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内容解析及教学建议

2023-08-29 03:13:52张立霞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

张立霞

【摘 要】 《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阅读部分重视引导听障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欣赏优美的语言;习作部分注重引导学生记录生活、放飞想象、表达想法,激发习作兴趣;语言交往部分精心编排不同类型的交际话题,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综合性学习部分引导学生在有趣味的语文活动中丰富知识、锻炼能力。

【关键词】 聋校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内容解析;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62

《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教科书”)以《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而成。本册教科书延续了五年级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共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成(见表1),编排3—4篇课文以及1个语文园地,语文园地中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板块。同时,编排8次习作、3次语言交往、1次综合性学习。另外,编排“快乐读书吧”,推荐整本书阅读书目,激发听障学生大量阅读的兴趣。

教科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范畴多维度确立单元主题,引导听障学生不断加深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加强自我认知,进行自我提升,并发展与之相关的能力。教科书注意精选程度适宜、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课文,发展听障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情感熏陶,养成良好品质。教科书有意编排了身残志坚主题课文,如《芦花鞋》《我看见了大海》,鼓励听障学生正视自我、积极向上,为听障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一、阅读内容解析及教学建议

(一)进行主动积极的阅读

主动积极的阅读是指阅读过程中的深度阅读。比如,能借助以前积累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边读边思考,深入理解内容;能在读的时候沉浸在语言文字中,去深入感受、体验。听障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阅读,对提升阅读能力、强化专注力、促进积极的思维活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

想象是阅读中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是发挥阅读能动性的重要手段。在阅读中充分运用想象,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融入作品中,有助于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在意蕴。

听障学生视觉经验比较丰富,基于这一点,教科书重视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做了循序渐进的安排。这可以从前册教科书的语文要素中看出来,比如四年级下册的“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五年级下册的“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同时,教科书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在相关单元编排不同的文本,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本册教科书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展开想象,感受景物的变化”,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写景课文的特点,充分展开想象。围绕这一语文要素,《海上日出》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句子“展开想象感受景物的变化”;《火烧云》课后习题提示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火烧云的变化”;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则从本单元的课文出发,提示“展开想象感受景物的变化”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继续展开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阅读时展开想象的方法和意义。

听障学生基于语言文字的想象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可能简略化或模糊化,也可能有歪曲或错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文本特点和教科书安排,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关键因素和细节,帮助学生有效展开想象。《海上日出》课后第四题通过泡泡提示语提示学生关注体现景物变化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动词想象太阳怎样一点点上升,通过表示颜色的词语想象日出过程中天空、云霞以及太阳自身颜色的变化,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日出过程中景象动态变化的生动画面。《火烧云》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火烧云的变化。学生不一定看过火烧云,但对云的不同颜色、云的变化应该是有相关生活经验的,可以借此想象课文中所写的火烧云的变化。

教科书注意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能力。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海上日出》《火烧云》都提示了展开想象的角度、方法,第3篇课文《观潮》则出示词语,提问“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不再提示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之前所学来展开想象。“交流平台”在前面阅读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提升。在初步获得经验、方法的積累后,“词句段运用”中的短文《庐山的云雾》习题二“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就第3自然段“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像这样,从根据课文特点教给方法,到引导总结交流,再到自主实践,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能力,是教科书每个单元的共有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带着问题阅读是主动积极阅读的体现,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促进学习模式转变。

教科书第四单元基于课文特点,提出单元学习要求“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内容”。《童年的水墨画》一课中提示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想象,并根据课文的内容提了两个问题,供学生读课文时思考;《槐乡的孩子》一课中“带着下面的问题默读课文”、《风筝》一课中“默读课文,想一想”等提示,都是在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课后习题,安排相应的教学环节。可以尝试改变“先读课文、再解决课后习题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比如,先引领学生看看课后习题提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弄懂问题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让思维活跃起来、主动起来,甚至自主解决相关问题。

“交流平台”先点明了带着问题默读的意义,即“能促进思考,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二个学习伙伴的分享“没读懂的地方我会标记出来,带着问题继续往下读”是前面课文及课后练习中没有明确体现出来的。教学中可以提前作些铺垫,比如引导学生试一下,在没读懂的地方作标记,然后带着问题往下读,看看读到后面能不能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找一找问题的答案。如果找不到,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如跟同学交流或者请教老师等。最后可以进一步问一问学生:“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处理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其深入思考,使其形成主动积极阅读的习惯。

(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明确提出“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重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因为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听障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渐渐具备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心理基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这一能力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就“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阅读能力,教科书在六年级之前已经作了比较好的铺垫:四年级上册的“提取基本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四年级下册的“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五年级上册的“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本册教科书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提出“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落实语文要素的主要是《黄继光》和《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两篇课文,课后习题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黄继光》课后习题“填一填,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表格中列出起因、经过、结果。因为五年级上册已经学过通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故本课直接提要求,让学生进一步运用相关方法,通过实践来巩固。《手术台就是阵地》需要借助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所以课后习题先做了相关安排,再提示学生“借助下面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黄继光》《手术台就是阵地》在方法的引导和运用上有不同之处,“交流平台”就这一点作了进一步提示:在小伙伴的交流中,强调《手术台就是阵地》写了不止一个人物,引导学生注意围绕主要人物来梳理事情的经过;最后一位学习伙伴则提示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其他方法。

第二单元语文要素是“读懂成语故事,了解成语的含义”。读懂成语故事也就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成语的含义是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成语的学习要求。本单元编排了4个成语故事,通过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一鼓作气》一课为例,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讲了齐军和鲁军的做法,后半部分通过鲁庄公和曹刿的讨论,点明了鲁军取得胜利的原因。课后习题中“两军对战中齐军和鲁军分别是怎样做的?鲁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就是分别针对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容提的。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每篇课文结合课文特色及成语特点设计了相关习题,“交流平台”围绕相关方法、习惯进行了提示。语文园地围绕成语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相关习题,补充了一些比较经典的成语故事,加深学生对成语的了解和认识。本单元还安排了以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围绕成语开展活动。成语是中华传统语言文化中富有特色的部分,相信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能体会成语背后的意蕴,激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兴趣。

(三)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

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就“叙事类文本”,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册教科书第三单元编排了一组叙事类文章,提出了“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的教学要求。3篇课文都设置了引导学生结合作品内容来感受人物形象的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前两个学习伙伴分别引导学生谈对王宝、青铜形象的感受和认识,最后一个学习伙伴提醒学生在以后读“这样的文章”时,注意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交流只谈到了对某个人物形象的感受而没有谈到方法,因为其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文章”(叙事类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基于学生的学习程度,教科书没有明确提出“叙事类文章”这一概念,但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会自然形成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文体意识,以后读到“这样的文章”时,会留意人物形象,想一想这个人物形象是怎样的。

关于感受人物形象,教学中要注意多感性少理性,尽量避免过早抽象人物特点、思想品质。《芦花鞋》的课后习题“青铜为了家里‘重要的收入是怎么做的?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在感受人物形象时加了一句“结合课文内容”;其他课文相关课后习题的表述虽然有区别,但同样会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形象。这是因为感受人物形象需要进入作品內容、语言文字中去。以《芦花鞋》倒数第3—5自然段为例,“交流平台”中提到青铜勤劳能干,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几段是怎样把青铜勤劳能干的形象写出来的。倒数第5自然段先强调积雪厚、路难走以及天气的恶劣。倒数第4自然段写奶奶、爸爸、妈妈、葵花都劝青铜“今天别去卖鞋”,全家人都心疼他、阻拦他,但是青铜却“坚持今天一定要去镇上”。他用手势对奶奶他们说:“今天天冷,更会有人买鞋的。”天冷,青铜想到的不是自己也冷,而是“更会有人买鞋”。还有一个细节“用手势”,暗示青铜是一个失语孩子。家里所有人都因为天气恶劣劝青铜别去了,而青铜,这个失语的、与人交流不那么方便的孩子,想的却是天冷更会有人买鞋,多么令人感动。这样简短的文字,从对恶劣的天气、家人的阻拦,到对青铜的动作、语言的描写,方方面面体现了青铜对家里“重要的收入”的重视,强调了青铜的家庭责任感,以及前面所说的勤劳能干。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关注内容,在语言文字中真正感受人物是怎样的,而不是带领学生大概了解故事内容后,就说青铜是勤劳能干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多打几个滚”,真正深深感受到、体会到人物形象,才会水到渠成,学生才能印象深刻。以后学生再读到这样的文章时,才能关注细节、关注语言,从中有所体会、有所感受。

(四)感受、欣赏优美的语言

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语言的具体、生动”,3篇课文都编排了有关“体会表达的具体、生动”的课后习题,都列举了课文中的句子,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具体、生动的语言表达,进而体会表达效果。如《昆虫备忘录》课后第4题,学生可以想象瓢虫“款款地落下来”是什么样子的,独角仙“摔在灯下”又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自己生活中看到的缓缓飞行的虫子,想象款款飞行的样子;还可以想象“折好它的黑绸衬裙”,先想想黑绸衬裙是什么样子的,再跟膜翅联系在一起,在眼前形成画面。

在引导学生体会表达的具体、生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机械地讲修辞手法,如“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这样的一种昆虫当作人来写”等。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聋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于这样的教学建议,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以下做法。一是不重视个人体验,忽视阅读实践,急于总结方法。学生缺少在自主阅读中的体验,收获会大打折扣。二是把方法当作最终和唯一的学习成果。方法的意义在于吸收和运用,重点还是学生的个人体验。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获得个人体验,展开想象体会语言的具体、生动,而不是讲概念,讲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五)单元整合,整体推进

本套教科书在本年段每个单元中都注意整体性。首先点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然后在3—4篇课文中对语文要素进行落实,同时贯穿方法指导,并在“交流平台”中引导梳理总结,进一步提炼方法;最后在“词句段运用”中进行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各部分内容在单元、教科书中的地位、作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规划教学环节。

同时,教师要注意辩证地看待单元整合,避免因为整合而忽视课文个性。首先,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除了单元重点目标外,还包括学段的一般性目标,以及本课的个性化目标。以《火烧云》一课为例,除课后第3题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外,其他4道习题分别指向读背积累、内容理解与书面表达、常用句式的积累与运用、习作练习等方面。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单元学习重点之外,还要去关注其他的一些相关练习,确保落实到位。比如,教科书注意尊重听障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加强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和每个语文园地都强化写的练习,联系课文中词语的特点引导学生拓展、积累。其次,有些课文是不必硬往单元教学重点上靠的,比如古诗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是本套教科书中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建议参照课后习题设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展开教学。比如,既可以“跟着老师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胸中有全局,树立整体意识。“快乐读书吧”是本套教科书贯穿始终的栏目。六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以“童年的玩与学”为主题,推荐了金波的《一起长大的玩具》、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快乐读书吧”重在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由课文到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到选读课文,再到整本书阅读,意在引导学生由教师教读到自主阅读,由课内到课外,加大阅读量,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中积累、提升。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灵活处理单元内各板块的内容,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安排整本书的教学。什么时间了解阅读内容、激发阅读兴趣,什么时间安排交流环节、督促阅读,什么时间总结交流,都需要提前规划、合理安排。

二、习作内容解析及教学建议

习作话题的选择,兼顾人、事、景、物等各种类型,话题的情境创设力求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让学生有话可写、乐写愿写。

(一)引导记录生活,鼓励表达自我

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提出,“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教科书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书面表达,如“我和我的老师”“记一次游戏”“我的乐园”等习作。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习作的内在动机,让习作成为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如“我和我的老师”提示“也可以是其他你想分享的”,体现出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习作不是完成教科书或老师安排的任务,而是自己想分享;二是习作是用文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见闻。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乐于在习作中与他人分享。

(二)鼓励放飞想象,尝试创意表达

“假如我有一个宝葫芦”“我和某某过一天”是本册教科书中两个引导想象的习作话题。想象性习作,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放下包袱、放飞想象。如“假如我有一个宝葫芦”,可以引导学生从愿望出发展开想象——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愿望、这个愿望因为什么困难或无法逾越的障碍难以实现,然后回到宝葫芦的神奇之处上;也可以从宝葫芦的神奇出发,想象在宝葫芦的神奇功能之下,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引导表达看法,培养说理能力

除了叙事类文章,教科书还引导学生写说理类文章,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表达自我的需要。如“推荐一个好地方”,鼓励学生写出推荐的理由,吸引大家去看看。这一习作的对象是“一个好地方”,但并不是要求写美景、游览经历或有关的故事,而是要求介绍这个地方好在哪里,具有论说文性质,要引导学生把推荐理由写充分。

(四)创设真实情境,满足交往需求

与人分享、交流是书面表达的重要功能,教科书提倡在交际语境中写作,重视在习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对象意识。“我的自画像”创设“向新来的班主任介绍自己”的情境,学生需要注意这一情境下,自我介绍的对象是谁、应該向他介绍自己的哪几个方面、哪方面应重点介绍等,从而提升学生的读者意识、交际意识。

教科书中关于写后交流的提示,也体现了书面表达的交际功能。如习作“我和我的老师”提示“如果有可能还可以给你写的老师看看,听听他的评价”,“记一次游戏”提示“读给一起玩的人听听,看看是不是把游戏的过程写清楚了”,都是提示分享习作,根据他人的评价进行修改,强化习作后与人主动分享的意识,体验与人分享的快乐。

(五)设计连续图画,引导有序表达

基于听障学生视觉经验比较丰富的特点,教科书编排了习作“蚂蚁的世界”,引导学生观察有先后关系的连续图画,学习有序表达。4幅图画均有简单的提示,学生可以借助提示完成习作。这一习作需要结合生活中的观察来写蚂蚁的活动,不是想象作文,不能写成童话或其他故事。

(六)尊重学习规律,增加写的练习

课后习题中,内容理解往往与书面表达相结合,常用句式的积累与运用大多要求学生写一写。另外,教科书还编排了3次小练笔,课后习题及语文园地也通过多种方式编排片段练习,根据需要引导学生记录生活、展开想象。总之,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听障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书面表达。

习作教学展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准确把握目标,不要拔高要求。二是重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避免学生被动习作。三是避免过度的写前指导束缚学生的个性、创造性,重视自我修改、分享交流,引导学生通过交际对象的反馈来提升作文能力。教科书多次提示学生写后进行修改,将初稿完成后的修改作为习作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在与同伴、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升写的能力。

三、语言交往内容解析及教学建议

教科书注意安排不同类型的交际话题,从不同角度推动学生听(看)、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发展。本册教科书安排了3次语言交往,交际话题各有侧重。既有侧重发展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当众表达能力的独白类话题,如“竞选班干部”“自我介绍”;也有侧重培养学生交流讨论能力的对话类话题,如“运动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围绕话题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科书中安排的语言交往内容,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使学生在语言交往中形成能力。“竞选班干部”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会遇到的活动场景,教科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并从讲者和听者两个角度引导其参与交流,在讲的内容和讲的方式、方法上进行明确提示。“自我介绍”则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对象、场合,设置3个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参加《小小舞蹈家》节目,与舞蹈的相关经历、故事等可能是自我介绍的重点;去汽车站接不认识的客人,则需要向对方介绍自己的相貌、衣着特点等,方便对方辨认。

教科书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对每次语言交往活动提出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目标要求。如交流讨论中围绕主题发言方面,四年级上册提示“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再继续补充”;四年级下册提示“说清楚想法和理由”;五年级上册提示“主动发表意见”;六年级上册则提示“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从四年级到六年级,语言交往活动的侧重点不一样,教科书根据学生的发展程度提出要求,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安排,不断提高学生的交流、讨论及应对能力。

教科书注意突出语言交往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品质,使学生成为文明有礼的社会公民。教科书重视对交际礼仪的提示,如四年级下册提示“耐心听(看)别人把话讲完,不要打断别人的话”;五年级上册提示“交流时,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六年级上册提示“有礼貌地回答别人的提问”。这些都是关于交际礼仪的提示,在语言交往活动中应予以重视。

语文学习过程中语言交往是无处不在的。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课后习题中的“说一说”“和同学交流”都可以视作语言交往活动,用于帮助学生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四、综合性学习内容解析及教学建议

本册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以“成语”为主题,编排在“成语故事”单元,通过活动提示,引导学生“参加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语文”。课文《一鼓作气》后的“活动提示1”,让学生搜集、抄写自己喜欢的成语,并提示对成语进行分类。课文《手不释卷》后的“活动提示2”,引导学生把搜集到的成语归类,通过“演一演”等方式把成语介绍给大家。这些活动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有目的地搜集资料,乐于与人交流”等目标,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锻炼能力。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首先要注意明确各阶段任务,保证活动有序开展。教学之初,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两个活动提示及语文园地中的“综合性学习”,想一想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以去做哪些活动——要具体到在活动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分别做什么,最后怎樣交流展示。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明确个体活动安排,在此基础上分阶段开展活动。

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和探索,引导他们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活动的第一阶段,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可以多一些,第二阶段可以放手一些,展示交流阶段可以师生共同讨论采用哪些方式,在展示交流时可以把活动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关注整个活动进程,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支持。学生遇到了困难或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偏离了目标,做得不够深入时,需要教师及时介入、指导。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00081)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
浅谈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未来英才(2016年2期)2016-12-26 23:24:03
基于思维导图的数学教学研究
柱面坐标计算三重积分的教学建议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9:53:57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五年专学生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11:39:00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器乐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00:41:03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10:12:06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基于高中数学问题解题中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分析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