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饶
【摘 要】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开始朝着高质量的方向转型、发展,经济越发展,社会对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需求也就越迫切,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培养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课程思政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文章梳理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探讨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通过课程思政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创新创业能力;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教育是为了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品质,让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创新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由此可见,对于课程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它们之间并没有系统性的区别,在很多方面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高校要顺应学科交叉的趋势,立足于课程思政,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思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形成了课程思政的新格局,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与育人的各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应注重思政教育,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样要融入思政教育,以保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使人才培育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
教育包含教书与育人两个层面,古今中外的教育者,对此皆有共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但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素质的提升,确保学生的多方面能力都能有所提高。如今,课程思政不再是单一地开展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而是一个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协同育人的过程。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需要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以培养出拥有专业技能和良好品德的人才。各学科对人才培养均负有重大责任,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保障学生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到提升思想的重要性。高校的各类课程,都需要融入思政教育,即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进行融合,三位一体地培育出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
(二)课程思政为教育“画龙点睛”
教育的基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育犹如“画龙”,知识传授和能力培育就像画出巨大的“龙身”,素质教育就是“点睛之笔”,而“无眼的龙”则没有能力腾飞。这代表教育的关注点应在于思政,即学校通过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面不可或缺的手段。但目前,高校的思政课数量偏少,单纯依靠思政课教育学生,很难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的课程。可见,课程思政其实是“隐性教育”,但“隐性”并不等于消失,而是指对于思政课程而言,其展现出的特点在于间接性和隐蔽性。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与专业课中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既突出了专业课的特色,又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其中。高校实现思政课显性教育功能与专业课隐性思政教育功能的互补和有机统一,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的隐性教育功能。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一)创业意识淡薄
目前,大多数学生未意识到创新创业的价值,对创业关注度低、创业热情低。尽管某些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创新创业,但是他们只是一时抱有热情,历经了一段时间后,便失去了创业的积极性。另外,部分学生不了解如何进行创新创业,欠缺相关理论知识,也从未开展过真实的工作,未能深入市场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等,只是在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即便进行了创业,也会遇到多种问题。受多种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崇尚奢靡的生活,这些错误的思想和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相违背。而课程思政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观念,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不一味地追求金钱,而是要在创业奋斗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
(二)创新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含了创业通用知识、专业知识、创业实践知识以及课外教学活动等。如今,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高校纷纷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系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强调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操作。例如高校为学生开放了实验室,设立了创客空间、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园等实践平台。然而,现有实训与孵化平台的空间、规模非常有限,运营管理比较刻板,受众面很小,因此很难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部分大学教师缺少创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很难对创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三、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
课程思政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教育,即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应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并以价值观为导向,为国家的发展培育出既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又拥有工作才干和能力的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育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注重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因此对于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而言,两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大学生科学发展的方向。
(二)课程思政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指路明灯,因此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教学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便于为学生的创业提供良好的指导。为了确保学生掌握的创新创业技能符合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生应具备正确的指导思想,采用正确的思想分析问题,明辨是非,才不会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迷失方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情怀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能够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有助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勇于面对,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有助于学生勇于担当,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的发展,充满热情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三)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塑造优秀的创新创业品德
“百业德为先”。创新创业品德是创新创业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对其他品质具有引导和调节的作用。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我国是拥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国度,如果教师能将这些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就可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从而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通过课程思政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担负的社会责任、怀揣创新创业的热情,全面发展成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
第一,采用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教师以往在教学方面,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因此在未来,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应注重德育,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教学课程的思政内容与社会现实发展进行有效结合,让课程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采用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课堂思政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教师应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课程教学中,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但这并非取代原有的政治课,也不是完全将专业课程作为思政理论课来讲授,而是要充分地发挥出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作用。
第三,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利用新的渠道获取信息,这代表教师的教学模式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高校应注重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联性,让教育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加深教育的深度,拓展教育内容,能够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了两种教育的有效融合,发挥了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良好作用。
(二)搭建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
人们的交流与认知,一刻也不能离开社会实践,“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此高校要以实践推动课程思政与“双创”课程的深度融合,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一方面,高校应认识到学生社团的存在价值,通过社团的开展,让学生积极地学习个人感兴趣的知识,提升其自身能力。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高校要结合创新创业的特点,促进学生积极利用社团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生乐于创新创业、不断提高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水平。
另一方面,高校应意识到网络科技平台的存在价值,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到实践活动中。思政教育实践过程应采用新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创新创业的价值,提倡学生主动地参与相关活动。高校也要整合社会资源,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引领学生寻找创业机会和适合的创业项目。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学校可以通過举办讲座等方式大力宣传创新创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了帮助学生发掘出更多的创造力,学校必须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要努力营造出一种鼓励探索、崇尚创造、褒奖成功、宽容失败和纠正失误的氛围,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敢闯敢拼、敢冒风险、敢担责任和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并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另外,学校可以邀请知名的创业毕业生返校演讲,他们以前是学校的学生,而现在是社会精英,是创业典范,通过了解取得一定成绩的校友在创业过程中的经验,学生能够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四)综合多方面力量,强化师资队伍
要想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去企业挂职锻炼、跟班实习等方式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另外,高校可以通过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形式,让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学习,或者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课程教授工作,借助多方力量提升教学水平,让学生有机会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和创业方面的问题。学校要加强对思政教师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培训,并通过外出访问、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教师能够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以培养出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干家。创新永无止境,高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意识,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提倡学无止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鼓励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建锋,周啸,焦玉鑫. 如何推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92-96.
[2] 何秋霞. 立德树人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引领[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6):74-76.
[3] 张宝成,姚应水,张宏. 课程思政背景下职业院校课程文化建设[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03):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