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教育科学研究所(538000) 钟 春
“八桂教学通”是一个向全国中小学教师开放的数字化教育网络平台,包含有教育内容、管理方法、课件工具、教学资源库等基本功能。如何更好地使用“八桂教学通”平台,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效呢?
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模仿,要移用。茅盾先生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在学习的起步阶段,要善于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吸收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营养。在这一阶段,模仿看似是最笨的方法,却往往是最高效的。对经验的移用能成就自我创新。移用,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桂教学通”能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教学。在推进“八桂教学通”在课堂中的常态化运用的初始阶段,由于刚接触平台,一些教师会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教学习惯。因此,此时目标只要求教师会用、能用、愿用。在课堂运用时,教师要提前设置好知识点,创造课堂环境,启迪学生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热情,为课堂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荷叶圆圆》一课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与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巧妙利用“八桂教学通”中特有的电子课件、视频、聚光灯、画笔、截图等多项功能进行教学活动,积极地创设各种情景,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情境引导。教师通过“八桂教学通”平台,播放在微风吹拂下轻微抖动的荷叶视频,同时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学生引入莲花池这一美妙的情景中,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其次,初读识字。教师充分利用平台中的生字卡及圈画工具,让学生阅读、圈画生字词、上台板演,巩固识记生字词。在这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挥出自己的学习潜力。最后,朗读感知。教师使用数字教材中直观清晰的插图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优美抒情的音乐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拓展说话。同时,教师运用数字平台的朗读系统引导学生进行跟读。为了做到读通顺、读正确,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男女生比赛读、带动作朗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这样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使学生学会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八桂教学通”平台资源的使用,凸显了课堂教学直观、生动、具体的特点,能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创建了一种互相沟通、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细品古代大家的作品,发现他们常常化用前人的诗句,创作了出流传千古的佳句。如王勃化用了曹丕诗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句,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至今还有生命力。
在使用“八桂教学通”平台的中期,因为有前期的经验和教学实践,教师不会因陌生而感到困难,所以使用的目标是根据课程要求对“八桂教学通”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教学实效。此时,教师不能盲目地下载使用教学资源,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有选择地利用资源,对资源进行整合运用。教学中,合理地选择和优化数字资源,显得尤其重要。借鉴化用,目的就是避免脱离教学实际情况现象的产生。
现代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大量的具体教学资源的支撑。面对平台中大量的数据资源,教师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教学资源?使用这个教学资源想达什么目标?我将怎么使用这个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能够帮助教师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实现预设的课堂目标,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但要因需而用、因文而用、因生而用。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找春天》一课,语言精美、形象生动,适宜让学生进行感情诵读。为更好地帮助学生诵读,教师先播放一遍数字教材中课文的情境动画,要求学生看视频,轻声跟读。图文结合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接着,教师逐段播放数字教材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着朗读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游戏、比赛等形式,调动他们参与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交流。学生能主动展示自己,朗读的语调、语气、情感都很到位。最后,为了指导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在课尾设计了“我当小小配音员”环节,再次运用数字教材中的情境动画资源,只播放动画不播放声音,让学生看着画面给视频配音。这一环节点燃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热情,他们都抢着到台前给情境动画配音,争当“小小配音员”。教师精心挑选并运用数字课程资源,能充分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朗读指导的效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需要事先预设,才能有效达成目标。为此,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目标、内容,把相应资源配置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让学生按照教学步骤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这样的教学步骤既需要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也需要教师的相应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创设特定的场景,要给学生提供各种经过加工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观看直接从平台下载的人类破坏地球环境的视频。由于并未进行任何的加工或重组,视频播放的时间过长。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不得不进行“拖拽”,这样把一些具有利用价值的数字资源搞得支离破碎。而学生所观看的只是零散的内容,注意力也不集中。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的数字视频资源,在刚开始时虽然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但视频时间过长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数字视频资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性质、教材目标、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技术处理,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数字资源要简洁、准确,同时要符合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使用数字资源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完善、优化,尽可能使资源内容更接近于课堂实际需求,更易于学生接受、掌握。同时,要注重对数字资源的形式美、内容美等,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教师要重视数字资源和课程对象、课堂内容、教学流程等的贴合程度,这是教学资源使用的前提条件。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数字资源的运用时机:在课始运用是为了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在课堂中运用是为突破难点、解决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等;而在课尾运用,则是为了整理知识、巩固技能、拓展视野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对音视频进行裁剪、合成方法,对平台上的数字资源进行必要的加工,使之能为己所用,这样才能有效发挥这些教学资源的价值。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海滨小城》一课,在总结提升时,教师让学生再次欣赏课文的朗读视频,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首先,教师把在平台下载的视频进行优化,在原有的海滨小城的美景的基础上,加入自己亲自拍摄以及搜集到的本地小城风景,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家乡的美。其次,教师提问:“这样的美是谁创造的呢?”引领学生理解家乡人民为了家乡的美好所做的贡献,感受到家乡的美、家乡的情,从而爱上自己的家乡。这样的视频资源,契合教学的具体要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接着,教师让学生试着用思维导图,围绕一句话从几个方面来描绘某个情景。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绘制的思考导图,总结出描绘情景的具体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的表达方式和自己所积累的词汇,描写思维导图所画的情景。这样,使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具有张力。
模仿、借鉴的最终目标是创新。创新就是独创,就是创造出别人没有创造的事物或形象等。胡适先生曾讲过:“虽然创造是一种最误人的名词,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新花样。”只要教师积极接触平台、仔细了解平台、认真使用平台,在“八桂教学通”平台丰富资源的支撑下,就能够展开创造性运用。教师可通过平台开展思考、教学,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使数字化信息有效地赋能于教学,进而提升了教学效率。除了对数字资源加以完善,还可在教学、作业布置及批改、学情采集和大数据分析等方面提供新的内容、新的形式。
笔者了解到一所小学专门设置了语文工作室,并组建了教学研究团队,通过“八桂教学通”平台组织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研究,形成教学资源库。在这一平台上,教师提交自己所研究的课程、搜集的教学资源等,同时也通过这一平台和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最大化地利用教学平台资源。教师既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也可以获取其他教师提供的教育资源,提高自身素质。工作室的每个成员在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教学资源的同时,自己也成为教学资源开发者、使用者、验证者、贡献者,积极地开发、使用、分享资源。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在备课环节,一位教师希望找到本地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学生真实地理解家乡风景的美丽、资源的丰富,以激发学生认识故乡、喜爱家乡、发展家乡的情感。于是,教师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观察访问,了解家乡优美的风景和繁荣的景象,通过文字、声音和照片等与大家分享交流。但是,作为一个海港城市,很多渔船都是半夜或者凌晨的时候才回到岸边的。备课时,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利用了几个晚上到凌晨的时间,扛着摄像机来到海边码头、边境口岸,用镜头记录下夜间到清晨人们的劳动情景,捕捉海边码头、边境口岸的鲜活素材,记录了学生没有看到的许多情景。海边码头上,渔船大大小小,来来往往,船里装满了各种鱼虾,有大的小的,有红的白的,有长的圆的;此时,港口里的渔夫们、摊主们也在忙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在边境口岸:境外的商贩、外地的客商、少数民族村的村民来来往往,他们有的拉着货车,有的开着汽车,都在入境通道过关入境,好不热闹。这些资源,成为我们本地区教学时最需要的、最真实、最生动的教学资源。创新运用“八桂教学通”平台,能让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更富有地方色彩,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巧借“八桂教学通”平台,能有效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用“八桂教学通”要经历移用、化用、独创三个阶段,这既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又体现教师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必须经历的过程。在使用中,教师将教学资源与课堂融合,发挥数据教学资源的优势,调整课堂架构,切实服务于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教学思想的推陈出新,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