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薛正海,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黄山路院区)中医针灸推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任安徽省医学会针灸学会常委、推拿学会常委、安徽省医学会针推结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期我们邀请到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针灸推拿科副主任医师薛正海,为家长们介绍几种常用的小儿推拿退热及消化不良调理方法:
小儿退热推拿方法
小儿发热是儿科常见病,传统的西医退热法主要依靠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治疗。然而,药物治疗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小儿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来调理孩子的身体,促进血液运行,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退热的效果,相对于药物治疗,具有简单方便、易操作、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因此备受家长们的接受和欢迎。下面介绍5种具体的操作方法:
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正中,从腕横纹中点到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
用食指中指二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操作100~300次。
清热凉血、利尿除烦。
这个穴位比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适用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发热(外感发热,口渴,口干,烦躁,夜啼,睡眠不宁,口疮,重舌、木舌、伸舌、弄舌,痰喘,咳嗽,小便短涩等一切热证)。
六腑穴,位于前臂尺侧(近小指的一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内侧呈一直线。
用拇指面或食指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操作100~300次。
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
退六腑性寒凉,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等实热证均可应用。如感冒发热,壮热不退,一切热症、口渴、咽痛、大便干燥、积滞腹泻、便秘等。
肺经穴,位于无名指指根到指尖。
从指根向指尖,离心方向推,为清肺经。操作100~500次。
宣肺清热,疏风解表,止咳化痰。
外感发热以及肺胃实热引起的发热(发热、咳嗽、咳黄黏痰、喘息气短、胸高胁胀、咽喉肿痛等)均可应用。
大肠经穴,位于食指桡侧缘,自虎口至食指尖成一直线。
从虎口向指尖推为清。操作100~300次。
清利肠腑,去湿热、导积滞。
主要针对小儿积食及便秘引起的发热,如发热同时见胃口差,舌苔黄厚腻、大便干结甚至便秘。
太阳穴,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眉后按之凹陷处。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称运法。此法以顺时针运为补,逆时针运为泻。用中指指端运,称“运太阳”。操作50~100次。
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的肌肉组织。频率为每分钟80~120次为宜,运时向耳郭方向稍用点力。
小儿推拿调理消化不良方法
现代社会,小儿消化不良的普遍性日益增加。这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生活方式改变等。快餐食品的普及和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了儿童消化系统的负擔,从而导致消化不良的发生。此外,儿童在学业和社交方面面临的压力也可能影响他们的消化功能。
鉴于小儿消化不良问题的普遍性和临床意义,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传统中医推拿作为一种安全、非药物的治疗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小儿消化不良的调理中。小儿推拿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肠道蠕动,从而缓解小儿消化不良的症状。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推拿方法:
揉按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用拇指指端按揉小儿的足下里穴,操作200次。
有健脾和胃,渗湿止泻,宁心止悸,益气补虚,通络除痹的作用,为强壮要穴。
腹胀、腹痛、呕吐、泻泄等。
板门穴,位于手掌大鱼际部位处。
清热凉血,止血除烦,消食化积,具有升降之功。
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常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症,多与推脾经、运八卦等合用。板门推向横纹,功专止泻;横纹推向板门,功专止呕。
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
沿着小儿拇指桡侧,从指尖推向指根,反复操作500次。
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等。
位于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即阳池(太渊)至曲池成一直线
从腕横纹推至肘横纹方向,每分钟100~120次,推300次。推三关为单向操作,不可来回推。
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主要用于治疗虚寒性病症。
肚脐(神阙)
用手指或手掌,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摩腹为泻法,逆时针方向摩腹为补法,操作100次,手贴腹部皮肤轻轻摩动(不带动深层组织)。
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 消食导滞
多用于治疗小儿泄泻、食积、呕吐、便秘、厌食、喘咳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