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菲,李 昕,宫新扣,柳承鑫,信春花,曲力影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放射科,吉林 长春130041)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MRI)是通过抑制血管内流动血液信号获取血管壁等静态组织图像的一种成像方法[1],不仅可以准确评估管腔形态变化,同时还能准确评价管壁及斑块易损性。本次研究主要分享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技术在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应用体会。
回顾性收集我院2020年12月2日—2021年12月18日期间,经超声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且行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患者73例。其中男51例,女22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1岁。
1.2 入选标准①经超声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颅颈部血管狭窄的患者;②精神认知正常,能够配合完成检查。
1.3 排除标准①MRI禁忌症者;②造影剂过敏史者;③图像质量不佳者;④不能很好配合检查者。
1.4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Ingenia CX 3.0T磁共振扫描仪。颅内磁共振管壁成像使用32通道头部线圈,颈部磁共振管壁成像使用全数字化线圈,颅颈联合磁共振管壁成像使用头部线圈联合全数字化线圈。患者仰卧位,头先进,扫描序列均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 MRA),三维变角度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冠状位纵向弛豫加权序列(T1WI),增强后三维变角度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冠状位纵向弛豫加权序列(CE-T1WI),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
1.5 图像分析
对目标血管影像进行评价:①扫描范围是否足够包括目标血管;②有无伪影,血管腔及血管壁的边界清晰可见;③颅颈动脉管壁是否有斑块,管腔狭窄程度及管腔塌陷情况,斑块形态,T1WI平扫后斑块呈高、等、低信号,增强后斑块强化情况。以上结果由两名诊断医师共同判读。
共纳入行高分辨血管壁MRI检查病例73例,共检出颅颈血管斑块121例,其中颈部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动脉分叉处(右)12例、(左)10例;颈内动脉起始处(右)14例、(左)14例;颈内动脉颈段(右)6例、(左)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右)3例、(左)1例;右脉络膜前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M1段(右)17例、(左)13例;右大脑中动脉M2以远段7例(右);右大脑前动脉A1段1例;椎动脉颅内段(右)3例、(左)5例;基底动脉9例;右大脑后动脉P2段1例;因颅内血管较细,不能全部准确判定斑块形态,因此对不能判定斑块形态者不做斑块形态统计,清晰判定斑块形态者60例,其中光整斑块31例,不光整斑块29例;在TIWI平扫图像信号中,斑块呈等信号70例,呈高信号46例,呈低信号5例;T1WI增强检查,斑块呈明显强化90例,轻度强化及无强化31例。共检出狭窄血管118例,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55例,闭塞管腔42例,并发现3例血管壁存在斑块但是管腔无狭窄,其中闭塞的颈部血管腔中,有20例可见管腔塌陷。
脑卒中现已成为人类健康的致死性疾病之一。在中国每年新增250万脑卒中患者,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2],而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目前常规的影像检查技术有多普勒超声、CTA、MRA、DSA,这些技术主要通过显示血管腔异常进行评估,但由于正性重构效应的影响,仅以管腔狭窄程度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往往存在低估的现象。颅颈动脉行程较长,且部分走形迂曲[3],通过更大的扫描范围和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才能更好的显示管腔及管壁的形态。本研究通过HR-VWI技术对颅颈动脉管腔及管壁进行综合评估,多方位、全角度对目标血管进行重建,降低部分容积效应产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HR-VWI在评估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方面与金标准DSA具有较高一致性,且HR-VWI在无明显狭窄的血管斑块中,具有较高检出率[4]。本研究73例患者中,检出颅颈部血管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55例,闭塞42例,同时发现有3例存在斑块但未导致管腔狭窄。
本研究发现颅内动脉斑块61例,其中位于大脑中动脉斑块37例(见图1),占比60.66%;基底动脉9例,占比14.75%。进一步证实了颅内动脉斑块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5]。位于颈动脉斑块60例,其中斑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22例(见图2),占比36.67%;颈动脉起始处28例,占比46.67%。颈动脉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部,该部位血流湍急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液中的脂质在损伤部位发生沉积,从而加快斑块的形成[6]。明确斑块位置,特别是责任斑块的分布情况,为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提供影像学依据及前瞻性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7]。
图1 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斑块平扫呈等信号
图2 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腔中度狭窄
斑块易损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密切相关[8],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不稳定成分是临床进行治疗干预的重要依据。现有大量文献对斑块易损的影像特征进行研究,易损特征包括:斑块表面不光整、T1WI高信号及斑块呈明显强化等[9-10]。通过斑块形态特征及信号特征来判断斑块稳定型早已被业界所认可。因颅内动脉管腔较细,对斑块形态显示不清,所以本研究中未对颅内斑块形态进行统计,颈部斑块60例,其中形态光整31例,形态不光整29例(见图3);T1WI平扫斑块呈等信号70例,高信号46例,低信号5例。斑块强化是提示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像学特征因素之一[11](见图4),研究表明斑块强化与斑块内新生血管与内膜通透性及炎性反应有关[12-13],对比剂通过滋养血管进入斑块内部出现强化[7]。QIAO等[14]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技术对27例脑缺血事件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责任斑块较非责任斑块信号强度更高(P=0.003),提示斑块强化程度对卒中风险的评估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王庆虎等也证实了在严重血管狭窄中,易损斑块承受不均匀的动力学应力分布,更容易造成斑块破裂,进而导致血栓发生[15-16]。本研究中121例斑块中,有强化斑块90例,轻度强化及无强化斑块31例。对不稳定斑块进行早期发现与干预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7],为临床提供强有力的诊疗方向。在闭塞血管中,常因为近端斑块产生负性重构,进而导致管腔血流受阻及长节段管腔纤细、管腔塌陷形况[18](见图5),在本次病例研究中,闭塞管腔内可见管腔塌陷20例,这为临床医生在介入术前评估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3 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态欠规整,增强扫描局部呈明显强化,管腔呈重度狭窄(不稳定斑块)
图4 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不稳定型)
图5 左侧颈内动脉C1段大部分管腔塌陷明显,增强呈轻度强化,可见血栓形成;C2段增强呈明显强化,可见血栓形成;C3以远管腔内可见血流信号,管腔变细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可以准确评估颅颈血管管腔的狭窄程度及官腔塌陷情况,评估斑块位置及斑块的易损性,为预防及治疗颅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