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见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学任务,能够有效落实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数学口算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口算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教育目的。本文着重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现状,指出培养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教学策略。
口算能力作为基础的数学必备能力,要求学生使用自己的大脑进行计算,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快速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总之,口算能力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抓住小学阶段这一成长的黄金时期,采取各种各样的策略,使学生掌握口算法则,学会口算方法,最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获得质的提升。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口算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
(一)口算教学意识淡薄
数学计算分为口算和笔算,如今大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笔算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学生在计算时经常运用纸和笔进行演算,却忽略了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师普遍认为笔算才是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的关键,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算的正确率,没有意识到数学口算的重要性,也没有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严重影响了口算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口算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虽然很多教师关注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但大部分教师都会使用口算的小卡片,利用小卡片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仅仅依靠单一的口算练习方法无法有效激活学生的口算动力,只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感,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探究相关知识的兴趣。而且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仅通过一堂课或几堂课的教学无法真正地将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学生的学习具有差异性
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在幼儿园时期接触过口算知识,因此口算能力明显超过同时期的小伙伴。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这类知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较差,导致这类学生在口算学习中进度较慢,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大部分教师普遍采用统一的口算教学模式,为所有学生布置相同的口算习题,未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的口算能力无法获得有效提升。
二、核心素养下培养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必要性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数学学习中包括大量的数字处理工作,对一些具有难度的计算问题,单纯依靠笔算会耗费学生大量的做题时间,不利于学生解题效率的提高。而口算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基本运算能力,与学生的解题速度直接挂钩。同时,学生利用口算还能验证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因此,提升口算能力能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在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以口算作为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并为学生布置大量的口算题,在完成口算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反应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同时,口算训练需要学生在大脑中牢牢地储存算式,并运用思维加工处理算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短时记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有的口算训练存在一定的规律,在找出规律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口算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强化乘法口诀记忆
乘法口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基础的数学概念,同时也是数学口算的重中之重,为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石。在传统的数学口算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背诵乘法口诀表。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反而会使学生缺失学习记忆中的细节之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编歌谣、编口诀、出示图片、玩游戏、手指记口诀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九的乘法口诀》教学中,首先,教师让学生开火车背1~8的乘法口诀。其次,教师出示具体的例题和情境图片,让学生根据问题编出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快速解决问题。编口诀时,有的小组遇到了困难,无从下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袋鼠跳格的图片,填充完整后再思考具体的方法,利用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编口诀。最后,小组内派出代表,展示小组绘制的“9的乘法口诀表”,教师订正答案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熟记9的乘法口诀。
教师还可以用同桌拍手背、四人小组抽背、开火车背、对口令背等方式,使学生熟记口诀。同时,教师还介绍了手指记口诀法,使学生掌握“9的乘法口诀”中的独特规律,弯下第一个手指就表示一九,弯下第二个手指就表示二九,弯下的手指左侧表示十位数,右侧表示个位数,这样组成的数是这句口诀的得数。教师演示后,再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边看边做。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導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找到9的乘法口诀规律,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激发口算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将学生置于直观的画面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在情境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口算规律。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首先,教师创设班级出游的情景图,以此为主题展开本节课教学。图片中同学们都在分发小零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你们能从中观察到什么?”有的学生说:“他们把零食分成一份一份的。”有的学生说:“分的每一份数量都一样。”教师继续引导:“那同学们想不想动手帮他们一起分发小零食呢?”其次,教师说:“老师这里有6个糖果,需要把这些糖果分成3份,谁愿意来帮助老师分一分呢?”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摆放糖果,学生中出现了三种摆放方式,第一种为1、1、4,第二种为1、2、3,第三种为2、2、2。教师提问:“这几种分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后,教师明确第一种和第二种分法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第三种分法每人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概念,为后续除法的口算做好准备。
(三)掌握基础运算法则
口算法则能够为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教师可以从运算法则入手,传授学生口算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对运算法则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在具体的口算教学中,教师尽量选择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教学例题,通过对例题中运算规律的总结使学生迅速掌握口算法则。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学会四则混合运算法则,首先,教师出示简单的计算题,如40+30=();0.4+0.3=();40-30=();0.4-0.3=(),让学生进行口算,找出两类运算的意义。学生很明显能够得出加法运算表示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则表示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其次,教师根据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出示具体的问题,如每个花瓶插了4枝花,5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学生口算得到4×5=20(枝)或4+4+4+4+4=20(枝)。最后,教师出示四则混合运算例题,如(38+37)÷(64-9×5)=()。教师结合大量的例题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运算规则,引导学生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需要注意的点,即“先算括号,再算乘除法,最后算加减法”,并将其合并成综合算式的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四则混合运算技能,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率。
(四)开展口算小组比赛
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口算热情,调动小学生的数学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对抗赛的教学模式。小组比赛打破了单一的授课方式,为学生提供历练自我、丰富自我的平台和机会,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增强学生口算的自信心。
例如,在《口算乘法》的教学中,教师开展口算比赛,利用希沃白板进行课堂比赛。首先,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小组成员派出代表进行口算比赛。教师出示算式,学生上台在平板电脑上点击,一共有10道题目,如5×200=1000,回答正确者得1分,回答错误者扣1分,最终得分最高者获胜。其次,教师让学生比较大小,邀请小组成员上台,一共20道题目,如4×300()1000,6×800()8×600。在题目设计上,除了单纯的计算外,教师还可以安排简便的计算方法相关题目。最后,进行拓展环节,通过转化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要明白只有将题目中的问题转化为表内乘法,才能完整地写出所有答案。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突破算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借助小组比赛完成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五)组织口算卡牌游戏
在训练学生口算能力时,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口算游戏,着重向学生介绍游戏规则和要点。利用口算游戏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熟练掌握口算技巧,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大脑反应速度。
例如,当学生学会100以内的加减乘除法后,教师可以开展24点游戏。首先,四个人为一小组,教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一副扑克牌。其次,教师向学生介绍24点游戏的基本规则:把A当作1,把J当作11,Q当作12,K当作13,由学生洗牌,并依次抽出4张牌,观察牌面的点数,并使用加、减、乘、除法,使最终的计算结果为24。在计算过程中,不用考虑牌面的花色和抽出顺序。当4张牌都被翻开后,让学生一起进行口算,谁先正确地算出24,就可以将这4张牌纳入自己的牌库,在一定时间内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如某同学抽出的4张牌是3、8、8、9,那么这位同学通过口算得出算式(9-8÷8)×3=24,那么这位同学就可以获得这4张牌。当学生顺利掌握游戏规则后,教师还可以对游戏进行升级,加上大小王,并规定大小王可以代表任何一个数,学生可以根据牌面自由确定大小王代表的数字。
(六)增加口算技能训练
有的口算习题比较简单,导致学生认为口算题过于枯燥和无聊,不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口算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挑战性或趣味性的题目,对题目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变形,引导学生完成每日口算任务,使学生的口算能力更上一层楼。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中,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课件图片,图片中有2个三角形和8个圆形,学生进行口算,说出圆形的个数是三角形的4倍。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倍的概念,并提出问题:“求三角形是多少该如何进行口算?”学生回答:“8÷4=2”。其次,教师继续对这个题目进行变形:“如今增加了1个三角形,现在圆形的个数还是三角形的4倍吗?”学生回答:“不是,因为三角形的个数发生了变化,三角形现在是以3个为一份。”教师继续变化题目:“为了使圆形的个数还是三角形的4倍,圆形应当怎么变?”学生进行口算,并说明理由:“以三角形为标准,三角形是1个3,要变成它的4倍,就需要4个3,4个3就是12,因此再添加4个圆形。”教师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变形:“如果标准不变,三角形还是3个,要使圆形的个数与三角形的个数成倍数关系,圆形可以怎样变?”学生根据口算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添加了1个圆,即(8+1)÷3=3;有的学生去掉了2个圆,即(8-2)÷3=2;还有的学生去掉了5个圆,即(8-5)÷3=1。通过一种题目进行多样化变形,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倍”的相关知识,找准题目中的标准量,明确倍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通过口算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學中的基础内容,而计算中的口算则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意识到口算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采用具体的策略,从多个层面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