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产业经济学研究生为例

2023-08-28 22:08张晴俐李庭康汪梓瑜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创新型经济学导师

汪 芳,王 彤,张晴俐,李庭康,汪梓瑜

(1.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2.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0)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数字经济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渐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影响日益加剧,岗位的科技含量需求越来越高、分工也越来越细,从而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点方向。然而当前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资源利用效率未达到最优,研究生的核心素养不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另外,现行的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产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逐渐脱节,迫切需要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综合型和融合型创新人才[1]。另外,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来适应以信息、知识、思想和创新的连续数据流为载体的数字化时代[2],先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正在一步步改变我们的教育与科研。实现数据共享、知识互联、群智协同、教育智学,有利于为人才培养赋予新的动能[3]。因此,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发展以满足数字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的需求成为热点问题。

1 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新特点

当前,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我国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为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这种背景下,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 产业融合不断深入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技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越来越强[4],根据张幸等[5]的测算,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水平从2010年的0.181上升到2018年的0.473,整体发展态势较好。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程度也不断加深。产业数字化通过驱动产业效率提升、跨界融合以及产业组织形式变革,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此过程中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1.2 产业体系更加开放

产业的开放是指产业积极融入世界产业体系之中,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一部分。国际分工的选择性和保障性更强,其生产的产品竞争力也更强,这就决定了现代产业体系必然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根据《中国开放发展报告2019》,我国制造业目前几乎对外资全面开放,服务业的开放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人口红利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入到全球价值链中[6]。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部分产业的制造模式和组织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全球价值链受到冲击,正在经历新一轮的重构,中国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应当抓住这个机遇,摆脱“低端锁定”的困境,向高端全球价值链攀升[7]。

1.3 产业协同性、集聚性进一步增强

高质量的经济活动具有更强的产业协同效应、更高的分工水平以及更大的技术进步可能。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要素耦合效应、产业分工深化效应、关联与互补效应以及产业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8]。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企业竞争力;集聚体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效应,最终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程度逐渐加大,产业协同集聚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尤其是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程度较高[9]。在国家的集中统一指导下,大大减少了结构性摩擦,促进了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2 产业经济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对产业经济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即培养集创新型、专业型、应用型为一体的复合创新型人才[10]。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以多学科交叉和创新教育为主,要求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多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兼具专业能力、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专业思维、多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和创新思维。总体来说,产业经济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具备活跃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要想抓住机遇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同时,要想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他们是未来产业领域的开拓者、领路者,是助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关键力量。我国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不足等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这都需要培养复合创新型学术人才来加以研究。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大部分是高校的产物,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讲授、创新活力不足,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思维碰撞,难以形成创新思维。同时,虽然我国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高科技创新型人才依然不足。

这就要求在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多个维度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逐步提高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复合创新型人才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勇于从新奇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出一些更有意义的问题,并采用更加新颖的方法进行解决。对于高校来说,应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现状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以课题引领、问题驱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互动式、开放式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路径[11],为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2.2 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跨学科人才

在当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型人才可以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跨学科人才的增加则有利于整个社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两者共同保障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人力资本需求[12]。另外,随着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融合不断深入、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企业面临的多为跨学科问题,跨专业、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紧缺,尤其是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融入到生产经营之中,这就必然要求产业经济人才拥有对数据的处理和应用能力。因此,产业经济学研究生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相关的外围基础科学知识,以实现知识的融合。

这就要求产业经济学研究生要能够融会贯通各类知识,与别的学科交叉学习,通过跨学科学习提升认知、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离不开研究生教师的交叉式培养,保障研究生所学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另外,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还要促进培养方案的动态化调整,以大数据技术驱动培养模式改革,促使研究生学习方法向多元化、技术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增强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培养方案的修订也需适应产业经济发展变革,以产业为导向,增加符合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课程,适当淘汰滞后于市场需求的课程,凸显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个性化教学,以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创新型产业经济学人才。

2.3 培养具备突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复合创新型人才不仅要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要能够把创新思维的成果付诸实践。目前,从就业结构来看,真正进入实体经济部门的人才比例很低,“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的矛盾并存[13]。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产学研”合作尚不完善,较易出现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匹配,学生实习缺少热情并对本专业失去兴趣,企业由于校企地位、价值追求、人才培养成本等原因缺乏合作动力等问题,从而对产教融合形成阻力,并最终使得专业型人才流失转而进入其他行业,这就会导致人力资源的错配。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作为支撑,而实践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产业经济学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实践能力。高校应积极吸纳企业等重要的市场力量,增加具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为研究生提供实习项目和实践基地,帮助他们提前储备社会工作能力,促使更多专业的产业经济应用型人才进入新兴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在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经济学研究生课程的设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实践实训资源,构建以“理论+实践”为中心的立体化、模块化、层次化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2.4 培养全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具备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团队意识、社会意识和国际视野,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研究生的研究活动不是自己单打独斗,作为研究生要积极融入导师团队之中,听取团队内导师、学生的意见,与团队成员多多交流,打开自己的思维,在交流中实现自我优化和提升。当前随着产业体系更加开放,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研究生具有全局观念和国际视野,了解国际产业发展动态,思考如何促进我国产业更好地发展。

此外,作为复合创新型人才,要把追求知识和品性修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严于律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方法论。另外,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往往面临高风险和成功的不确定性,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鼓励自己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及时调整心态;提高沟通和社交能力,理智处事、与人为善、与学生融洽相处。创新型人才习惯于独立思考,而同行业的同类人才不仅更容易交流,也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解开自己的心结。

3 产业经济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涌现和发展,为培养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复合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但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只有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团队、科研团队和校企协同团队集体培养的作用,基于团队指导创造学术氛围进而激发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的创新潜力,才能提高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应用型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效率。

3.1 导师团队制培养

导师指导模式与指导质量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多元化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加之当前社会人力资源需求重心转变等诸多需求,导师指导模式亟需发展创新以应对新挑战。作为高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实施导师团队制培养模式是顺应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发展新要求的明智选择。导师团队拥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同时具备多位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导师,通过灵活优化组合导师资源使得整个团队的导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分工协作,在专业知识上互补,以达到扬长补短的效果。

研究生导师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教育创新计划、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力量。在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组建导师团队有利于实现培养责任分摊,也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单一导师指导模式下师生比例失衡、导师指导时间精力不足的问题,缓解导师资源的短缺。同时,实施导师团队制培养模式使得导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强化导师间的协作交流,充分发挥团队内各位导师的专业优势,使得团队内研究生可以了解相近学科和跨学科知识,建立起跨学科思维,拓宽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的跨专业学科知识视野,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顺应当前复合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导师团队制培养模式的实施离不开高校培养单位的大力参与和支持,要提高导师参与团队指导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推动形成组织协同效应,从而促进导师团队制培养模式整体功能的发挥。

3.2 科研团队制培养

由于研究课题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强,如今的科研项目已经更多地转向团队协作;同时,为顺应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而高校科研团队是高素质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科研团队是指高校为了顺利开展学术科研而组建的科研队伍,具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完备的科研条件和优质的科研环境;聚焦国内外热点研究问题及国家战略需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科研团队一般根据课题或项目的需要来选择研究方向对口的团队成员,由课题带头人作为团队负责人,并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交流会议,用于汇报讨论近期课题的研究进展。科研团队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单一专业、单一学科的课题研究模式,实现了知识共享和学科交叉融合,增强了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23]。

依托科研团队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科研团队有形和无形的丰富资源,顺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跨学科、综合性、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培养符合数字经济大背景下产业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团队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与其他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其创新的主动性得以激发、创新思维得以发散,从而有利于专业知识储备的增加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综合科研素养也得到提升。经过科研团队的锻炼,研究生在进入社会前就提前适应了社会团队的环境和管理方式;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核心素养,对团队成员个人未来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增强也具有有利影响。

3.3 校企合作制培养

另外,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是理论与实践能够相互结合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再是一个院校、一个团队单独能够完成的任务了,需要深化“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与培养模式,即将政府、产业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多方力量结合起来,共同为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国内外的成功实践已经表明,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推动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强劲动力[14]。2015年以来我国100%的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一等奖、近82%的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一等奖以上成果均为校企合作的成果[15]。在校企合作制培养模式中,高校主要面向学生提供知识传授方面的服务,而企业则针对学校教授理论知识提供一定的实践训练,对理论知识可以起到一个巩固与加强的作用,解决了高校难以有充足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的问题。

校企合作制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及时知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从而调整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人才进行培养,为学生的就业与未来发展打好基础。校企合作可以有效促进高校理论化与实践化相互结合,解决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让理论知识更具有实用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内容并给企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未来长远发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企业与学校的资源优化配置,企业可以通过高校教授专业理论知识促进高水平人才的培育和研发成果落地,高校可以通过企业的实训平台让学生了解就业方向和岗位要求,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实现自我价值。除此之外,校企合作模式也促进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在合作过程中有利于企业寻找到更合适的人才,结合多方面力量,共同做好人才需求预测。

3.4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团队式培养实践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在研究生培养中采取了导师团队、科研团队、校企团队联合的多元化团队式培养模式。产业经济学专业每周三的学研论坛采用导师团队制指导模式,参会者不仅有产业经济学方向的老师,还有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金融学方向和数量经济学方向的老师,因此,学生可以听取多位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的指导意见,便于论文的修改和完善,同时也可以学习到更加多元化的跨学科知识,疑难问题也得以解决。其他参会者也积极思考和提问并从中获得灵感、增长知识,完善了自身的理论基础,提升了自身的思想深度与广度。

另外,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项目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STIED)还会吸纳其他团队和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组成科研团队,根据项目需要进行分组,分别由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负责,同时展开实地调研和企业走访调查以搜集数据和资料,并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项目进展汇报和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技术创新提升湖北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路径与机制研究》等省部级重点项目。

除此之外,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早在2013年便与长城战略咨询公司(武汉业务中心)共建了产业经济学实习基地,并在实习生供求、课题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培养了一批具有突出实践能力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得益于多元化团队式培养模式,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往届毕业生中有多位学生成为重点高校的副教授,也有学生去往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在企业中也走上了重点岗位,取得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综上可知,导师团队制、科研团队制、校企合作制培养模式相结合的研究生团队式培养模式为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体系、更完备的师资队伍以及更合适的实践平台,培养了许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创新型人才;科研团队的组建也促进了课题项目的高效完成,有利于为国家和省市的相关建设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因此,在当前的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程中,高校应大力推行研究生团队式培养模式,在团队内形成开放创新的浓厚学术氛围,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培养需求合理调整具体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团队内的导师资源和学术资源优势;同时,完善培养团队的内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使得团队成员在相互学习竞争中提升自身能力,以期培养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背景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4 结语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产业融合不断深入、产业体系更加开放、产业协同性和集聚性进一步增强。因此,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推动大数据技术与产业经济学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能有效提高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多维度提升产业经济学人才的竞争力,顺应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的新要求。另外,研究生团队式培养模式把握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既培养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又增强了其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等,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有机整合学生—导师—企业等多方面的协同优势,建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与时俱进的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产业经济学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创新型经济学导师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简明经济学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V eraW an g
导师榜
经济学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