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颂善
语文学习需要助读系统。语文教材不只有一篇篇课文,它往往自带助读系统——书前有前言、书后有后记,每个单元都有开卷语,每一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引导、文中有插图、文下有注释、文旁有提示、文后有“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等,助读系统中的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系统地学好语文。从广义上来说,助读系统还包括学生在先前的语文学习中建立的知识结构、达到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等,就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辅助资料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使用的教辅用书、网络资源等,也都是学生语文学习助读系统的一部分。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助读系统可以说无处不存、无时不在,而学好语文离不开助读系统的开发、扶持与帮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具体、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助读系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呢?
首先,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助读系统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课文。①读顺: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准确含义;②读懂: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知识库和阅读经验等进行理解性阅读;③读会:让学生联系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资料等进行深入阅读。
其次,在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助读系统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精读。①让学生借助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体会等细读文章内容;②让学生借助插图、课后练习等对文本进行精读以及整体把握;③让学生借助参考资料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再次,在课后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助读系统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①让学生借助助读材料开展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群文阅读、名著阅读活动;②让学生借助助读材料进行拓展延伸、迁移训练。“助读材料是指用于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深化分析以提升阅读品质的适当知识和必要材料。”助读材料是助读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
最后,助读系统的运用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教师还要有“大语文”的教学视野、理念和眼光,多关注社会实践与课外阅读,通过各种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助读系统的运用现状不容乐观。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使用课本中的助读系统,认为课前导读模块没有实在意义,课后“思考探究”模块中的题型老套、缺乏新意。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喜欢照本宣科,认为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能力有限,掌握好课内知识就已足够,不愿进行拓展延伸,也不愿选择类似文本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迁移训练。部分教师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不论教什么样的课文,都采用一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殊不知,统编教材的前言统摄全书,介绍语文教材编撰的历程;单元开卷语总领单元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重难点以及阅读方法的指导;文前的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阅读方法;文下注释可以帮助学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文旁批注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精彩片段的写作特色;文中插图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地理解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又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精彩片段;文后的“思考探究”模块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后的“积累拓展”模块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的助读系统丰富多彩,只要教师有意识地用其引导学生踏实认真地训练,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与发展,其语文素养也能得到扎实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助读系统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连接的一个中心点,通过对助读系统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深度挖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助读系统的使用要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
适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逻辑认识规律,适时选用助学系统进行语文教学,才能够收到实效、奇效。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课文《老王》《紫藤萝瀑布》时,在上课伊始就对写作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学生依旧听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等学生真正学到与写作背景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却一笔带过,认为相关背景材料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不必重复。但是,教师忽略了一点,即写作背景是为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服务的,应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教师却把它们硬生生割裂开来,没有把写作背景材料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适时地启发、点拨学生,也没有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悟与理解,这自然无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适量。教师要活用助读系统,不用面面俱到。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随文设置了九个旁批,如果把它们都化为教学问题去组织课堂教学,这样自读课就会变成教师无需备课也可以“懒教”的教读课。课堂教学要力避结论的直接呈现,强调启发性和引导性,同时需要注意,不需要将每个旁批都在课堂教学中一一点出。例如,肖培东老师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抓住教材第78 页第1 段的旁批“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通过模拟场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真实细致地体验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根据课文第7 段的旁批“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通过师生对话把人物的心理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助读系统的引用应遵循适量原则,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适度。助读系统的运用要适度,不要滥用、乱用。教师不应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如把《紫藤萝瀑布》上成“文化大革命”知识普及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如在《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中大讲特讲橡树的存活条件、经济价值、植被景观、环保意义;更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如将《走一步,再走一步》上成家庭教育课,强调如何鼓励孩子更勇敢。教师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通过适度地应用助学系统,让学生深入文本,细读语言,对文本作出自己的批判与创造,重新建构作品的意义,并从中获取人生智慧。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助读资源,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学情境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最适合自己的助读材料,真正做到物尽其值、生尽其才。
合理有效地运用助读系统,能够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助读系统的运用要做到活用、精用、适用、实用。
活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灵活处理助读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例如,课前预习不是让学生读一遍就结束,而要指导学生将预习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课文阅读理解中;文旁提示不是点到为止,而是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进行批注练习;文后“思考探究”不能仅对一下答案就结束,还要进行总结归纳。又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编了鲁迅先生的7 篇文章,在教学这7 篇文章时,教师不需要重复介绍作者的生平与文学成就,而要结合这7篇文章的不同文体对助学材料进行灵活选用:当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就要多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当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则注重讲述他的文学成就与艺术特色;当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就让学生多了解他的思想观点……助读系统用与不用、用多用少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灵活选择。
精用。助读材料并不是运用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每一堂课都要将所有的助读材料用上,教师应精心选择,把助读材料用到刀刃上。例如,在教《两小儿辩日》时,在教师讲到“早晨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离我们一样远”时,有一个学生用天文学知识,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远一些。面对这一生成,教师没有放任学生继续从天文学角度进行拓展讨论,而是引导学生从文本自身以及语言表达角度进一步把握故事的寓意,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如,在《老王》《紫藤萝瀑布》教学中,部分教师卖弄学问,把“文化大革命”的缘起、几个发展阶段讲解得特别细致,但是,这些内容与《老王》中老王个人的悲惨遭遇、“我”的同情愧怍无太大关联,与《紫藤萝瀑布》中“我”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也关联不大。所以,大而无当的助读材料应该大胆舍弃,与理解课文有关的助读材料可以精讲,与课文理解无关的助读材料可以少讲或不讲。
适用。有些助读材料初看好似极富创新意识,但是它的运用却远离了文本,甚至无视文本,这种助读材料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舍弃。如学生引用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对朱自清《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的行为大加指责,批评《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破坏生态环境、劳民伤财,而把文本的学习目标(理解父子情深、故事寓意)抛到一边,这样的助读资源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显然是不适切的。助读材料的运用,尤其是文本的拓展,要服从和服务于文本的解读,其目标是从广度和深度挖掘文本的价值,实现文本边际效益的最大化。
实用。助读材料的开发与运用要能够真实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学习水平。教师可以将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作为助读材料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在教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关于“一年四季”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关于四季风光的诗句,以此导入新课学习,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有效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在教汪曾祺《昆明的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以前学过的朱自清《春》中的“雨”进行比较;在教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成就,还可以搜集他的名言美句,为解读文本做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也可将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当作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性阅读。如在教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以把邹韬奋《我的母亲》和老舍《母亲》作为群文材料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教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的前后章节,了解《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以此为起点调动学生对《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对祥子的苦难命运和当时社会的黑暗有更深的认识;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领会课文的语言魅力与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施耐庵的《水浒传》进行整本书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助读材料,合理使用助读系统,补充、丰富、拓展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