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莲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内容涉及行为习惯、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多个方面,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从内心认同接受的各类正确观点、逐渐形成思想意识形态,让学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想、言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想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的方法,应通过信息技术等有效的手段,拓展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趣味性、生活性、直观性和情感性,对学生形成更强的吸引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法;道德意识
当前,我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宗旨,因此德育排在所有素质教育工作的首位。在这种情况下,德育类课程的设置以及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属于德育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等,让学生在各类理论知识的指导、约束下,达到知行合一,促使学生的个人素质不断提升、身心健康成长。要想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价值,教师要避免生硬地向学生灌输各类理论性知识,而是要探寻有效的方式、方法,让教学工作能够以学生更易接受、更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这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学生主体”意识,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本文主要探讨了信息化时代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与广大同仁分享。
一、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参与课程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兴趣,年龄越小的学生,这种特征表现越明显。“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是固定、静态的,如果教师完全依托教材进行授课,课堂氛围则会比较沉闷、枯燥,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状态,导致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教学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程导入中,具有操作简便、内容多彩有趣等特点,可以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阅读教材,找准教学目标,准备好课堂所需的各种材料。课程伊始,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播放一些学生比較感兴趣的图片、视频和动画材料,或是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我们生活的地方”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本单元的第一节课,教师可以首先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当地的旅游景点和特产画面,让学生阐述图片上展示的是哪些地方、物品,以及具有怎样的特色等。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快速熟悉相应的事物,建立起对本单元教学主题的初步认知,继而对本单元后续内容的学习产生了积极性。学生在看图猜地址、物品等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并感受到课堂游戏的乐趣。有了这样的准备,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便会以更加投入的状态,主动地参与课堂相关知识的学习、分析和讨论等,使课堂保持活跃的氛围。相较于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内容,这样的课前导入,可以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发现,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无论他们如何强调,还是有学生置之不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学生没有记住教师的相关要求、规定等,而是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冷冰冰的知识,没有对他们的思想、习惯等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想改变以上现象,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策略,使“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的各种理论知识,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使他们对这些知识产生深深的认同感。
情境教学法为当前非常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以上教学难题具有显著的作用,其有多种不同的呈现形式,如表演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和问题情境等。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促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更浓厚,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更高涨,并让学生在具体参与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记忆和感悟。如教师让学生针对具体的课堂情境,分析其中涉及的“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这能够使学生准确地判断是非对错,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的,以及哪些行为和现象是应该被谴责、杜绝的。这也提升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能够更好地使用理论进行实践。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更加有效的课堂氛围中高效学习、健康成长。
例如三年级下册的“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各种规则存在的意义以及重要性,从而形成较好的规则意识,能够将遵守规则的思想转变为外化、具体的行为。为了提升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各种常玩的游戏着手,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规则”的相关概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创设儿童玩游戏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场景中,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类游戏涉及的规则有哪些?如果没有这些规则,画面中的小朋友在游戏中将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局面?在相应的游戏中,规则的作用是什么)。在相应的情境问题引导下,学生能够快速地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意义,认识到规则的不可或缺。之后,教师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处的社会都存在哪些规则,自己是否做过或是遇到过不遵守规则的事件?不遵守规则可能带来哪些后果?教师直接将理论性的知识引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基于生活实际开展学习,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以上情境教学法下,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相关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讨论,在课堂上能够更积极地表现自己,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这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信息技术展示案例,拓展课堂的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理论性知识,而是要让这些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促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性格更加开朗、乐观,个人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等都能得到较好的塑造,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景下更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个人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案例偏少,不能反映现实世界的全貌,并且其中一些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合理地取舍教材中的案例,拓展一些更具典型性的真实案例。这类案例对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他们会更乐于参与案例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会十分自觉地使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从而深化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对相关事件、现象等,也将产生更加正确、全面的认识,从而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爱国观等。
例如四年级上册的“互联网 新世界”,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现代生活中网络的重要性,能够辩证地看待互联网的利弊,既认识到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积极改变,又要了解网络世界的各种规则,从而形成健康上网、安全上网的意识和习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加快速地实现教学目标。在讲到“网络游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常见、典型的案例,如有的学生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过度充值买游戏装备;有的学生受到网络游戏中暴力等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模仿;有的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而染上网瘾、无心学习等。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游戏可能导致的各种不良后果。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相应行为的对错,思考、讨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游戏,并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网络行为。
以上是关于网络游戏弊端方面的案例和分析教学。也有学生认为,玩游戏也有益处,如有的学生喜欢玩益智类游戏,有的学生喜欢玩能够放松身心或是具有挑战性的游戏等。适当玩这类游戏,可以给学生带来一些好处。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围绕以上观点,阐述网络游戏的益处。这样的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客观、深刻地认识到网络的利弊,学生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而对网络世界产生正确的认识。
四、信息技术促进自学,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的网络实现了全面覆盖,学生家庭中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也广泛普及,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采取线上加线下的综合教学模式。
首先,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在时间、空间上的延伸。如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没有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学生对某部分知识还没有理解透彻,为了确保教学进度,教师已经进入了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课堂上使用的微课视频、教学课件或是总结的课堂主要知识点等,分享到班级微信群、QQ群或其他师生共同使用的信息化平台,让学生利用课后的闲暇时间自主观看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分层施教的原则,即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重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信息化学习资料,直到完全掌握相关的知识,能够更好地用这些知识武装自己。
其次,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便捷的网络查找、收集和整理相关学习资料,做好新课学习的准备,或完成一份更高质量的学习报告。这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獲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积极地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信息化时代,各类现代化教学设备、技术的普及,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拓展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灵活使用微课视频开展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和教学容量的拓展。为了实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合理地设计和组织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多提出一些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和探究价值的问题,并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自主地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深化了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感悟。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途径为学生分享学习资料,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和电子设备进行学习,让“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更具有趣味性、内涵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吸收相关知识,并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不断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养,有效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昌仁.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的策略[J]. 教育界,2022(34):74-76.
[2] 吴秋雅. 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电教(教学),2021(11):55-56.
[3] 朱培锋. 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10):105-106.
[4] 修文华. 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教学实践探析[J]. 中小学电教,2021(03):57-58.
[5] 方宇. 谈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