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觉自愿分享

2023-08-27 15:38深度育儿
家教世界·V家长 2023年8期
关键词:小汽车洋洋玩具

深度育儿

“无规矩不成方圆” “要做一个懂谦让的人”,是我对儿子乐乐的教育信条。

乐乐6岁了,有小朋友来家里玩,我会让乐乐分享自己最爱的零食,拿出心爱的玩具和别人一起玩儿。

今年过年的时候,表姐的儿子洋洋来家里,他特别喜欢乐乐的小汽车,就直接抢走了乐乐手里的小汽车。乐乐气得直跺脚,奶奶急忙安慰乐乐说:“你要学会分享,不懂分享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我劝慰他:“乐乐,你要让着弟弟。你不是喜欢变形金刚吗?明天妈妈给你买一个,小汽车就让给弟弟玩吧!”乐乐一脸委屈地说:“这是我最爱的玩具,我不想让别人玩!”

表姐一听乐乐这样说,生气地说:“哎呀,我们不玩了,不就玩一会儿你的玩具吗?这么小心眼!”碍于面子,我一急就把乐乐的小车都拿给了洋洋玩,并对表姐说:“不能让他从小这么自私,惯着他可不行!”

然后我拉着乐乐去玩别的玩具。我看见乐乐皱着眉头,抿着嘴唇,一脸委屈。第二天我把变形金刚玩具拿到他面前,他居然看也不看一眼,还生气地说:“我不喜欢这个玩具,我不要!”而且,我还发现他偷偷藏起其他的玩具。

只有自己充分拥有过,才能在分享中获得成就感

身为父母,我们往往会从孩子表面的情绪和当下的行为去判定对错或者应不应该,却从未真正去思考深层次的原因,这往往就导致我们和孩子站到了对立的两端。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人的认知风格、行为习惯、性格特征,都是在童年逐渐形成的。

在内心深处,我们真的把儿童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了吗?孩子自身独立的个性,我们有没有去发现并尝试去尊重和理解?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完全忽略了儿子自身的感受,对幼儿的分享意识有了另一番体悟。

首先,分享的前提是“自愿”。比如分享玩具这件事,表姐生气了,我碍于“面子”,强行要求乐乐分享小汽车,没有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共情和理解。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孩子,孩子是在进行“不自愿”分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偷藏自己的玩具就说明了一切。其次,允许孩子“自私”,有益于更好地分享。

如果乐乐从小习惯妈妈这样对待他,他潜意识中会觉得通过讨好别人能得到妈妈的喜欢,得到周围人的喜欢。这种“委屈自己的分享”,会让孩子逐渐形成委屈自己来讨好周围人的交往模式。

慢慢地,孩子会养成“讨好型人格”,唯独忘了“讨好自己”。长此以往,孩子会成为心理有匮乏感的孩子,没有安全感。为了满足自己的匮乏感,孩子会更不愿意把东西分享给别人。

孩子反而会对很多东西有强烈占有欲,想努力弥补自己享受占有的权利,甚至可能还会产生破坏别人东西的想法。充分地享受过拥有的快乐,才能真正做到乐于分享。

只有自己充分拥有过,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后,才能慢慢地学会用分享来满足别人的需要,在分享中获得成就感。

什么情况下,孩子更愿意主动分享?要满足这两个前提条件:

拥有权:首先,物权概念是很清楚的,他的东西就是他说了算,他有充足的拥有权,拥有权就代表了你的孩子内心已经有充足的安全感。他的玩具他说了算,这支笔是他的,连爸爸和妈妈都不可以把它随便送给别人,要用都要来问孩子,所以孩子是绝对有拥有权的。

孩子只有体会过真正的拥有权,并可以维护自己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了,他才会往上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人给他分享,拿到人家东西很开心,可能一次两次三次,甚至更长时间,他才会开始尝试和别人分享。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担心这个东西分享之后,就不再属于他了,所以,要让孩子学会“分享”,首先要让孩子感受“拥有”,让孩子充分地体会“拥有”所带来的安全感。

富足感:如果孩子在生活中体会过匮乏感,孩子很难主动分享自己的东西。比如:家长常常限制孩子吃零食,孩子一旦获得喜欢的食物,会选择一下子全部吃完,或者藏起来一个人慢慢吃,不愿意分享给任何人,甚至有的孩子会把每个食物都咬一口,这样别人就不会吃他的东西。

当孩子这样做的时候,家长常常会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自私、小气、白眼狼,殊不知这是孩子内心匮乏的表现。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因为孩子平时难得拥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会选择“独占”。

反过来,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足够的爱、定期能得到喜欢的食物、心爱的玩具,当孩子内心富足的时候,他才更愿意分享给他人。

该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呢?

方法1:尊重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

著名的幼儿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具有自我中心性,认为别人和自己所看到的一样。儿童只能站在自己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别的事物,而认识不到还有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存在。

如果按我们成人的思想强行要求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会导致孩子不明白分享的原因。2岁开始,幼儿才开始有“自我意识”萌芽,对物品慢慢有了所有权的概念,知道“这是你的,那是我的”。

常聽到大人这样评价3岁左右的宝宝:“你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就不是好孩子了。”

另外,研究发现:儿童的“吝啬”倾向在4~6岁达到高峰,之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我们可以从孩子有“物权意识”(2岁开始)开始到“吝啬期”(6岁前),逐步对孩子进行和善引导。

一开始就直接强迫孩子割舍自己的“最爱”分享出去,是不合适的。孩子学会分享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需要时间。一开始,先尝试让孩子分享数量多的物品,在大人引导下“被动分享”;然后在一定场合下,大人引导启发孩子和别人进行“互换分享”;最后让孩子逐渐学会“主动分享”。

方法2:尊重孩子意愿,引导孩子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分享。

任何人对自己的物品都是有占有欲的,分享需尊重孩子的感受。以乐乐为例,我在尊重儿子意愿的基础上,允许孩子进行玩具分类:一类是自己最喜欢的不能分享的玩具,一类是可以送给他人的玩具,一类是可以摆放在客厅供他人玩的玩具,一类是可以寄给偏远山区小朋友的玩具。

这属于在大人引导下“被动分享”。如果乐乐想和别人互换东西,这种情况下,我会引导孩子和别人互换东西,进行“互换分享”。

另外,我们还会让乐乐逐渐理解“轮流玩”的概念,帮助孩子学会等待,慢慢建立起分享的意识。乐乐喜欢玩魔方,我们也会加入其中,让大家轮流玩。

但乐乐就想自己玩,我会告诉他:“现在轮到爸爸玩,你等一等,待会儿就轮到你了,妈妈和你一起等哦。”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会逐渐在玩游戏中建立分享意识。

方法3:帮助孩子找到愿意分享和不愿意分享的“边界”,学会适当拒绝。

分享并不意味着一味付出和牺牲,过犹不及。学会拒绝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所以,分享的另一门功课就是学会拒绝他人,要帮助孩子找到分享和拒绝的“边界”。

这样,孩子既学会了愉快地分享,又大方合理地保护了自己的东西。后来,洋洋还想玩乐乐的小汽车,乐乐会告诉他小汽车是自己不愿意分享给别人的,拒绝了他的请求,并邀请他玩其他玩具。

方法4:锻炼孩子在分享中学会与人交往,解决分享过程中的“冲突”。

分享是孩子的一种权利,在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学会换位思考、协商和谈判,最终学会在分享中与人相处。比如乐乐和洋洋争抢玩具这件事,我之前是怎么做的?

“控制”——直接强制孩子去分享,把乐乐的小汽车都拿出来分享。

“賄赂”——为了转移孩子注意力,给乐乐买最爱的变形金刚。

结果都行不通。我忽略了一点:遇到问题,要先处理事情本身,培养孩子在分享中如何解决问题。后来,洋洋来家里玩,两人还是会争抢东西,我就换了一种引导方式:我问:“乐乐,发生什么事了?”乐乐说:“他要抢我的零食,我不想给他。”洋洋说:“我特想吃他手里的零食,他不给我。”于是,我问:“现在你们俩的感受如何?”他俩都说不开心。

接下来,我就对他俩说:“洋洋来找你玩,是因为喜欢你,和你一起玩很开心,是吧?为了我们一起开心地玩,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你们不高兴的问题吗?”

然后,俩人就一起讨论解决办法,商量说要一起玩游戏来解决这个问题。乐乐说:“我可以分给他零食,但只能分给他一半。”洋洋说:“好吧,我还可以把我喜欢的绘本分享给你一本。”

接着,我就拿出纸和笔,帮他俩记下他们想出的办法。乐乐看着我手里的纸,认真地问我:“我们说的话都记下来了?”如果他们想的办法行不通,我会鼓励他俩继续想办法,直到两人达成和解,解决了问题。

这个过程就是在帮孩子练习自己去解决分享中的问题。孩子自私并不是坏事,反而可能是一个成长的契机,关键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换个角度,会发现别有洞天,亦有柳暗花明的惊喜。

抛开孩子情绪和行为表面的假象,不自以为是,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性,蹲下来,多去倾听孩子的声音,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本质。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与人互动的学会正确分享,在爱和尊重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小汽车洋洋玩具
小汽车
我的玩具小汽车
拼一拼
洋洋兔 编绘
一鸣惊人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竭泽而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