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四重维度

2023-08-28 22:08:19孙娟玲王昭静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德智体美价值观念劳动

孙娟玲,王昭静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0 引言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构建能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1]。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手段。高校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通过构建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时代新人。

1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四重维度

1.1 内涵维度

劳动教育由来已久,“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就是劳动教育在我国古代的具体形式。《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于劳动教育的定义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2]。《意见》中明确指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点不同: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对学生劳动意识、习惯以及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高等教育阶段强调通过劳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劳动育时代新人。曲霞和刘向兵[3]认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高校担负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劳动教育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技能培训以及实践锻炼。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有了新的内涵和价值:其指高校在国家政策以及教育方针指导下,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情感培养、劳动技能训练以及劳动习惯养成,并且具有明确目标、清晰导向和完备计划的教育活动。

1.2 价值维度

1.2.1 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我之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4]。劳动创造了人,人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力、智力、才能、品德多方面的发展。高校推进和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自我之需。新时代劳动教育被纳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劳动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和重视。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核心任务[5]。要想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就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不仅能增加劳动相关知识,提升劳动价值观念,还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1.2.2 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6]。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成长在春风里,没有经历过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困境。极少部分大学生在父母家人的溺爱下,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也有些大学生持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缺乏正确的劳动认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培养具有责任心和担当的新时代高质量人才。高校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贯穿于劳动教育实施的全过程,将劳动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落实以德树人、以德育才的教育理念,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

1.2.3 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7]。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正是因为祖先们的辛勤劳动和自强不息才得以延续。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品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驱动力。新时代高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对于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高校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可以磨练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树立“实干新邦”的劳动价值观,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 功能维度

《意见》明确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德智体美劳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将德智体美劳结合起来,实现五育融合协同育人。高校应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融入德智体美的教育要素,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品德,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审美情趣,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3.1 劳动可以树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8],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劳动能力的保障,也离不开良好品德的支撑。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道德品质。良好品德的养成是学生对事物形成的认知过程,而传统的德育常通过说教和书本进行知识灌输,大学生不仅会有抵触情绪,也难以真正领会道德的内在涵义。高校要在劳动教育理论教学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融入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加强思想价值观念引导,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深刻认识到实干兴邦的道理,从而达到“树德”的目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3.2 劳动可以增智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智育的主要任务。苏霍姆林斯基[9]说过,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践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劳动教育来增长学生的才智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主要呈现形式,只有通过劳动实践的检验才能更好地获得真知。在理论教学中,大学生可以学习到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大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开展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习劳动知识、掌握生产劳动技能以及生活技能,从而促进智力增长。

1.3.3 劳动可以强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机器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当中解放出来,参与的劳动越来越少。同时许多大学生熬夜、缺乏运动,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经常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自觉培养不畏艰难、顽强奋进的意志品质[10]。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强健体魄,同时也可以与体育锻炼可以相互促进,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意志力,实现“强体”的目的。

1.3.4 劳动可以育美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其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纵观古今中外,从房屋建筑、家具布置、衣物服饰、碗碟杯筷到书法字画,无不体现出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向往。马克思曾说过“劳动生产了美”,美是一种形式,其具体承载物是由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审美观念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是劳动实践,人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对美的认识与评价标准,从而形成审美观。要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引入审美元素和审美教育;也可以在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环节,通过宣扬劳动模范先进事迹,让大学生领会到他们高尚的精神品质,使其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形成劳动最美丽、劳动者最美丽的价值观念,实现“劳动育美”。

1.4 实践维度

1.4.1 坚持党的领导是前提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每一步都体现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重点支持。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坚定的政治方向带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劳动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11]的教育方针使得劳动教育成为当时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步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劳动教育写入教育方针、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以高校党委为核心,发挥党的号召力,按照党和国家的相关工作要求,让劳动教育工作落在实处。

1.4.2 培养劳动价值观念是关键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落实教育方针的重要任务。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轻视劳动以及劳动工作者的错误思想,亟需加强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道德品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要注意劳动价值观念教育并非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而是要上升至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劳动教育不管在哪个时期都具有其重要的育人价值,高校除了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之外,还要将劳动价值观念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课程内容中穿插劳动价值观念教育。

1.4.3 明晰实施方案是基础

明确目标和实施方案是高校落实国家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具体表现,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对国家政策文件的进一步细化。只有制定详细到位的实施方案,高校劳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设置必修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环节之中,对劳动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嵌入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高校推动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使劳动教育有据可循、有纲可依。

1.4.4 提升劳动教育保障水平是条件

高校劳动教育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在师资队伍、物质资源、资金投入、劳动工具、实践场地、安全管理、激励政策、考核评价机制等多方面提供充足的条件保障和支持。只有建立充足的条件保障机制,夯实劳动教育实施的后盾,才能确保高校劳动教育稳步推进。其中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提高劳动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知识、内在涵养、劳动实践经验等能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提供内在动力。高校要结合学生专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场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准备充足的物质资源以及资金支持,做好风险预案,建立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12]。

1.4.5 促进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有效融合是补充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都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交织、渗透[13],形成五育融合新格局。高校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将劳动教育价值观念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当中,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将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理念融入到学生德智体美课程学习、校园文化建设各项活动之中,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良性发展。

2 结语

步入新时代,面对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高校劳动教育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尽管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劳动教育,但受经费、人员以及场地等诸多问题的制约,劳动教育机制在实际的运行和实施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劳动教育如何有效开展,还需要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引导学生树立劳动价值情感,锻炼劳动技能,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激情。同时还需要高校联动政府、社会以及家庭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多方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德智体美价值观念劳动
七律·吾校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16:38:1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热爱劳动
谈职高音乐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南北桥(2017年9期)2017-05-26 16:53:35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