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相城区文征明实验小学(215000) 特级教师 陈跃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无论是阅读的数量还是阅读的理解感悟程度都有了明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不断地摸索全新的授课模式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任务驱动式教学开始逐渐走进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发现,当有着明确的任务目标时,学生不仅进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中,感悟到文章主旨,产生更深入知识体验,而且阅读效率明显提升。那如何将任务驱动作为一个切入点,系统地引入语文教学课堂,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
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多集中在文字的识记、书写以及词语、文意、结构等方面的理解,将完整的文章拆分成固定的知识板块,以方便学生学习与掌握。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的要求明显提高,使教师在固定的知识板块教学与整体阅读思维培养之间左右为难,从而导致学生整体阅读思维能力培养慢、培养难等问题的产生。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认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能力较差,也就是说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强而逻辑思维较弱。小学阶段是具体的形象思维和抽象的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共同发展的时期,并且由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一些教师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根本无法适应成人的思维方式。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
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文化自信。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教师应该让学生多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形成阅读学习的思维习惯。
任务驱动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任务驱动式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结合文本内容,提出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阅读任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其次,任务驱动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学习不但要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形式、语法知识等,更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运用。 读写是语文的双翼。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言实践中,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条理性、具体性和准确性,将语言、思维、情感的训练统一起来。最后,提出的学习任务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学生任务。这样的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产生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任务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设置的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所提出的任务将作者的情感、文本的知识以及学生生活等相关内容融合起来,形成闭环的学习系统。在课堂上,学生或单独或小组完成,并以第一视角进行沉浸式情感体验、知识学习;同时,将学习与运用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学生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让学生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问“为什么”,能由表及里,深入思索;问“为什么不”,则指向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教学,课文内容不再是分板块出现,而是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任务中,进行思考、体验、探究、归纳、分析、推理。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并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猫》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任务驱动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猫》的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学习这篇文章前,学生已经学过几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表达作者对动物的情感。这一单元的学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生活中的小动物,对小动物产生关爱之情。因此,本篇文章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小动物,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感情,学会将动物的特点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猫在老舍的笔下显得活灵活现,既淘气又可爱。在现实生活中,猫是不少人的宠物。因此,教学任务的设计要结合生活实际,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们设计了以下阅读任务:
1.课前观察生活中的猫,理解猫的最大特点,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2.仔细观察猫的叫声与动作,课堂上进行表演;
3.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怎样描写猫的特点;
4.完成生字读、识、写任务,理解、积累词语;
5.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猫性格古怪特点的语句,进行赏析。
1.课前准备,引发关注
课前布置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在课前观察猫,并用一小段文字描写观察到的猫的特点。
任务内涵:教学《猫》这一课,想要达到沉浸式的阅读效果,促进学生对猫产生深刻的认知,就要提前以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猫,对它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的时间应不少于一周。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观察,理解猫的生活习性、个性特点等,而且促进学生自觉阅读课文,能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写猫的方法。
2.情景导入,任务开启
课堂上,教师先展示提前搜集到的猫的图片,让学生挑选自己熟悉的图片(不同种类的猫有不同的特点),并介绍自己所熟悉的猫的特点。这样,从一开始就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氛围,让猫成为课堂学习的主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分享自己之前小练笔,交流对猫认识。
任务内涵:《猫》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将猫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将这一教学目标转化为探索任务,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任务氛围,让学生根据图片进一步认识猫的各种特点,并思考怎样把猫的不同特点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3.教学开始,分解任务
(1)第一步
教学正式开始后,教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大声地朗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2个概括猫特点的词语,圈画出来,与同学分享。”
任务内涵:这一步的任务为寻找描写猫特点的词语。这一任务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朗读课文,并注意寻找描写猫特点的关键词语,理解作者描写猫的具体方法。
(2)第二步
教学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突破本篇课文教学的难点——猫的性格古怪。此时,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猫性格古怪的词句,并说一说猫的古怪体现在哪些方面。
任务内涵:这篇课文有明显的中心句,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中心句就是阅读课文的关键。要求学生抓住“古怪”这个词解读文本,并通过小组进行讨论,能促进学生理解“古怪”的内涵(老实、贪玩、尽职),体悟出老舍笔下猫的性格特点。
(3)第三步
第三步,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体验老舍对猫的感情。教师提出任务:“如果你是老舍,猫一天一夜不回来,你的心情是——(着急、慌张、伤心)。光着急、慌张、伤心是没用的,得想办法把猫找回来。第二天猫回来后,老舍爱怜地把猫抱在怀里,对邻居、对家人说了课文里的这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任务内涵:通过完成任务,学生体验到老舍对猫如同对家人一样的情感,领悟了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最终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情境互动,提升感悟
教学的总结阶段,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猫的不同形态、动作及叫声。这样的情景再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猫的特点,掌握了作者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方法。
任务内涵:培养阅读思维的最佳方式是进行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这一环节将猫的特点进行再现,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猫特征的体悟,而且让学生真正地认识生活中的猫,并对猫产生情感。如此的任务驱动,使学生更关注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对动物情感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任务驱动将阅读过程作为撬动学生思维体验的杠杆,让学生在一次次任务中完成对阅读文本的深入理解、作者情感的体验,最终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同时,任务驱动还将实际生活引入学生的阅读体验中,让学生不再单纯地学习知识,而是亲身经历知识学习的过程,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以致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所形成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过程,不仅收获了知识的进步与成长,而且逐步掌握学习技能,掌握语文学习的根本方法。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任务驱动的阅读课堂上,在真实的环境里运用语言,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技能派上用场,这是一种鼓舞学生继续前行的动力。学生对自己所做的努力感到满意,对下一步要完成的任务充满自信,动力十足。这就构成了一个良性的学习生态。在阅读中,学生一旦产生了内在的学习动力,他们的阅读便会更加积极、主动,阅读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阅读也不再是死读,而是转化为阅读能力,领会了文本的语言表达艺术,并能灵活地运用语言。
就课堂实践效果而言,将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可行的、有实际效益的。同时,它并不排斥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方式一起使用。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务驱动式教学也不是每节课都适用,也有它的局限性,教师要根据各自班级的情况去实施、改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