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都市文化圈的形成

2023-08-28 22:32唐力行
环球人文地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吴语弹词文化圈

唐力行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明清時期就已成为了称雄天下的商业大都会,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评弹就是其中之一。

苏州评弹由评话与弹词两个曲种组成,渊源可追溯到唐、宋。但真正意义的苏州评弹兴起于明末清初,与苏州市民社会的繁兴同步。天下人无不乐居苏州,致使这里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历代统治者视苏州为取之不竭的聚宝盆。这里的税粮总数、田亩平均赋税、人口平均赋税不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十倍,也高出江南地区其他府县。在重赋与人口双重压力下,苏州人并不采取极端的行动,而是重理性、求变通,善于在夹缝中找到舒展自己才能的天地。为保障财赋收入,统治者对苏州的控制十分严密,乡绅、官宦的地方自治功能被削弱,市隐心态浓重,转而构筑私家园林,寄情于诗书歌吟之间。

清朝时期,苏州状元达26人,占全国的22.8%。经济与文化的交互作用催生了评弹与昆曲这对姐妹花。评弹有着雅俗共赏的特点,受众遍及士农工商乃至贩夫走卒。相应于苏州人的性格,评弹弦索叮咚如江南之水。如果说评话像太湖般开阔澎湃,弹词则似穿街越巷的小桥流水。水是最柔和的,也是最坚韧的。似水长流的评弹深藏着苏州人的心态,流淌着苏州人的心曲,叙说着苏州人的机敏、睿智、沉稳和变通。进茶馆品茗听书成为苏州市民的生活方式,而绅商官宦则把评弹艺人请进家门举办堂会。苏州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听到悠悠的评弹音乐和声如金石的评话,与小桥流水枕河粉墙融合成一幅有声有色的苏州图景。

评弹从形成之初便走出苏州这一江南的中心城市,向吴语地区扩散,这是由评弹的艺术形式和内涵所决定的。评弹艺人在一个地方演出,根据书目,演出周期少则十余天,多则数月。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小,演毕就要变换场地,数年内不会再重复莅临——这就是评弹的走码头。“不过说书的走码头,仅是南抵嘉兴,北达武进。以此一小小地域为限,因过远之处听不懂苏白,去亦徒然。”苏白就是苏州话,也称为吴语,主要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是除北方官话以外的第二大汉语方言。虽同处江南,但各地语言实际上仍有较大差别。传统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方言,所以“南抵嘉兴,北达武进”划出了苏州评弹都市文化圈的边界。

江南水网密布,评弹艺人行装简单。评话艺人只需醒木和折扇,弹词艺人则背一琵琶或弦子,就可以搭船成行。评弹的演出场地也极简单,村落集市的茶馆设一桌一椅(或二椅)即可开讲。评弹码头有大中小之分,艺人也相应分为苏州响档、码头响档和普通说书人。从小码头走进大码头,从普通说书人成为苏州响档,这里充满了竞争、才能和机遇,能成为苏州响档的是极少数。

实际上,说书人并不只是从小码头向大码头进军,即使身为苏州响档的说书人也是要到中小码头去的。评弹艺术借着走码头深入到江南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市文化圈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到乾隆年间,评弹已趋成熟,如乾隆时期的弹词抄本《雷峰古本新编白蛇传》《新编重辑曲调三笑姻缘》等一直流传至今;也有了一批知名的评弹艺人,如演说评话《隋唐》的季武功、弹词《落金扇》的王周士等;还有了评弹艺术的经验总结,如王周士的《书品·书忌》。至此,苏州评弹都市文化圈形成。

据统计,在评弹最兴盛时期,江浙沪评弹书场有1000多家。仅苏州城区表演评弹的书场就有120多家,常熟地区有103家;评弹从业人员有2000余人;上演的各类长篇评弹书目有150多部;评弹观众数量仅次于电影,位居第二。评弹在“南抵嘉兴,北达武进”的评弹都市文化圈内,已成为地域性的文化记忆和认同的符号,听书已是这里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猜你喜欢
吴语弹词文化圈
濒临消失的曲种——长沙弹词
浅谈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以浙江地区为例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非遗长沙弹词传承现状、困境及对策的实证研究
圈里事儿
吴语闲话(之四)
吴语闲话(之三)
陆澹安《啼笑因缘弹词》创作始末及其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综述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