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开发了禾花鲤专用精制饲料,促进了禾花鲤鱼生长,大幅度提高禾花鲤鱼的产量;二是结合地源饲料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当地经济价值不高的农作物(主要是番薯、玉米叶和木薯等)的高效循环利用,节省购买全价配合饲料的成本;三是对稻田养殖过程和管理等进行规范,提出开展稻田养殖田间工程与生境构建,规范放养密度、放养规格和放养时间等养殖参数及专用饲料和地源饲料结合投喂等,有利于稳定产量、保障养殖户的利益、促进生态健康。
在广东清远、韶关多个市县开展示范推广,禾花鲤鱼在稻田里用专用饲料经科学的投喂管理,梯田亩产量均可以达到50~100斤,非梯田的最高每亩可达200多斤(需要部分设施投入),稻田一次性施足够的底肥,化肥用量减少,水稻品质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在梅州和广州增城也有部分推广,尤其是清远连州的带动效应很好,现已推广2000亩以上。
亩产量平均可达到50~100斤,每亩禾花鲤收益1500元以上,稻米因为品质提高可以增加收入400元,投入品减少,总体收益每亩达2000元或以上。
广东省内尤其是粤北地区。
在稻田里养殖鲤鱼,每年的九月底、十月初就可以捕鱼割禾,把鱼制作成鱼干,可长时间保存,成为农户家里一道家常小菜。这样的生产模式粗放、操作简单,在广东粤北山区已流传百余年。为了提升产量、增加效益,经过养殖品种改良、技术改进等,形成了禾花鲤稻田高效养殖技术。自2019年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水产研究所)王国霞研究员团队开始推广该技术,已经在清远连南、连山,中山坦洲,阳江等地方示范推广超过2000亩。
据了解,清远连州市贤鱼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其中一个示范点,该养殖户和王国霞团队紧密联系,得到长期的跟进指导,生产获得理想的效益。该合作社的负责人是一名50多岁的农民,虽然生产全靠他一人,但是他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去实施种养管理如科学投喂、适时增氧等,成功实现亩产禾花鲤100多斤。王国霞补充道,“该农户在合规的范围内,尽可能深挖鱼凼,进一步提升了养殖效益。按照禾花鲤45元/斤计算,增收4500元。相比单纯种稻或者传统低效的模式,禾花鲤稻田高效养殖技术效益显著。”
王国霞强调,投喂管理策略是重要的一环,为了保障禾花鲤稻田养殖的高效,要做到科学合理的投喂。针对禾花鲤的投喂,王国霞团队合理利用当地地源饲料,研发了专用饲料的配方技术。她介绍道,结合包括番薯、玉米叶和木薯等地源饲料,开展高效循环利用。实践证明,投喂禾花鲤专用精制饲料,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有效为禾花鲤补充了营养,促进了禾花鲤的生长。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对稻田养殖禾花鲤的规范化操作、专用饲料及其投喂技术等不熟悉,甚至不了解,采用专用饲料后,上述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平均产量由每亩20斤增加到50~100斤,养殖效益大幅增加。
经过近几年的技术推广,禾花鲤稻田高效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农户对种苗需求量逐渐增加,产业发展暴露出问题。王国霞表示,一方面,市场上从事禾花鲤苗种生产的企业不多,苗种供应跟不上。另一方面,市面上流通的禾花鲤苗种质量参差,导致出现苗种养殖生长慢,产量偏低等问题。她坦言,团队在做实验时,同样碰到苗种质量差的问题,同一批育苗不同个体的生长速度相差较大,这对整体的生产管理造成很大影响,最后直接反映在产量上。
王国霞指出,推动产业发展,需要解决苗种问题。适用于稻田养殖的品种有别于普通池塘养殖的品种,要经过专门的培育。然而,苗种企业相对比较少,其中以标粗的为主,做孵化的更是屈指可数。“农户想买好点的鱼苗,但苦无路数。”事实上,养殖端需要更多优质的种苗,建议加大对种业的投入,提升种苗供应能力,保障禾花鲤稻田养殖生产。
“在种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对于如何提高管理水平,王国霞提出关注四个关键控制点。一是控制放苗时间,水稻插秧后适时放苗,延长禾花鲤养殖时间,每亩投放800~1200尾。二是天气、水温管理,保持适当的水位。三是防敌害生物,在一线推广技术时,王国霞发现,不少示范点在天然的情况下,特别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养殖动物容易遭受敌害生物的侵扰。如果没有防护罩等的保护,禾花鲤会被白鹭、乌鸦、蛇、老鼠等动物吃掉,这种偷食的情况普遍且严重,会导致明显的减产情况,因此要加建防护设施。四是投喂策略,一直以来,韶关、连南一带的农户大多沿用传统不投料的放养的模式,亩产仅30斤,效益很低。采用科学的投喂策略,每天投喂1~2次,若遇到阴雨天则不投喂。这样一来,只需额外增加较小的投入,便能大幅提高经济效益。王国霞向记者说道,禾花鲤稻田养殖分为梯田和非梯田养殖两种,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设计地源饲料和精饲料的配方,同时团队将继续加强宣传推广。
在评价自己工作的时候,王国霞认为,一颗热爱三农工作的初心是支撑开展乡村技术推广工作的源动力。到一线推广一项新技术,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且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真心去对接农户、合作社。“虽然有一些项目在支持,但推广经费仍相对不足。”她坦言,在带领农户学习新技术、新模式的路上,遇到不少困难,团队坚持以农户利益为出发点,反复沟通。
王国霞指出,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持续支持稻田养殖产业发展,但禾花鲤稻田养殖发展速度较慢,这可能跟销售难有关,导致农户的收益不稳定。从科研工作层面来看,需要加快科研攻关的步伐,为农户开展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此举具有三重意义。一是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促进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促进农民的增收,能够提高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从而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的供应。”王国霞表示,只要农户努力认真执行规范的养殖生产管理,实现增收并不难。二是带动当地休闲旅游特色经济发展,结合旅游元素,把稻田建成农业科普的教育基地,提供农事体验,开发“旅游+”产品,对提振文旅消费和宣传地方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南沙都市农业实验园(南沙明珠农业公园)就是个不错的例子。”三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2005年,“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是传承我国传统农业项目的具体表现。
“当地人们的心中,稻田养殖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宝物’。”王国霞进一步说道,禾花鲤这条鱼在诸如连南等地方有数百上千年的养殖历史,是极具广东地方特色的品种之一,活化传统品种,结合禾花鲤本身的文化特色,挖掘更多立体综合种养模式,进一步把产业做大做强。现阶段,王国霞团队正研究稻-鱼-鸭、稻-蛙-虾等种养模式,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她补充道,团队正用新的思路去探索新的模式,融入其他更受市场欢迎、售价更理想的品种,由于经济效益高,在技术推广时,不少合作社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共同推动产业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