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让育德与授业联袂而行

2023-08-30 03:54缪莉丽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7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活动小学语文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能更好地实现学科育人与带班育人的深度融通。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班主任工作时,应坚持素养导向,充分发掘语文学科中丰富的育人因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全程育德、养德、铸德,积极创生知行合一的育人方式,实现品格锤炼与素养涵育目标,进一步落实学科育德。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育德;课程资源;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30-0015-04

【作者简介】缪莉丽,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洋口小学(江苏南通,226407)副校长,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在中小学校,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一来因為语文学科所占的比重大、课时多,语文教师与学生接触比较多;二来是因为语文学科独特的学科特质,更能够触摸到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道德准则,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学科育人与带班育人的深度融通,让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呢?笔者以为,应坚持素养导向,进一步落实学科德育,充分发掘语文学科丰富的育人因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全程育德、养德、铸德,积极创生知行合一的育人方式,实现学生品格锤炼与素养涵育的双重目标。

一、探寻课程资源“百宝箱”,形成育德磁场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与多元性,是一座育德的富矿。教师应当从教材内容的深度解读、教学方法的独特设计、教学策略的多重运用等多种视角进行课堂教学,贯通语言文字背后承载的人文思想内涵,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精神世界的丰盈。

1.串珠成链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作为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载体,彰显着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的精神,兼具知识传播和道德教化的功能。

笔者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选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关键词对课文主旨进行了分类,发掘文本“潜在”的德育价值,并将其作为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形式的重要依据。笔者通过文本分析和归纳统计,发现含有德育内容的课文达29篇,约占总篇目的90.6%。其中,指向“理想信念教育”的3篇,分别是《七律·长征》《开国大典》《灯光》;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6篇,分别是《狼牙山五壮士》《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桥》《穷人》《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的6篇,分别是《草原》《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京剧趣谈》《少年闰土》《好的故事》;蕴含“生态文明教育”的4篇,分别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浪淘沙》《书湖阴先生壁》《只有一个地球》;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渗透内容的则有10篇,分别是《丁香结》《宿建德江》《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书》《花之歌》《竹节人》《夏天里成长》《江南春》《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月光曲》。笔者发现课文的育德内涵隐喻,多以借物喻理或托物言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的塑造。在教学《丁香结》时,笔者让学生领悟生活有“结”是常态,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愁的心志,才是最洒脱的人生姿态;在吟诵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笔者引领学生与诗人对话,感受诗人虽身处逆境,却可在寄情山水中保持安宁心绪和乐观心态;徜徉在《月光曲》的清丽美妙中时,笔者让学生懂得内心保持慈悲有爱,即便遭遇坎坷也要保持微笑。

这样的整体解读将教材中饱蘸的育德精华高度提纯,实现了育德效果的最大化。

2.化简为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充分解读课本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尝试进阶开发,将文本所传递的育德内容与学生认知的盲点、难点、疑点进行前后勾连,将静态的文本信息转化为动态的教育资源,优化育德的路径,给学生最适切的精神滋养。

以“革命传统教育”主题为例,在统编教材中,这类文本不仅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渗透在各个学习阶段。教师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把红色基因植入学生的心间,可为学生“补钙壮骨”。然而,这类题材与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距离感,教师不能扁平化、单一化地利用,应适度拓展红色史料,立体呈现革命红色文化,帮助学生重回热血沸腾的红色年代。革命史料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如文字、影像、数据、实物等,教师可带领学生真切触摸与课堂关联的时代背景,拉近学生与革命年代的距离,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利用有关“长征”“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以视听冲击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知,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也可以推荐文学艺术作品、经典文献供学生选择阅读,让学生对红色岁月的感知趋向立体。教师以语文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感知、深层思辨,最终使其心灵受到震撼,人格得以健全。

二、构建润心课堂栖居地,寻求育德支点

肖川教授认为:“教育是一种从文化到心理的过程。”只有当人文元素融入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获得滋养。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教育契机,用语文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让以文化人真正落地。

1.说文解字见自我

语文学科在育人打底、树人立基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要链接学生的生活日常,努力将每个汉字、每个词语背后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促进生命自觉。

笔者每接手一个新班级,都会设计一节充满“语文味”的“开学第一课”:学生讲述自己名字背后的故事,以“说文解字”的方式发现自己名字的积极寓意。例如:名叫“秉良”“子谦”“浩然”的学生阐释名字内涵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成为谦谦君子的愿望。笔者随即告知所有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深入人心的品格便是“君子品格”,善良、随和、诚信、恭敬、宽厚是现代君子该有的品质,也是每个人应该不断完善的品格。一位叫“小芸”的女生一直认为自己如名字一样平凡无奇,泯于芸芸众生,然而这次的名字意义探寻让她发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个人都要悦纳自己,不自怜,不自弃。理解自己的姓名后,笔者会让学生寻踪姓氏族谱、设计专属个人名片,将成长规划、理想愿景、德性塑造等因子都渗透融合在充满文化色彩的教学活动中。

2.斟词酌句涵修养

正所谓立言以立德,立言以立人,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德性光辉的映射。经典阅读就是养成美好德性最好的方式,文学经典可以带领学生发现“真善美”。

在五年级上册课文《慈母情深》的教学中,笔者以生活为依托,回归现实生活中那些可感可触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围绕“鼻子一酸”一词,设计了“真心话”活动,让学生回顾与家人、师长、同窗相伴相处的过程中那些忍不住为之一振、怦然心动的画面。学生敞开心扉,分享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场景:一次比赛未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老师轻抚我的肩膀,并给予鼓励的拥抱,感受幸福的萦绕,忍不住“鼻子一酸”;全班团结一心,历经几个回合,终于在一场拔河比赛中夺冠,在欢呼雀跃中,所有人都忍不住“鼻子一酸”;奧运赛场上中国健儿奋力拼搏,让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飘扬在赛场上空,欢呼雀跃时忍不住“鼻子一酸”……显然,场景中那些拨动心弦的细节都蕴藏着成长的启悟,心存感恩、心系集体、心怀祖国,这些美好的情愫发于文字、汇入生活、融入文化,在学生心灵深处弥漫与酝酿。至此,生活经验被唤醒,眼前的形象变得敞亮,学生的人生智慧、人性人格都会变得丰赡充盈。

3.智性阅读悟成长

鉴于小学生过多关注故事情节走向的阅读心理,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把握往往是东鳞西爪,为人物的评价只有非黑即白、以偏概全两种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推荐阅读的《骑鹅旅行记》,作为第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儿童小说,它向每一个读者播撒勇敢、热爱、责任和忠诚的种子。然而,在自主阅读中,学生的视线往往跟随着尼尔斯的冒险经历,他们会对其中某一个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津津乐道,却体会不到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的蜕变。这样的阅读是停滞在表层的,学生很难汲取潜在的成长力量。为此,笔者设计了“阅读三部曲”,让学生与主人公共情:(1)绘制轨迹,共赴历程——对照故事目录,绘制尼尔斯旅行路线图,并讲述其中一个惊险的经历;(2)聚焦选择,探究变化——发现尼尔斯的巨大变化,聚焦他三次可以变回原形的机会,深究他放弃选择的原因,感受做一个善良的人才是最大的美德;(3)撰写感言,领悟成长——从尼尔斯的巨大变化中,感悟每一个人都在改变、完善,不断朝向那个更好的自己。最后,笔者组织了“你我都是尼尔斯”主题大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长中的自己。

优秀的文学典籍浩如烟海,教师要搜集甄选,品鉴优劣,同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选择最贴切的指导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丰润生命。

三、创生活动育人的生态林,丰实育德内涵

在大语文观下,语文学习的天地更加广阔,蕴含在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内涵非常丰富。

1.经典浸润,日有所进

文学作品的力量是柔性且富有张力的,可帮助学生凝聚信念,获得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晨会课”是学生每天进校后的第一节课,是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的黄金十分钟,能为学生一天的学习定好基调。教师惯常的做法是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指导,对不良现象予以矫正。但从反馈看,这样传统的内容安排往往收效甚微。于是,在科学编排教育主题后,笔者将晨会课程与国学经典巧妙嫁接,每一个“微经典”都选配与之相关的一串“微故事”,并结合年级特点形成进阶体系。例如,对于“励志进取”主题,中、低年级让学生反复诵读“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负有心人”等经典名句,并结合《铁杵磨针》《精卫填海》等成语典故进行深入阐释;高年级则组织学生分享《愚公移山》《司马光警枕励志》等古代名人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含义。在相同的主题之下,通过不同梯度的国学经典的浸润,逐步构建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框架。

2.躬耕践履,深度体验

现代语文学习强调营造多元的语文学习场景,关联多元的学习领域,让学习与成长真正融汇。《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指出,要积极利用好多种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创设德育情境,挖掘德育素材,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人格、责任意识、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劳动启蒙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德性的必修课。每年“五一”劳动节,笔者都会组织六年级学生进行一次“徜徉劳动之美”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我们诵劳动之诗,师生共同走近诗词中的劳动赞歌,共同体味先民的劳动风采;我们品劳动之味,师生共同阅读《挑山工》《青山不老》《三黑与土地》《搭石》等一组现代文,寻访身边的能工巧匠,真实感受普通劳动者在时代建设中所展现的最美姿态;我们悟劳动之美,学生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体验家人的一天工作,围绕丰富的职业体验,写下自己的成长感悟,呈现自己对劳动的认知、对家人的感恩、对成长的展望。可以说,这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实现了语文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与班级建设的交融。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与班主任角色的融合,既是对教师能力水平的挑战,又是教育教学创新的一次机遇。小学语文教师基于学科特点,在多种语文情景的构建下,引导学生逐步感知文字的内涵,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可以实现以言育德、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重.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与融通转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98-103.

[2]连亚平.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德育内容探析[J].中小学班主任,2022(16):74-76.

[3]李竹平.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要立足儿童立场[J].小学教学设计,2019(8):6-8.

责任编辑:周小涛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教学活动小学语文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