去设计活动。我们不能把它视为迎合学生的表面兴趣而设置的一种活动,也不能上成语文、美术、科学等课程的简单叠加。跨学科学习应指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串联课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所以,我们在开展跨学科学习时,主要目标仍是促进学生语文学科能力的提升。四年级语文组教师开展了“一轮明月寄相思”跨学科活动,老师们并没有把它简单地设计成“语文课读一读月亮的古诗,科学课开始讲解下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美术课画一画月亮”这种课程的堆积,而是以“月”为主线,设计了“眼中的月、诗中的月和心中的月”三大任务。学生应用已经习得的科学知识设计月相观察表,交流月相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恰逢语文教学进展到四年级上册“习作:写观察日记”,学生可借此机会撰写关于月亮的观察日记。
第二,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教师在开展跨学科学习时,应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多方面优化教学路径,紧贴语文学科,落实语言实践。那么,什么是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首先,从语文学科本位的角度来说,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活动,就是有意义的。2022年11月,一辆科技大篷车开进了我们的校园,也正式拉开了科技节的帷幕。二年级学生此时接到属于自己的科技节任务,需要制作有“科技感”的黏土,二年级语文组教师便抓住这一校园活动的契机,设计了“读一读有趣的科学世界,画一画心中的科技王国,做一做创意黏土,说一说我的制作过程”四个任务。真实情境下的跨学科学习任务,既能让学生运用美术学科知识动手捏黏土,又能促进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读绘本、巧取名、说制作过程。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其次,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说,能够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及审美能力、培养生活情趣及文化底蕴的活动,就是有意义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挖掘传统习俗及文化意象,所以我们在设计“一轮明月寄相思”活动时,也带着学生去探寻不同文体中的月,感受月的意象,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学生整理有关月亮的诗歌、散文、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分小组汇报;再进行群文阅读,发现不同文体中对月的描写的差异:月是美的象征,是思乡、团圆的情怀,是永恒的象征,可能还代表孤单、伤感的感情,这种意象之美给学生留下了独特的审美
体验。
最后,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说,能推动学生认同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活动,就是有意义的。五年级语文组教师联合体育组、美术组,开展了以龙舟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完成“寻”龙舟的前世今生、“探”文创产品的价值、“创”校龙舟队文创产品、“览”文创产品展示会等学习任务,不仅能提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育审美素养,更能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