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感受现当代散文中的“文化美”

2023-08-27 00:50马杨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3年6期
关键词:北国荷塘月色散文

马杨

现当代散文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除了作品众多,类型丰富以外,现当代散文还充盈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師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现当代散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现当代散文中的“文化气息”。下面,笔者就具体谈谈。

一、引导学生感受引人入胜的饮食文化

一些文学家也是优秀的美食家,如梁实秋、鲁迅、郁达夫等人。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抽出时间去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将引入入胜的饮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开展阅读教学。

比如,在《故都的秋》中,作者不仅描写了故都的美景,而且将美景与美食联系在了一起,使美景呈现出别样的风采。在文章中,作者没有说不远万里是为了来欣赏北国的秋天,而是运用了“饱尝”一词。这个词一出,立即将整篇文章的格调拔高了。一般的文人墨客都是赏秋,却从未有人将秋当成一道需要“饱尝”的美味佳肴。“饱尝”一词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会激发读者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探究“到底是怎样的秋才能让作者如同老饕遇见自己喜欢的美食一样,产生这种想要大快朵颐的感受”。

之后,作者介绍了江南的秋:江南的秋天只有一点点清凉,这里的秋天的色、香、味就像是窖藏年份太短的酒,是“尝不透”的,让人只能喝到半醉的。细读这段文字,学生就能发现作者观察的视角非常独特,“尝”秋的方式非常独特。在文章的第十一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北方秋天里的果树,一笔带过了柿子和葡萄,详细描写了枣子成熟的过程。虽然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没有细写这些果实的味道,但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依然会口舌生津,获得情感和味觉上的双重体验。在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直接用食物来描述南北方秋天的差异:北国的秋天像老白干酒那样浓烈,像馍馍一样厚重,像大螃蟹一样具有浓重的滋味;南方的秋天则像黄酒一样绵软,像稀饭一样软糯,像鲈鱼一样细腻。在味觉的对比之下,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南北方秋天的差异。

这些涉及饮食文化的内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饮食文化的加入能够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更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读者更容易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第二,饮食文化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散文的文化底蕴和耐读性。将饮食文化融入作品的写作大家不在少数,如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写《端午的鸭蛋》的汪曾祺都是个中高手。

二、引导学生感受典雅古朴的诗词文化

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近现代的许多作家依然会在文学创作中引用古代诗词,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那些引用或化用古诗词的作品,感受诗词文化之美。

以《荷塘月色》为例。在散文《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着重描写了荷塘月色的静谧与美好,并由现时之景联想到古时之境,与古代文人实现了精神交流与情感沟通。在文章的后面,作者直接引用了六朝时期的诗歌,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他提到了江南采莲的旧俗,并且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接着又引用了《西洲曲》中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实现了现实与历史的交融与相连。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这篇散文,感受其中的诗词文化之美。

三、引导学生感受厚重沧桑的历史文化

一些现当代散文中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厚重沧桑的历史文化。

比如,在《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天具体是指北平的秋天。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提到自己不远万里“赶上北平”,就是为了去欣赏故都的秋天。在描写与北国的秋天有关的回忆时,他也提到了北平的名胜古迹。但是在文章的标题中,作者刻意不用“北平”而用了“故都”一词。北平在中国历史上是五朝古都,“故都”一词正是为了突出北平厚重沧桑的历史文化底蕴。且看北平赏秋的那些名胜古迹:陶然亭得名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钓鱼台在明朝时就有记载,京郊西山和玉泉一样历史悠久。在文章中,作者描写了南国秋天的特异之处,同样突出了其历史文化之美。如“廿四桥的明月”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诗歌。廿四桥始建于隋朝。钱塘江的秋潮是自古以来的盛景。整篇散文当中都透露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

本单元的其它散文中也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这些散文,从字里行间感受历史文化之美。如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主要记录了自己的心绪从“不宁静”到“宁静”的过程。结合创作的背景来看,这种“不宁静”与当时的时局有关,是作者对现实与历史的考量。又如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将个人的命运与地坛的历史融汇交织在一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难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个人命运的浮沉坎坷。

四、引导学生感受积极达观的生命文化

如果说现当代散文中所展现的历史文化是厚重的、沧桑的,那么其所展现的生命文化就是积极的、达观的。《故都的秋》中洋溢着郁达夫先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荷塘月色》中展现了朱自清先生对现实的思考与个体的反思;《我与地坛》中呈现的是作者在遭受生活的打击和重创以后,对生活与生命的哲思,是洞彻生命的幡然醒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积极达观的生命文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比如,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突出了北国秋天的“悲凉”,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是一个消极、颓废的人。作者在童年时期跟随兄长远赴日本求学,受到日本侘寂文化的影响,写作《故都的秋》时又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因此自然会在黑暗的社会中产生“落寞”之感。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喜爱故都的秋。当然,在描写北国秋天的悲凉之余,作者还写出了其富有生命力的美。郁达夫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屈辱和不幸后,仍然对生活抱有最大的热忱。正是因为他有一颗真正的赤子之心,才会发自内心地喜欢故都的秋天。

总而言之,在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文化之美。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开元学校)

猜你喜欢
北国荷塘月色散文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江南如今到北国
白桦生北国
白桦生北国
荷塘月色
北国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