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琳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会限制学生的发展,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开始尝试利用新型教学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其中广受关注的便有分层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师发现,学生的信息能力、学习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通过分层的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为此,文章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角度出发,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7-009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7.031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之间的差异会逐渐显现出来,教学效率会逐渐降低。因此,教师要尝试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改变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分层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针对性
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根据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了解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锻炼他们的基础技能。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并不符合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些学生接触信息技术较早,掌握的技能相对较多,教师最初所讲的内容都比较简单,不利于提高这些学生的能力[1]。还有些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时间较晚,对网络技术不感兴趣,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强,学习效率就比较差。为了改变此种教学情况,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法便可以充分解决这一问题,将学生划分为能力强和能力弱两种层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确保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发展。
(二)有利于增加教学趣味性
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更应该从学生的爱好、特点出发,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此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分层教学不光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还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角度出发进行分层,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模式,适当增加趣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推动学生发展。
(三)有利于凸显教学层次性
大部分情况下,教师会提前做好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这也导致教学过程较为死板,课堂教学内容较为统一,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尤其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如果直接开展教学,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利用分层教学法时,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发生变化,尝试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整教学内容,分层次地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保证教学有效开展。
二、中学信息技術课堂分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师忽视学生心理健康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的事物较为敏感,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而实施分层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将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保证所有学生都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分层过程中,有些教师会明确告诉学生的能力强弱,导致部分学生受到打击,产生自卑等不良情绪[2]。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
(二)分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尝试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教育工作。但是很多教师习惯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在最初使用新型教学方法时,会出现教学过于形式化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应用分层教学法时便存在此种情况,他们会根据要求按部就班地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简单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此种方式并不能真正发挥分层教学法的价值,甚至还会降低教学效率。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教师在利用分层教学法教学时,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层级,然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在此种情况下,学生会拥有一部分自学时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复习或者预习已学的知识。但经了解发现,当前很多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差,无法高效利用课堂时间,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长远发展。
三、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方法
(一)合理划分层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1.学生能力分层。教师在利用分层教学法时,最应该重视的便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传统的分层方式是根据测试成绩判断学生的能力,并对其进行层级划分。但是,利用此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教师也无法有效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了改变此种情况,教师要合理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划分。
首先,教师要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让他们充分了解什么是分层教学,减少学生对分层教学的偏见。教师要让他们知道以能力为基准进行分层,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促使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教师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监督权,按照座位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互相监督,记录平时在课堂中的表现,然后教师综合对学生能力进行划分,根据学生能力强弱分组,以便后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再次,教师可以专门利用一堂课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拉近师生关系,让学生知道教师根据能力分层的真正意图,从而改变学生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保证分层教学法的高效应用,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
2.教学内容分层。教师开展教育工作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利用教学内容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此,教师还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分层,对能力不同的学生教授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就拿最简单的“Word”“Excel”来说,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这些简单的软件,而能力较弱的学生还没有找到正确使用的方法。针对于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第一层级设计较难的内容。在课堂中教师要为这一层级的学生讲解“Word”“Excel”相关的基础知识,之后为他们布置实际操作任务,让学生尝试制作Excel表格,并对数字进行排序等。这些学习内容,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能够充分发挥分层教学法的作用。
第二层级则可以设计简单一些的内容。在课堂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为这一层级的学生讲解“Word”“Excel”的基础概念,然后引导他们学习较为基础的操作技能,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来。
教师要定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内容难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稳定进步。
3.教学方式分层。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能力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直到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方法为止。为此,教师在利用分层教學法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在面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时,教师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在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通过自主预习、自主操作的方式进行实际锻炼,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保证学生高效掌握所学知识,促使他们成长为当今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在面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时,教师则需要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提前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基本的知识概念。之后,在对实际操作类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则需要通过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还要适当地给予学生自主操作的机会,时刻关注他们的动向,发现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对教学方式分层时,教师要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不同教学方式的看法,并对此进行总结,为后续创新教学方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网络,丰富分层教学内容
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不能单纯依靠教材,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以不同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以此推动教学发展。尤其在利用分层教学法时,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出发搜集教学资料,以此丰富教学内容,保证教育工作高效开展。
尤其在对较难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借助学生熟悉的内容辅助教学,以便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会遇到“动画制作”方面的内容,教师要通过实际操作为学生进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但是,单纯的技术操作流程过于枯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改变此种情况,教师可以搜集中学生感兴趣的动漫、动画影视资料,以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播放,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动画。另外,还可以搜集一些与动画制作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更直观地将制作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此种方式,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契合分层教学这一主题,教师在搜集视频资料时要提前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沟通。面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时,可以增加制作视频阶段的内容;面对能力较弱的学生时,则可以增加动画视频的相关内容。这样便可以充分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开展。
(三)设计自学活动,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还应该适当为学生设计一些可以自主操作的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当前的能力水平[4]。另外,还要搜集大量资料,了解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社会中较为常见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如程序编码比赛、视频剪辑比赛等。
首先,教师要选定活动主题,保证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中来。PPT制作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能,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未来的工作中,都需要具备该项技能。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PPT制作比赛,让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介绍。
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PPT开展演讲活动,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会更加认真。为了鼓励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还要适当地准备一些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胜负欲,使他们可以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与学生共同交流,组织他们说一说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在制作PPT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找到解决方法。
(四)完善评价体系,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想法,在开展教学评价时也是如此。传统的评价模式已经无法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意见,教师需要以当前的评价模式为基础进行二次创新,改变整体评价模式,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或者做作业时,让学生互相进行评价,总结存在的问题,教师以此为基础调整教学模式。有些学生提出,教学方式过于乏味,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增加一些趣味元素;有些学生认为教学速度较快,教师就需要改变教学计划。通过不断调整,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越来越喜欢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调整评价方式。“以成绩论英雄”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如今需要教师从综合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评价档案,从分层教学的角度出发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记录学生平时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不同阶段的测试成绩,最终结合所有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到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从这一角度来看,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推动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重视这一教学环节,并定期进行调整,以确保可以高效发挥评价环节的价值。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想要高效应用分层教学法,就应该不断分析探究,通过大量实际案例了解分层教学法的优点,认识到利用此种教学方式教学的意义。然后,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出发,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并不断创新,利用分层教学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推动各个层级学生的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淑桦.“分层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探究[J].学苑教育,2017(21):71.
[2] 沈亚芳.分层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智慧,2019(26):19.
[3] 李益博.探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效果[J].文存阅刊,2016(6):5.
[4] 张亚娇,肖樟树,张向梨.浅析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