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向红 李欢欢
摘要:在疫情防控期间,提高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水平,不仅对于尊重学生诉求、维护学校形象、更精准有效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创建和谐校园,维护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对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和提高我省乃至全国高校的治理水平,促进高校治理的现代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采用社会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疫情防控期间陕西高校的网络舆情现状,了解到疫情防控期间陕西高校网络舆情主要表现在校园管理、后勤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舆情应对、学生管理六个方面。分析后认为,产生舆情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治理理念落后、治理体制不健全、治理能力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师生媒介素养不高和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基于此,提出治理网络舆情,高校首先迫切需要增强依法治理、民主治理、协同治理的理念。其次,要完善舆情治理体系,形成职责明晰、协调配合的治理局面。再次,还要针对网络舆情的传播发展规律,不断提高舆情风险的监测、预判和处置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师生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并呼吁媒体加强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旨在为陕西高校提高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治理
从全国网络曝光的涉疫舆情来看,主要是部分高校至今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疫情应对机制,以致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从而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学生将这种不满情绪诉诸网络,引发了舆情风险。陕西省高校众多。同时高校作为学生聚集地,不管是在疫情防控上,还是在舆情管理上,都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尽可能地化解风险。否则,如果大量的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负面言论,形成舆情风险,将对我省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提升我省高校在疫情防控中的网络舆情治理能力,不仅对于尊重学生诉求、维护学校形象、更精准有效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提高我省乃至全国高校的治理水平,促进高校治理的现代化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征
(一)网络舆情
舆情,就是“舆论情况”的意思,就是群众对各种社会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的总和。近几十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为舆情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环境,产生了网络舆情这一社会现象。所谓网络舆情,就是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二)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学生通过网络空间对国内外突发的热点新闻事件或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等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主要是大学生,他们具有不理智和从众性的特点,容易被舆情所影响。但同时由于高校人员比较集中,使得在舆情发生后,高校如果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引导,完全可以将舆情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疫情防控期间陕西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表现
(一)校园管理
1.过度防疫
在疫情应对上,有的学校因怕担责,采取过度防疫的手段,导致学生怨声载道。有的学校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在当地防疫政策要求的基础上提高防疫要求,如当地要求只要持有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即可出行,而学校却要求学生必须持有24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方可出行。
2.“双标”管理
在疫情防控期间,有的学校的封闭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表现在对学生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政策,而对教职工却采取了比较宽松的封闭管理政策。这种标准不一的管理,引发学生的不满。遗憾的是,学生的这些不满情绪并没有得到学校的积极回应。
3.其他问题
在校园管理方面,还有许多常态化问题,诸如学生翻墙外出、核酸检测排长队问题等需要引起学校重视。另外,还出现了一些如学生因宿舍腾退费用等引发的新问题,也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
(二)后勤保障
具体表现在:第一,食堂餐饮保障不到位。有的学校某些校区没有设置少数民族学生就餐窗口,导致这些学生在被封闭管理之后,无法正常就餐,引发学生不满。第二,物资储备不到位。有的学校的超市趁着学校防疫期间物资储备不足而大肆涨价,引发舆情。第三,后勤设施不到位。
(三)心理健康
长时间的封闭管理,使学生对枯燥的校内生活产生了厌烦心理。再加上疫情扩散下的恐惧焦虑,封闭期间防控政策的一刀切、物价上涨、自身诉求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学生的负面情绪不断强化。而个别学校对此没有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使得学生只能将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到网络,导致各大高校的形象受损。
(四)教育教学
高校在疫情防控中,为了避免密集感染,往往采用线上教学,但线上教学由于受通信网络不畅、互动条件受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不佳,引发学生的吐槽。有的学校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教学秩序的冲击,就占用学生的休息、放假时间进行上课,造成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同样引发学生在网上吐槽。
(五)舆情应对
高校发生疫情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恐慌和焦虑,如果高校在疫情发生之后,没有及时采取措有效施进行处置,甚至出现瞒报、不报等现象时,就会加剧学生内心的恐慌,导致谣言滋生。
(六)学生管理
长时间的封闭管理不仅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等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对高校管理带来諸多麻烦和挑战,我省的个别学校对违规学生的处理不够慎重[1-2],在网上引发争议。
三、陕西高校疫情防控存在舆情风险的深层次原因
(一)内部原因
1.治理理念落后
(1)依法治校理念欠缺。省内某些高校对提前返校的学生给予处分,引发争议。舆论在对涉事学生给予批评的同时,也对高校这种做法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提出了质疑。包括:首先,从于法有据的角度看,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程序正当[3]。高校是否可以对违反防疫工作部署的学生给予处分?对此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学校对学生给予处分必须依法进行。如果相关高校的校纪校规并未明确将违反防疫工作部署的相关行为纳入,那么这种处分可能就欠缺依据。另外,学校对违规学生作出处分是否遵照了法定的程序,是否听取了学生的陈述与申辩?是否告知了学生救济途径?其次,从过罚相当的角度看,学校对学生给予何种处罚,要结合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和学生的过错程度等因素综合考量。再次,从法律效果的角度看,学校对学生给予处分,既要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又要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惩罚不是目的,惩罚是为了让其改正错误。因此,对涉事学生,如果通过批评教育的方式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保证不再违反校规或许比直接给予处分的效果要好。
(2)民主治校理念欠缺。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增强,渴望参与学校管理,但由于传统观念和现行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这种诉求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管制型的治理模式,没有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治理效果不佳。
(3)协同治理理念缺失。实践中,有些学校缺乏协同治理的理念,只注重了与校内各单位的合作,而忽视了与校外各单位的合作,影响了舆情治理的效果。
2.治理体制不健全
(1)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尚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舆情监测报告机制不健全,影响了信息的收集。二是舆情研判预警机制不健全,预判风险的能力不高,导致舆情在网上发酵,最终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后果。三是舆情应对处置机制不健全,对舆情缺乏有效的引导。
(2)师生负面情绪疏导机制不健全。针对师生的负面情绪,有些高校没有建立有效的疏导机制,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只能通过网络进行宣泄。
3.治理能力不高
学校治理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某些高校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舆论监测引导能力不高两个方面。
(二)外部因素
1.师生媒介素养不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面对从未耳闻的新病毒和不断上升的感染人数数目,惶恐、害怕等心理油然而生,居家隔离带来的压抑感、焦躁感又不断加剧负面心理,累积负面情绪,使得情绪表达逐渐偏离理性化。
2.媒体社会责任缺失
实践中,部分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用谣言引导舆论走向。表现在:第一,部分媒体为博人眼球赚取流量,将事件断章取义、避重就轻,导致不实信息大量传播;第二,部分媒体散布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给学生造成恐慌和焦虑。
四、疫情防控中陕西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策略
(一)内部因素的解决
1.提升治理理念
(1)提升依法治理的理念。首先,学校对违规学生进行处分,应做到于法有据。学校可依法将《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授权政府为有效应对紧急突发事件可采取的特别举措在学校相关制度中加以细化,填补制度空白[4]。其次,学校应建立公正、合法的程序体系。在校规修订完成后,学校应主动依法将新校规向学生公开,对违规学生给予处分,应按照法定程序向学生公开,并告知其救济途径。
(2)提升民主治理的理念。高校在修订相关校纪校规时,应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在舆情治理过程中,应积极推动大学生参与治理。
(3)提升协同治理的理念。高校应依法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首先,宣传部应牵头成立学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各部门力量。其次,要加强与政府、媒体的联合,合力打赢舆情治理的攻坚战。
2.完善治理机制
(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具体来说,一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报告机制。在治理手段方面,除了通过采取传统的人力手段外,还应成立专门的舆情监控部门,借助搜索引擎等检索工具24小时不间断对重点网站/媒体的舆情、重点论坛等进行监控。更重要的必须借助集成了大数据技术的舆情软件,如识微舆情监测系统,对全网舆情进行24小时自动监测采集,及时发现负面敏感信息,快速告警用户,并根据新闻转载量、来源、正负面、回贴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生成相应分析图表报告,为舆情应对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对舆情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及时化解风险。三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网络上突发涉及学校的公共事件或出现涉及学校的热点、敏感、负面网络舆情时,应对小组要严格按照学校部署,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舆情引导,把握舆论走向。
(2)建立健全师生负面情绪的疏导机制。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做好对负面情绪的日常疏导;同时发挥高校领导的权威作用,做好对高强度负面情绪的精准疏导。
3.提高治理能力
减少网络舆情的发生,首先要不断优化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消除舆情产生的土壤。其次要针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及时切换思维观念,以信息公开为导向,严守时效底线,主动把握舆情导向,不断提高风险预判和处置的能力。
(二)外部因素的解决
1.引导师生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对于高校而言,应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案例警示教育等,提升师生的法治素养和自律意识,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鉴别能力,使学生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并将其真正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做到知行合一。
2.呼吁媒体加强自律,提高社会责任
高校应加强校园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增强其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乐意通过这些平台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媒体应坚守“把关人”作用,在信息发布时应加强信息审核,确保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同时规范表述措辞,主要讲清事实真相、采取措施和处置结果,避免先入为主的定性判断。
五、结语
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校内各方主体协同努力,而且需要学校与政府、媒体等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合力打赢网络舆情治理的攻坚战。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这所高校出手了,对提前返校学生处以警告处分[EB/OL].[2022-12-10].http://baijiahao.baidu. com/s?id=1657542376378296604&w fr=spider&for=pc.
[2]长安大学.案例警示丨这些疫情防控违规行为要警惕[EB/OL].[2022-12-03].http://mp.weixin.qq.com/s?__ biz=MzI4OTAxMTcyNw==&mid=26 53697629&idx=1&sn=9955b1d27 21e5ed48a0430cb965e6428&chk sm=f7ed373dc09abe2b2030b89ed 9be0f135cbc0d9df9d52410a2c9fe 9e46496df760abcddcee82&scene=27.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 [2022-12-03].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2/s5911/moe_621/201702/ t20170216_296385.html.
[4]王艳平.高校疫情防控应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20(4):108-111.
基金项目:研究工作为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第二批研究课题(题目:疫情防控中陕西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对策研究,编号:2022WSYJ100374)阶段性成果;研究工作为2021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题目:高职院校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问题研究,编号:SGH21Y0558)阶段性成果;研究工作为2022年度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题目:“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22SZX07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惠向红,硕士,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和西安外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舆情治理、教育法学;李欢欢,硕士,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