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犹县第一小学(341200) 彭 敏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体现。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培养大都是随意的,学到哪算哪,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不利于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教学。
语感是学生对文本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而语言直觉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一种直觉印象。学生的语言直觉是可以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培养而逐步提升的。
语言直觉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无须进行深入思考就可以快速理解文本大意的一种直觉感受。在这样的语言直觉中,学生可以自发获得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尽情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直觉的有效途径。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朗读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直觉。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在读中感受作者笔下荷叶与荷花的特点。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学生在大声朗读中形成的语言直觉就是荷叶密集、绿;“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学生在读中形成的语言直觉是荷花很高、亭亭玉立的;“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句话,学生朗读的时候形成的语言直觉是不同形态的荷花竞相开放,美丽极了。当学生充分放松、尽情朗读的时候,他们自然地沉入文本,眼睛、耳朵、嘴巴、大脑同时运转。这种状态下,他们对文本语言的感知更多的是来自自己的直觉,这种直觉有助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增长。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直觉的一种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教师要重视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直觉,为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语言直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揣摩文意,还可以帮助学生读出文本语言的言外之意。教师鼓励学生沉入文本,潜心阅读,并抓住文本中对比明显的语言进行品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直觉。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为例,文中第三、第四小节主要以对比和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我们要继承延安精神。如“一排排高楼大厦”“一件件家用电器”这些语言充分表明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老牛破车”代表着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教学这两个小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对比的方式感悟语言,并说说自己从这些语言中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鼓励学生在读中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特点,并以对比的方式进行区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直觉,促进了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
统编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语感与情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感的作用下获得更深刻的语言感知。
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教师从文本的情感入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反复揣摩、感受体会,可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为例,学生朗读时凭借语言直觉可以感受到词中一家五口田园生活的不同面貌与情态,以及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在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有了自己的直觉体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整首词,罗列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与人物,感受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学生罗列出“茅檐、青草、锄豆、鸡笼、莲蓬”这些景物,以及“翁媪、大儿、中儿、小儿”这些人物。教师聚焦“醉”“喜”二字,引导学生感悟词的语言:“醉”的是谁?为什么而醉?“喜”的是什么?为什么而喜?教师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语言,使学生对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与体验。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师从整体入手,聚焦“醉”“喜”二字,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情感,使学生的语言感知更为深刻,对词中流露出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也有了更为丰富的体验。
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的阅读经验或者生活经验体悟文本,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更加深刻、透彻。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教学这句话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鼻子一酸”的经历。“是什么让你感到‘鼻子一酸’,是委屈、惊喜、感动……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说。”这样引导,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再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为例,课文结尾处写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共同的出发点就是爱。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一谈对“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的感受与体会。这样,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所描述的内容巧妙融合,使学生与作者产生认知上的共鸣,从而对文本所描述的内容产生深刻的感受与体会。
阅读教学中,教师从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入手,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可以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更加敏锐与深入,能够增强学生语言的情感性,为学生语言的发展奠定基础。
许多文本语言表面的意思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让学生真正触摸到文本语言的内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初读课文时,由于对课文内容不熟,读完之后感受并不是很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相关的信息,把学生感知中原本零散的信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更加深刻。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到的是乡下田园风光的写意画面:顺着藤架攀爬的藤蔓、空地上开放着的美丽鲜花、从土里探出头的竹笋,等等。此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大都停留在对乡下景物的描述上,而对于作者想借此表达的情感并没有很深的感受。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课文所描写的内容想象画面,从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最为平凡的事物把乡村生活的亲切自然、美好恬静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样引导学生品味文本,学生自然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乡下人家》是一篇语言平实的散文。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取相关信息,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让学生的语感在品读想象中得到提升。
文本语言不仅包含其本身的意义,还包含与其他语言文字表达所形成的合力。教师引导学生融入文本语境中,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更为深刻,真正体会到文本语言的内涵。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有这样的描写:“局势越来越严峻……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阅读的时候,如果学生仅从语言文字本身来理解这些语言,就难以真正走进文本所描述的世界中,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要想让学生对这些语言有深刻的感受与体会,教师可以从文本语境入手,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回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审讯、被害的经过。结合文本语境,学生对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以及面对敌人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就会有更为深刻的感受与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文本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情感。教师抓住文本关键句子引导学生品读,可以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由表面走向深入。
阅读教学中,触摸语言、感知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运用语言才学生语感能力提升的表现。教师基于文本内容特点,找到适切的语言训练点,鼓励学生迁移运用,可以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在运用中得到提升。
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一定的感知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对语言的感知向运用层面过渡,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的第三自然段,以“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写了海底世界的各种声音。教学这一课时,在学生品读句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写一段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感知走向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再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在关于阅兵式的描写上,作者不光从整体上描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那种整齐威武的情景,还从细节方面把各个方阵的风采描写得精彩万分。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重点品读阅兵部分,并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当学生对点面结合的手法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教师再鼓励他们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一写学校召开运动会时的情景。
这样,从阅读感受到语用实践,从积极语用的视角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体会语言,使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在运用中得到了提升。
随着学生语言经验的丰富,对其进行语感培养就不能只停留在单纯性模仿的层面上,还要向创意表达过渡。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语境,通过高效表达来提升语言感受力。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课,主要通过回忆“我”和父亲相处的几个场景来表现父爱的伟大以及“我”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文中的场景描写和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上。当学生感受到作者通过场景描写并借助平凡的小事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后,教师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一些自己与父母亲相处的场景或者画面,如每天早上母亲早早起床为自己做饭、送自己上学等,然后鼓励学生迁移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借助场景和细节进行表达的写作方法,来表达自己对父亲或者母亲深深的爱。这样以课堂阅读为媒介,反哺阅读理解,在实践运用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时候并没有把它作为唯一的训练目标,而是把学生的语言感知融于习得表达方法、迁移运用的语文实践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置换场景进行表达,使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没有语言感知,学生的语言运用也就难以展开,基于文本语言特点,教师从朗读、揣摩、品味、表达等方面引导学生亲近语言、感受语言,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